@ 范聖杰講師
許多位求道多年的同修,於經教皆有多年研究者,在歲末年終之際不約而同的問了相同的問題:「求道後除了參辦外,如何讓自己在修持上更上層樓?」
這是個大哉問。若是一般新道親問也就罷了,但由這些老修行口中問來,後學亦不便草草。在此後學不揣淺陋,將經教修持入手的參學心得分述一二。
(修持入手方式有多方,經教只是其一,昔賢皆一念誠明,求道得道畢生死大事,更無餘事可了,若再論修持,皆是頭上安頭)
首先,我們不是不懂方法,而是沒有去用。
求道簡單講有二大含義,一是拜明師,一是得三寶。而修持的關鍵也在這兩者上。
我們並不是因為求了道才有了靈性,而是透過求道更清楚靈性,分明身心主客。
知識道學的獲得,並非完全來自於經典善書,或老師的指授,有相當大的部份是源於自覺和自學,而自覺自學幾乎是最好的一種學習狀態。
由於修行的知見很大的部份要靠自覺自悟,所以動機便是一切的開端。
先有你想要得到什麼的動機(也就是為何要修行,動機可能是超生了死、斷惡修善、改變習性、廣渡有緣...之類的,越清楚自己的動機,未來的方向就越清楚),才會有進一步怎麼開始的問題。
關於自覺,可能有幾件事必需要馬上開始。
經典的閱讀和參究
經典是修行路上的工具書,後學的建議是直接讀原典。如同在學校讀書一樣,要專精一門學問,一開始不應該只讀概論或作測驗卷,而是要有一本好的教科書。一本好的教科書,在一開始時很重要,可以讓學生自學就上路。
修行的工具書,像是四書、老莊、易禮詩書、佛經,多數原典是古文,由於文字運用古今不同,初期開始會看了也不懂,許多人便自此放棄。至於眾多經典該如何選擇比較好,後學建議可以由「心經、清靜經、大學、壇經」開始,不用多但要專。
經典雖然是中文但看不懂,該怎麼辦?
我們中文和其他文字不同,我們不是不識字,而是讀不懂。所以只要把文字結構給熟悉了,很快的就能讀懂其內容,這個關鍵就是讀誦。
讀誦,唸出聲音,音量以自己耳朵聽得到即可。通常一段約五百個字,每天花個十分鐘,最多五到七天,就能記憶誦讀,這是第一階段。
一小段一小段來,一本經典最多三個月左右便會相當熟悉,這個誦讀的階段,可以選在每天早獻香後,既不用另外花時間,也不會忘記唸。每日持誦是進步最重要的密訣,也是關鍵中的關鍵,列入行程中每日時習之,再強調一次,要每日時習之。
當熟悉了全部文字後(就是隨便翻開任一章節,都可以知道接下來的文字),整部經典,至少表面文字內容掌握個八九成是沒什麼問題的。不用去強記,只要每天持誦,就會把文字的音韻結構給熟記了。
同修共參指點
熟悉了至少一本經典之後,再來就是要找一位好的老師。
熟讀了經典,等於是本身有了第一桶金,具有了做生意的原始資本。接下就是要找老師投資學習,一方面請他指點經典的精義和新義,一方面解答自己的疑問。
老前人過去最強調有疑必問,常說現代人不會疑也不會問,因為沒有經典的底子,常會問不到修行的重點。
通經明典的同修或老師,只要有心留意一下,在道場並不難找,許多講師點傳師都治學有成,各有所長。
你會發現有了老師的幫助,會有幾個優點:經典上的盲點,或讀不懂不通之處,會突然消解;而理解也會突破片面的斷章取義,而有全面性的悟解和運用。平常忽略闕漏到的盲點,開始融會貫通。
古人講「學然後知不足」,因為經典的輔助,讓自己培養出判別能力,知道自己不足的是什麼,而且能有效快速的補足。再來是各種修行疑問得到解答,有人可以互為參學,走出自修自解的知見迷思。
明師指路
修行到一個階段,會有更上無門的困境,有時反而會錯解了白陽法門的殊勝,以為此門殊勝畢盡於此,實則剛到門口,尚未入門。
如佛經上講的「眾生皆有佛性,眾生畢竟成佛」,那我們有佛性為何不能成佛呢?
因不具佛的功德,著形著相胡思妄想,故不得成佛。
經過前兩個階段,再來進一步的提升,則要靠自己和先天的明師指引。因為有了紮實的基礎,對於斷惑證真不再有疑惑,所差所別,便是火候的加強和覺智的發露。
火候的加強,要運用明師所傳的三寶,讓我們在性心身上,全都和明師合而為一。
三寶的運用和修持,並不需有過多的理論,不用多說,你只要用就是了。
用第一寶,每日迴神自省;
用第二寶,每日慈悲善容;
用第三寶,每日禮佛懺悔。
用第一寶,時時覺醒;
用第二寶,時時寬容;
用第三寶,時時感恩。
用第一寶,存好心;
用第二寶,說好話;
用第三寶,做好事。
而三寶的實際運用功夫:
第一寶:守玄,第二寶:持咒,第三寶:叩首。
一開始就是這麼簡單易行,沒別的法門那般花俏。
覺性守玄,正念持訣,清淨叩首,就這樣,沒別的了。
把彌勒的慈懷、濟公的逍遙、月慧的悲憫,透過三寶,全融為真正的言行舉止。當然這個階段的重點,是要常常觀想明師和發愿成就彌勒蓮邦。
明師如同慧日高懸,能消弟子萬劫宿業,能拔累世冤親,能濟芸芸眾生,藉著三寶把性身心都交給明師,如火鳳再生於烈焰之中,讓自己重生於彌勒樓閣之中,作彌勒眷屬。
覺智的發露,非要有福慧為資糧不可,修福修慧皆不可偏,性命得要雙修雙全。
修福則發廣大愿,渡人、參班、財施、設壇、開堂、助印、救急、濟難...等事,要留事於心,雖為有為有形有限之福報功德,量力而為勉力行之,善緣積之日久,諸天神靈護佑日深,便能於修辦上有閒有緣有護,免災息考。
修福最簡單的做法便是不離道場,道場有班程和活動,可以了愿又可結善緣,定期參班更可廣開心胸知見,志同道合有伴一起來,會省去許多心力,事半功倍。
修慧則發真切心,愿懺、斷惡、戒行、守玄、靜坐為初機,再者省察念起念動之際,一呼一吸之間何人為主?何人為念?不動不搖,此為次階。再者參究何為無生?何為至善?何為金剛?則又次之。而後,末後一著昔未言,此言語不到處,修慧處在何方?
待至福慧俱足,覺露全身,便是大機大用,迴見過往所學,便有今是昔非,行住坐臥言行舉止,境地風光又有不同。主要的差別,是身心的暢快和精神上的清淨靈明,雖未窺儒道天人一貫境界,但自己心地風光,如新芽初露,倒是遍覧無餘。
簡說次第大約如是,但只要能知道自己目前要加強的是什麼,功夫便已算得上是上路了。
如此行之,三年定有所進,十年必有所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