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FB粉絲群: 彌勒書院粉絲群  FB社團: 彌勒辦公室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文章 - 《了凡四訓》之造命在我

《了凡四訓》之造命在我

[日期:2017-05-04]   閱讀:

壹、前言

人的一生是否被宿命所論定而無法改變呢?世間人的命運有吉、凶、禍、福之不同。有人是含著金湯匙出生;有人則是窮困潦倒一生,一樣生為人,為何有如此不同的命運呢?因為這其中有著因果業力的牽引。世間唯有兩種人命運不會依著宿命而行,一是大善人「,一是大惡人,大善人因行善積德,原本有的厄運也會大化小,小化無;而大惡人因做惡缺德,原本的福報也將因做惡而減損,甚至招來更大的災厄。

天恩師德的加被,使得我們今生有幸,得受明師一指,即是改變命運的開始,這就是修道者的殊勝。「命由我作,福自己求。」原來自己的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中,只要我們相信自己、相信上天,人的命運是可以改變的。

聖賢云:「吉莫過於行善,樂莫過於知足,福莫過於平安。」人之禍福與自身的因果有相當大的關係,而身為白陽修道子,受著諸天仙佛的護佑,常能遇難呈祥、化險為夷,仙佛無形中為我們撥機許多。在這苦難的世間裡,有道可修、有道可辦是多麼地幸福,更要能感恩,並且積極地行功立德,切莫等到老了、走不動、做不了了,甚至沒有了色身才來後悔,也莫等到業力現前時才想要來做、想要來還,但到時不一定有機會可以做、可以還,唯有把握當下,積極行功,命運自然改變。

貳、造命就從立志成聖賢開始

一、仙佛本是凡人做,只怕凡人心不堅

仙佛聖訓:

方向之舟,航海廣深汪洋,終亦抵岸;方向之燕,春北來秋南返,終亦明擇;

方向之路,千里迢遙起伏,終亦抵達;方向之人,真修勤辦,終亦成佛。

人無志不立「,修道人都欲效法仙佛,在今世能一世修一世成,跳脱輪迴之苦,成就大業,但志氣若不夠,志向又偏差,何以成就神聖呢?所謂:「青雲有路志為梯。」人志於聖賢則聖賢,志於仙佛則仙佛,志於凡夫則凡夫,立志方向不一,結果也就不一樣。看看山上流下來的水是多麼的柔弱,順著河道倘佯而流,但再頭固堅強的石頭亦能穿透,再觀看一裸大樹這麼堅實茁壯,然而卻能被一隻小小的蝎蟲所毁蝕,想想看,水不是鑿石的鑿子,蝎蟲也不是鑽木的鑽子,為何能滴水穿石?為何能毁蝕大樹?憑著志氣,有恆心、堅心、決心就能達成一切,如鐵杵也能磨成繡花針,所謂仙佛本是凡人做,只怕凡人心不堅,只要決心在這條修辦路上,則精誠所致,金石為開,將來一定俎豆馨香,萬古留芳。

是以仙佛有云:「勤修勤辦得了脱,不修不辦不了脱。」修辦道就是要能犧牲付出,不論事情的大小都要能盡力完成,所做的一切,一點一滴都是在替自己積功德、消罪業,就好比築堤防一般,堤防若築得高大,河水暴漲時就不會氾濫成災,反之若築得鬆動低矮,一場雨都有可能會崩塌。人來世間多少帶有苦業,這苦業就像鹽一般,很鹹很難下嚥,唯有將它稀釋了才能顺口,假如手上有一把鹽,要用多少的水來稀釋它呢?要用一杯的水、一盆的水、一桶的水或是一缸的水?水量不同,所稀釋下來的濃度也都不一樣,同樣的道理,我們要用多少的功德來稀釋掉自己的苦業,所以要趕緊積功培德,用功德水來消減這些苦業。

《七真史傅》裡的天仙狀元一邱長春大仙,即是修道後改變命運的最佳例子,原本螣蛇鎖口的餓死相,修成了雙龍戲珠的法喜相。邱大仙修道時老師對他特別嚴格,他時常聽道聽得手舞足蹈,卻總被老師訓斥。他經歷了種種的考驗,大餓七十二次,小餓無數次,到最後總是都能過關。一次一户人家正在行善布施,赛麻衣從裡頭走了出來,看見邱大仙,給了他幾個包子便打發他走,並説他註定是餓死的相,大仙從此心灰意冷,一心想死,一次餓了好幾天,正當四肢發軟時,突然從河邊飄來一顆桃子,大仙心想反正也快死了,就吃了這顆桃子,怎知這桃子是仙桃,救了大仙一命。邱大仙還是一心尋死,當他連續餓了好幾天,躺在破廟正奄奄一息時,突然走進來幾位強盜,手中拿了許多剛搶來的糧食,強盗看見了奄奄一息的邱大仙,心想當強盗那麼久了,從來沒做過善事,今天就日行一善吧!於是把食物強灌進大仙口中,大仙醒來時痛罵這些強盗為何要救他,並把原委説給他們聽,強盗聽了之後非常驚訝,發誓改過向善,並要邱大仙修成後來渡他們。大仙還是一心想死,這次走到了山上,用鐵鍊把自己和大樹綁在一起,心想這次一定可以死成,沒有人可以來救他了,想不到驚動了太白金星前來相救,開示一段改變命運的道理,從此邱大仙發心修行,將原本螣蛇鎖口的面相,修成雙龍戲珠,成就了天仙狀元。

故人的命運其實是掌控在自己的手裡,自己可以做自己的主人,成就自我。邱長春大仙曾言:「常行善功為自己寫下歷史,為世間留下貢獻,則臨死何懼,雖死猶生;多行不義為自己造下惡端,於世間無有益處,則常懷恐怖,生不如死。」

人生的價值不是只圖於外在的名位頭銜,而在於内德的豐厚,看那歷代的帝王將相,各個富甲天下,然而當時過境遷之後,又有幾個人對他們前呼後擁呢?聖賢仙佛雖是粗衣陋食,然而至今仍受萬人所敬拜,是以一個人出生的好壞並不能代表一個人的成就,惟有能吃得苦中苦者,才能成為人上人;人多只想到眼前短暫的利益,而忽略了百年身後大事,凡業如此,聖業也是如此,在世間應多行功立德,勤勉的來上課、聽道理、學禮節,將來回到理天才能逍遙自在。

二、命由我作,福自己求

達摩祖師有云:

「明知世上苦,為何不離苦,人慾塞天理,難以明;

 明知天上樂,為何不登樂,心污隨上下,難以行。」

人生有許多的不圓滿,就是因為不圓滿,才會卡住,滯礙不前,事情上的阻礙、心念上的執著、命運上的悲苦、環境上的拂逆,種種不一般。就是因為不圓滿,人才會想要追求圓滿,或從學問上著手,或從功名權勢上著手,或從財利上著手,或從物質上著手,然而一生的追求最後換得的是什麼?有者默默無聞與草木同朽;有者或許能從身外之物上得到滿足,然而樹大招風,如石崇富得禍,鄧通遭餓死;有者因為人生不圓滿,如同釋迦牟尼,為求眾生得解脱,而去追求修行悟道,最後得證無上正等正覺。六、七十年前,一貫道各組線的前輩們,自大陸來台開荒闡道,也是為道犠牲奉獻,受苦受考、無怨無悔,令人代代追思、感念,他們一生的修辦,顯現出人生最高的價值。

人人自身上都有至尊至貴之處,人反而往身外追求,固有的仁義道德是人本有之貴,而仁字從人,義字從我,行仁履義,不必遠求,盡其在己,躬身修道、力行仁義、德被群黎,彰顯人生價值,莊嚴自性佛。無業不轉人,人投生在世間就是要來修,無論是不是修道人都要修,不肯修,困厄阻礙則無法解除,有修才可將缺補圓,有修方能斷因果,不再造業,有修才能靈性昇華、智慧增長,有修命運才能改變。

了凡先生是改變命運最佳實例,因其命運被孔先生算定,一度心灰意冷,一天到棲霞山拜會雲谷襌師,與襌師對坐三晝夜而不動心,雲谷問:「凡人所以不得作聖者,只為妄念相纏耳。汝坐三日,不見起一妄念,何也?」了凡先生曰:「吾為孔先生算定,榮辱生死,皆有定數,即要妄想,亦無可妄想。」襌師:「極善之人,數拘他不定,極惡之人,數亦拘他不定,你廿年來被他算定,不曾轉動一絲一毫,我以為你是豪傑,原來只是一個凡夫。」雲谷襌師開示了一段「命由我作,福自己求」的道理:人未能無心,終為陰陽所縛,安得無數。但惟凡人有數。極善之人,數固拘他不定,極惡之人,數亦拘他不定,汝廿年來,被他算定,不曾轉動一毫,豈非是凡夫。余問曰:「然則數可逃乎。」曰:「命由我作,福自己求。」詩、書所稱的為明訓。我教典中説,求富貴得富貴,求男女得男女,求長壽得長壽。夫妄語乃釋迦大戒,諸佛菩薩,豈誑語欺人。余進曰:「孟子言,求則得之。是求在我者也,道德仁義,可以力求,功名富貴,如何求得。」雲谷曰:「孟子之言不錯,汝自錯解耳。汝不見六祖説,一切福田,不離方寸,從心而覓,感無不通。求在我,不獨得道德仁義,亦得功名富貴,内外雙得,是求有益於得也。若不反躬内省,而徒向外馳求,則求之有道,而得之有命矣,内外雙失,故無益。」

一般人内心常生慾念,就會被陰陽之數所束縛。大善人與大惡人不會被數所困,因大善人縱使今生貧困,但只要他多行善事,自然就能改變命運;相同的,極惡之人,縱使今生享有福報,若做了惡事,也會減損其福報。為什麼説求富貴可以得富貴,求長壽可以得長壽,前提是要能廣積功德、多行善事,自然能心想事成。一般人都會在佛祖面前祈求功名富貴、平安長壽,但成千上萬的人都去祈求,佛祖也很為難要賜福給誰呢?只有賜福給行善之人。所以六祖説:種福種禍全在自己的心,只要從自己的内心去求,就能有所得。不僅可以得到道德仁義,就是身外的功名富貴亦是可以得的到。

三、孟子論立命之學

「孟子論立命之學,而曰夭壽不貳。夫夭與壽,至貳者也。當其不動念時,孰為夭,孰為壽。細分之,豐歉不貳,然後可立貧富之命;窮通不貳,然後可立貴賤之命;夭壽不貳,然後可立生死之命;人生世間,惟死生為重,曰夭壽,則一切順逆皆該之矣。」

孟子所説的立命之學,曰夭壽不貳,夭與壽是一樣的,為什麼呢?若一個人今生貧困,但他廣積陰德,貧困也會變成發達;短命的,上天也會為他添歲數。相對地,若一個人今生發達,但他做了許多惡事,上天不但會折損他的福報,或許也會縮短他的歲數,所以立命在我啊!

了凡先生發善愿後的生活非常戒慎,深恐在暗室之中得罪天地鬼神,遇到別人無故的毁謗、討厭,也都能欣然接受,他於是將初號學海,改號了凡。這樣的行善內修下,從此孔先生所算的結果開始不靈驗了。

了凡先生日後更加地反省,當行善時是否能義無反顧,還是猶疑未決,想想自己身上還是有許多過失,遂善日加行,德日加修。後來遂起求子願,亦許行三千件善事。辛巳,生男天啓。到了隔年禮部科舉,孔先生原本算他應該得第三,卻考了第一;許行善事一萬條,命中本來沒有中舉人的命「,卻中了秋天鄉試之舉,孔先生算了凡先生五十三歲壽終正寢,五十三歲那年卻安然無恙。由此可見人的命運經過行善之後,命運是可以改變的,故曰:「造命在我。」

雲谷襌師曾向了凡先生開示:「汝之命,未知若何,即命當榮顯,常作落寞想;即時當順利,常作拂逆想;即眼前足食,常作貧窶想;即人相愛敬,常作恐懼想;即家世望重,常作卑下想;即學問頗優,常作淺陋想。」以上就是修行謙下的功夫。時時反觀自省,自己是否常懷謙下之心。

所謂:「道在聖傳修在己,德由人積命由天。」有道是:「師父引進門,修行在個人。」雖得受明師一指,還得自悟,得道不修道,如入寶山空手而返,世間上沒有天然釋迦,自然彌陀,佛皆是由人而修成,而每個人命運各不同,有夭壽、窮通、貧富、貴賤、賢愚之別,這皆是個人累世帶來的因果業力,最重要的是當下知命立命了命,改十惡八邪為十善八德,時常虚心自處,道德修養自然有長足的進步。

參、積善之方

一、積善得福之實例

《易經》上説:「積善之家,必有餘慶。」以下將《了凡四訓》中所舉積善的例子,略舉一二,來勉人向善。

(一)楊少師世代擺渡行善

楊少師的曾祖父、祖父靠擺渡為生,一年洪水氾濫成災,大家見到漂流在水面的財物就搶,只有楊少師的曾祖父、祖父拚命救人,大家都笑他們傻。一天一尊神人化身為一道士,告訴楊家説:「你們的祖先積了很大的陰功,子孫命當顯貴。」並要子孫把祖墳遷至一處風水極佳之地,就是現在很有名的「建寧白兔墳」。而楊少師弱冠登第,位至三公,皇帝封他祖上三代與他一樣的官位,至今顯貴的子孫還很多。

(二)無林不開榜

林婆婆樂善好施,每天做粉圑供應貧窮人,有一乞丐天天來乞食,一要就是六、七個,也不見林婆婆皺一下眉頭。三年後,乞丐要報答林婆婆,帶她至一風水極佳之地,告訴她:「百年之後,若在此修造陰宅,你的子孫當官的會有像一升麻籽那麼多。」原來這個乞丐是一尊神仙化成。她的孩子依了仙人所指點的地方安葬,第一代就有九個人登第,累代簪纓榮顯,福建甚至有無林不開榜之歌謠。

 

(三)包憑捨衣供佛

包憑非常好學,卻屢舉不第,一天遇雨,在松江泖湖的一座破廟躲雨,他看見觀音聖像被雨淋濕,心生不忍,拿出了十幾雨銀子給廟中師父,師父表示修繕寺廟工程浩大,十幾雨銀子無濟於事,請他收回,於是包憑又拿出新做的衣服和布匹,向師父表示:「只要觀音聖像不被雨淋濕,就算是赤身露體又有何關係。」過了一陣子,包憑與父親重遊舊地,當天夜裡夢見護法神來告訴他:「汝護持聖像,心念至誠,汝子當享世禄。」他的子孫官位顯赫的很多。

二、善的分辨

有真、假,端、曲,陰、陽,是、非,偏、正,半、滿,大、小,難、易,應當仔細分辨。

(一)何謂真、假善

有幾位讀書人請教中峰和尚:「佛氏論善惡報應,如影隨形。今某人善,而子孫不興,某人惡,而家門隆盛。佛説無稽矣。」中峰和尚云:「凡情未滌,正眼未開,認善為惡,指惡為善,往往有之。不憾己之是非顛倒,而反怨天之報應有差乎?」某人善,而子孫不興,某人惡,而家門隆盛,看似無理,而其中含有因果報應在裡頭,這乃是累世所積的福報不同,不只是今生所為而巳。中峰和尚云:「有益於人,是善;有益於己,是惡。有益於人,則毆人、詈人皆善也;有益於己,則敬人、禮人,皆惡也。是故人之行善,利人者公,公則為真;利己者私,私則為假。又根心者(發自真心)真,襲跡者(做個樣子)假;又無為而為者真,有為而為者假;皆當自考。」所以只要是利益於人的,即使是打人、罵人皆是善;反之只要是利益自己的,則即使尊敬人、禮讓人,因居心不良,皆算是惡。

(二)何謂端、曲

凡存濟世之心則為端,如果有討好世人之心則為曲;完全是愛人之心則為端,有一毫憤世的心即為曲;完全是敬人之心則為端,有一毫玩世之心則為曲。

(三)何謂陰、陽

凡為善而人知之,則為陽善;為善而人不知,則為陰德。陰德,天報之;陽善,享世名。

(四)何謂是、非

魯人有贖人臣妾於諸侯,皆受金於府。子貢贖人而不受金,孔子聞而惡之曰:「賜失之矣。」聖人所做的事可以移風易俗,可以教導百姓,因為魯國富有的人少,而貧窮的人多,若是接受賞金就被認為不廉潔,那麼從今以後,就不會有人再去贖人了。相反地,子路拯人於溺,其人謝之以牛,子路受之。孔子喜曰:「自今魯國多拯人於溺矣。」

以世俗人的觀點來看,似乎子貢不接受賞金是好的行為,而子路接受牛是不好的行為,但孔子卻讚美子路,而責罵子貢,乃因所行的雖是善,但其結果足以害人,則看似善,其實不是善;所行的雖然不善,但其結果足以濟人,則雖然像不善,其實是善。

(五)何謂偏、正

呂文懿公剛辭掉宰相之位,回到故鄉時,全國百姓莫不敬仰。有一位鄕下人,喝醉了酒並責罵他,呂公並不動怒,告訴身邊的僕人,他只是喝醉了,不要和他計較。過了幾年,這個人犯了大錯而被判了死刑,這時呂公開始後悔,如果當初與他計較,把他送到官府輕辦,藉著懲罰他的小過錯,就能避免他犯大過了。因呂公當時心存厚道,卻助長了他的惡行,這就是所謂心存仁善卻助長他人行惡事啊!

(六)何謂半、滿

一位貧窮女子,為了供奉菩薩,布施了身上僅有的二文錢,感動住持親自幫她做迴向。幾年後,女子被選入宮中當王妃,一天又到了寺廟,布施了千雨黃金,再請住持幫她做迴向,住持卻請小師父幫她做迴向。她問住持為什麼不親自幫她做迴向,住持回答:「當年妳雖然只布施了二文錢,但施心甚真;如今妳雖然布施黃金千兩,但施心不如當初真切,令人代懺足已。」此為「千斤為半,二文為滿」的道理。

鍾離大仙授丹於呂祖,點鐵為金,可以濟世。呂祖問曰:「終變否?」曰:「五百年後,當復本質。」呂祖曰:「如此則害五百年後人矣,吾不願為也。」曰:「修仙要積三千功行,汝此一言,三千功行已滿矣。」

「又為善而心不著善,則隨所成就,皆得圓滿。心著於善,雖終身勤勵,止於半善而巳。譬如以財濟人,内不見己,外不見人,中不見所施之物,是謂三輪體空,是謂一心清淨。則斗粟可以種無涯之福,一文可以消千劫之罪。」

布施行善時,應以無為之心而行有為之事,心不執著善,則無所礙,若心執著善,則只能算半善而已譬如以財物濟人,既然布施出去了就不應該有反悔的心,以真誠之心來行布施,雖然只是布施一文錢,卻可以消除千劫之罪。

(七)何謂大、小

有一位叫衛仲達的人,魂被勾到陰間,陰間的官吏命人把他在陽間所做的善惡簿拿來對照,一看之下惡事做得很多,善事卻只有一小捲,但把它拿來秤,反而是善事的那一小捲較重。仲達問:「為何我未滿四十,過惡如此多?」陰官曰:「一個念頭不正就是過錯了,不必等待做了才是過錯。」他問陰官那一小捲善事裡面記載的是什麼事情?陰官曰:「某年朝廷要興建大工程,翻修三山石橋,你上書諌言,雖然皇帝沒有依你的意思,但你的心念放在天下百姓,不忍他們受苦,善事雖然小,但功德卻很大,如果皇帝依了你的意思,則善力更大啊!」故所謂「慎心物於隱微,遏意惡於動機。」顏回是聖人,較一般人有更高的境界,他的「不二過」其實是指在心念上產生一個惡念,就巳經是一過了,如果再行出來就是二過了,所以顏回從來不二過,因為他不讓他的思想有任何惡念。

 

(八)何謂難、易

先賢常説:「克己須從難克處克將去。」也就是要先從難做到的地方去做,先去除自己的私心。《論語•雍也篇第廿二章》樊遲問仁。子曰:「仁者先難而後獲,可謂仁矣。」孔夫子也説一位有仁德的人,要從困難的事先做,夫子所説的難事,就是去除自己的私心。

在江西省,有一位蘇老先生,某天看見一位窮人,因為欠了官府的錢,官府要把他的妻子收去當奴婢,蘇老先生不忍心看這對夫妻被拆散,就把辛苦存了兩年的積蓄,替這對夫妻還了債。這就是難捨處能捨啊!

在江蘇省鎮江府,有一位靳先生,到了老年還沒有子嗣,他的鄰居要把一個年紀很輕的女兒,嫁給他當妾,但老先生不忍心,就把這位女子歸還鄰居。這就是在難忍處能忍啊!所以上天也不會虧待這樣的人,定會降下豐厚的福祉。

三、行善之方

隨緣濟眾,其種類繁多,大約有十種:

(一)與人為善

從前舜在雷澤湖邊,看見年輕力壯的人,都在湖裡水深的地方捉魚,而一些老弱婦孺都在水流湍急,以及水淺的地方捕魚,因在水流湍急及水淺的地方,魚是不會停留在那的,那些好的地方都被年輕力壯的人佔去了。舜看見了就以身作則,他也不去説這些人的不是,而去讚揚那些肯讓人的人,大家看見舜這麼客氣,也不好意思,一年後,大家都能互相禮讓了。

「吾輩處末世,勿以己之長而蓋人,勿以己之善而形人,勿以己之多能而困人。收歛才智,若無若虚,見人過失,且涵容而掩覆之,一則令其可改,一則令其有所顧忌而不敢縱。見人有微長可取,小善可錄,幡然舍己而從之,且為豔稱而廣述之,凡日用間,發一言,行一事,全不為自己起念,全是為物立則,此大人天下為公之度也。」

 

自己有過人的才智,應該要像沒有一樣,見人有過失,且當包容替他隱瞒,這樣一來,不但可以讓他有改過的機會,在還沒被看穿時,還會有所顧忌而不敢放縱。見人有長處,應當捨去自己的主見而向他學習,並向人讚揚他的長處。凡説一句話,做一件事,不是為自己著想,而是為了大眾著想,以公心來處天下之事。

(二)愛敬存心

「君子所以異於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所存之心,只是愛人敬人之心。蓋人有親疏貴賤,有智愚賢不肖;萬品不齊,皆吾同胞,皆吾一體,孰非當敬愛者?愛敬眾人,即是愛敬聖賢;能通眾人之志,即是通聖賢之志。」君子所存的心,只是愛人敬人之心,人雖有親疏貴賤、智愚賢不肖之分,但都是手足同胞,應當有所愛敬。能夠敬愛眾人,就是合了聖賢的心,也就是敬愛聖賢,能夠了解眾人的志向,也就能了解聖賢的志向。

(三)成人之美

「玉之在石,抵擲則瓦礫,追琢則圭璋;故凡見人行一善事,或其人志可取而資可進,皆須誘掖而成就之。或為之獎借,或為之維持,或為白其誣而分其謗,務使之成立而後已。」比如在石頭中的一塊玉,若沒被人發現,往旁邊一丟,則這塊玉就如同瓦礫一般不值錢,若將它雕刻,就成了很名貴的寶玉。所以若看到一個人做一件善事,或這個人有志氣、有才能,就要去引導他、成就他、鼓勵他。若有人毁謗他,就應該替他辯白分擔,使得他能夠成就事情。

(四)勸人為善

「生為人類,孰無良心?世路役役,最易沒溺。凡與人相處,當方便提撕,開其迷惑。譬猶長夜大夢,而令之一覺;譬猶久陷煩惱,而拔之清涼,為惠最溥。韓愈云:一時勸人以口,百世勸人以書。」世間迷惑人心的事物很多,常使人容易沉迷,當有人身處迷惑,應當隨緣,以方便法去提醒開導他,就好像一個人作了一場大夢,而讓他能從夢中清醒。若一個人長久陷於煩惱之中,應當幫他解開憂愁,這樣的恩惠是最廣大的。

(五)救人危急

「患難顛沛,人所時有。偶一遇之,當如痼瘝之在身,速為解救。或以一言伸其屈抑,或以多方濟其顛連。崔子曰:惠不在大,赴人之急可也。蓋仁人之言哉。」患難,顛沛流離,是人所難免之事,我們應當感同身受,有如病痛在身一樣,快快為他解除災殃。當他受委屈時,替他伸張正義,或以各種方法去救濟他。崔子説:「恩惠不在大小,而當趕快去救人急難,及時伸出援手。」這才是仁慈之人的言論啊!

(六)興建大利

「小而一鄕之內,大而一邑之中,凡有利益,最宜興建;或開渠導水,或築堤防患;或修橋樑,以便行旅;或施茶飯,以濟飢渴;隨緣勸導,協力興修,勿避嫌疑,勿辭勞怨。」不論是一個鄉,或一個縣裡頭,只要對大眾有利的,都應該要興建,不論開渠水道,導引流水,或修築堤壩,防患未然;或修橋鋪路,以利人行;或施茶飯,以救濟飢渴的人;只要有機會,就應勸導大眾共同來興建施行。

(七)捨財作福

「釋門萬行,以布施為先。所謂布施者,只是捨之一字耳。達者内捨六根,外捨六塵,一切所有,無不捨者。苟非能然,先從財上布施。世人以衣食為命,故財為最重。吾從而捨之,內以破吾之慳,外以濟人之急;始而勉強,終則泰然,最可以蕩滌私情,祛除執吝。」所謂布施,就是一個「捨」字,在身體裡的眼、耳、鼻、舌、身、意,沒有一種不能捨的,在身體外的色、聲、香、味、觸、法,也沒有一種不能捨的。若這樣做不到,可以先從錢財上布施,世人皆以錢財為重,若能夠布施,一方面可以破除自己的慳貪,另一方面,也可救人之急,剛開始的時候或許有點勉強,但做久了就自然了,也可以洗滌自己自私的念頭,去除吝嗇的心態。

(八)護持正法

「法者,萬世生靈之眼目也。不有正法,何以參贊天地?何以裁成萬物?何以脱塵離縛?何以經世出世?故凡見聖賢廟貌,經書典籍,皆當敬重而修飭之。至於舉揚正法,上報佛恩,尤當勉勵。」法是一切萬物生靈的眼目,若沒有正法,如何能夠參贊天地之化育,何以脱離這世間的塵俗和束縳?所以若看見聖賢的寺廟、經書典籍,都應該存著敬重的心,若有所破損的,應當使之修補,加以清潔。發揚正法,就是報答佛恩。

(九)敬重尊長

「家之父兄,國之君長,舉凡年高、德高、位高、識高者,皆當加以奉事。在家而奉侍父母,使深愛婉容,柔聲下氣,習以成性,便是和氣格天之本。出而事君,行一事,毋謂君不知而自恣也。刑一人,毋謂君不知而作威也。事君如天,古人格論,此等處最關陰德。試看忠孝之家,子孫未有不綿遠而昌盛者,切須慎之。」

家中的父兄、國家的國君,或是上司,凡是年長的、德行高的、地位高的、學識高的,都應當尊敬地侍奉。在家侍奉父母,要有和順的面容,輕聲細語地對待。若是侍奉國君,當我們做一件事時,不可以認為國君不會知道而放肆亂為,事奉君主當如侍奉上天一般的小心謹慎,這是關係到陰德。看看忠孝的家庭,子孫沒有不綿延而興盛的。

(十)愛惜物命

「凡人之所以為人者,惟此惻隱之心而巳;求仁者求此,積德者積此。周禮、孟春之月,犠牲毋用牝。孟子謂君子遠疱廚,所以全吾惻隱之心也。故前輩有四不食之戒,謂聞殺不食、見殺不食、自養者不食、專為我殺者不食。學者未能斷肉,且當從此戒之。漸漸增進,慈心愈長。不特殺生當戒,蠢動含靈,皆為物命。求絲煮繭,鋤地殺蟲,念衣食之由來,皆殺彼以自活。故暴殄之孽,當於殺生等。至於手所誤傷,足所誤踐者,不知其幾,皆當委曲防之。古詩云:愛鼠常留飯,憐蛾不點燈。何其仁也?」

人之所以能夠為人,就在於有一顆惻隱之心。《周禮》上記载,正月之時,正是寓物生長的時機,牲畜也易於此時受胎,所以在祭祀時,所獻的祭品,不用母的,乃因防牲畜肚中有胎。一切有生命的,都不要去傷害,禁絕殺生。應當知道我們所穿的衣服,所吃的食物,都是殺了多少的生靈,而來養活人類,若不加以珍惜,就等於殺生一般。至於手所誤傷,腳所誤踩的,不知有多少,皆要加以注意。善行無窮盡,簡單的列舉十件來加以推廣,若能做到,就有無上的功德了。

肆、結語

所謂無業不轉人,人為何會投生於世間上呢?乃因前世對生命這一科的學分沒通過,故今生還要來學習修學分,為何自己的命運會是如此呢?為何自己會遇到這些人事物呢?這一切絕非偶然,這就是自己這一生的人生課題,這一生所要學習的範圍,所以對於人生境遇有順逆高低,與其怨天尤人,或是自卑自憐感嘆不幸,而多造因果徒增煩惱,倒不如積極面對命運,素其位而行。素富貴行乎富貴,達不離道,富而好禮,行善積德。天賢一人,以誨眾人之愚,若反逞之所長,以形人之短,則造成對待;天富一人,以濟眾人之貧,若反挾其所有,以凌人之貧,則增因果。素貧賤行乎貧賤,窮不失義,安分知足,不忮不求,樂善布施,培功造福,若圖分外營求,宿業不了,命運何能改變。素患難行乎患難,不嗔不怨,不棄不餒,堅持雅操,顛沛必於是,造次必於是。

一個真正能快樂的人不是他擁有的很多,而是計較的很少。人生在世一切都只有使用權而沒有所有權,當你走到最後一刻,不論再如何不願意都要放下,蓋棺論定之後所看的不是擁有多少,而是成就了多少,是以人生在世真正要追求的是什麼呢?所能留下的又是什麼呢?有形的物質帶不走,惟有功與德能遺留世間,古時的聖賢仙佛在祂們過往之後這千百年來,仍受著千百萬人的景仰與追思,那祂們所遺留下來的是什麼呢?就是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聖人的言教至今仍讓人遵行,其功與德至今仍庇蔭後人,雖肉身不在而精神永存,此乃死而不亡者壽也。故曰:「造命在我」,人的命運成聖成俗其實是掌握在自己手中。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