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FB粉絲群: 彌勒書院粉絲群  FB社團: 彌勒辦公室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文章 - 學道修身

學道修身

[日期:2017-06-03]   作者:天然古佛 閱讀:

天然古佛慈訓

求道拜佛,為求知天地人之造化之本,簡而言之知本也,知本而拜佛,與佛結緣也。

學道修身,所謂人不學不知義,是學佛以修身也。

只知天地人之有本,如何配合本末之相應,內本外末之功如何善之達用,到了在止於至善之地,故由知有本而後學而修者也。

知是知什麼呢,學是學什麼呢,修是修什麼呢?

知天地有道,知人有道,知萬物有道,知有佛道可求,知有佛道可修,知有天地有公理真理,知有天地有因緣之和合而成,知有佛性與眾生平等,大地眾生皆有佛性,是平等又俱足清淨。

學者學知天地之德,學知人與天之關,學知人與佛的關係,學知人在宇宙是什麼,萬物在宇宙是什麼,統統識透,未之開悟也。

修是修改不好的習氣,去卻本所無的習氣,使其恢復本來之面目也。

學與修的關係如何使其相應否?

學要悟,修要省,學之不悟不達真理,修之不省不達真道,故悟與省,在學與修的中間,佔了很大的地位,故悟省兩字,可謂迴光返照也。

那麼學從何學起,修從何修起呢?

論語之第一篇曰,學而第一,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何謂學而第一呢?

就是不論學什麼事,都要從最基本的一字開始,一是基礎,數之始也,說大了就是生天生地,生萬物的總原素,在天曰裡,賦人曰性,宇宙之大本也,故學道至於完全明白了,叫做開悟。

學而第一之『ㄧ』,包羅萬象,此之一大小,放之則彌于六合,卷之則退藏於密,此乃是一之妙用也。

一字可謂大否,其大也。一字可謂小否,其小也,大至無可比,小亦無可比。又曰:不可以為大,不可以為小,不能形容,故孔夫子形容一字曰中,其實妙的不得了,連中字實在亦難於形容了。

聖人為使眾生之識透道體,以道說之,以中說之,以一說之,或以大說之,或以小說之,如是說之,等等皆為使人之明道也。

一理之真,雖有名相,卻落在言句,若以執相為一者,萬劫不能解此一理。

老子為使人解此一理,提倡觀妙觀竅,使學道者能之一理之妙,故曰: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竅,真理體會虛空,若心不空,不能虛空相吻合,故對虛空不能明白,故八祖雲:虛空無內外,心法亦如此,若了虛空故,是達真如理。

在有形世界裡,一為萬物始,由一而後二,二而三,而十,百千萬,以至於千百億之數,均由一之數而開始也,故曰:一理散萬殊也。

子曰:吾道一以貫之。就是一可以貫通萬事,既然可以貫通萬事,那就是包羅萬象了,就是可以貫透十方世界,虛空萬彙了。

古聖曰:能知一二三即可以學神,何矣。一是生天生地生萬物的總樞紐,二是由一所化出來的陰陽,易曰,道則是陰陽,陰陽則是道,這是乾坤之卦也。瓊林謂之陰陽交泰,斯稱盛世。

三是陰陽交泰,而生人生萬物之代號,故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一字之真理,在天曰道,曰理,曰命,如是等等。佛曰:萬法歸一,道曰:抱元守一,儒曰:執中貫一,耶曰:默禱親一,回曰:清真返一,各宗教均是以一字作為立教之本也。

此一理在天曰理,賦人曰性,此一雖有名詞,而是從無極而化之名詞,無極之無沒有象可言,執無頑空,執有著相,未有陰陽之前,皆為一也。

故象與無之間稱為一,故曰,無極動而為一,在無形之渾沌的定向為一,由一而後生生不已,故老子曰,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既是萬物之母,母為天地陰陽之原始,故一字之理是修道人知天地的學理也。

修道之人,由己而知人,由物而知理,由眾物之表裏而知天地,天地之陰陽消長而知道,所謂全體之大用無不明者,謂之開悟天地真理。

一理在人身何謂?

玄關之妙也,未生身之處所也。父精母血交溝之一點凝結,在於玄關之為性,故玄關是人之性的住處。

生了身,玄關住性,道家在分為命門等等,由命門而至玄關,通過各關口,謂之曹溪路,達到玄關聖地,曰返本還原。

所以在學的過程中,子曰:學而時習之,此乃是佛家的法輪常轉,無有間斷,時時溫習也。

不亦說乎,這是一件快樂的事情。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這是人心已經通天理了,盡性以至命了。

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這是達到不被人情所動,所以知不知,不動道人心也。

至於修身者乃是修心也,人之心本是自性之流通,性乃出於天,曰天命,是純清純淨之天理,一塵而不染,流之於心則善,故乃是絕塵離相,只是落後天受氣稟物慾之蔽,故有種種之心,心本一個心,純然天理之心,只因心之動而生種種心,故佛曰,萬法為心,上天堂為此心,下地獄仍是此心。

那麼人有什麼心呢?有天心,有人心,有識心之分也。天心是純善而無惡,而人心則有善有惡,此善仍是有慾之善,而識心者惡而無善也。

由此三心而形成了萬善之心,或是萬惡之心,故修道就是修心,此心不修,任其奔馳,社會之造孽作惡,由斯而出矣。

有如十惡八邪,都是由識心之出矣。


人心之動念,皆由六識之傳入,有如口之有味,耳之於聲,眼之於色,鼻之於味香,身之於觸,均由意而送達未那識而到阿賴耶識。

因為阿賴耶識是人心,人心有善惡,故經人心知善惡鬥爭,而善者為善,惡者為惡矣。

因有那麼多的心,任其奔馳,則修道萬劫難成,有再多的善德,如恆河沙數等之七寶佈施,仍不能超生了死,將來就是人天福報而已。


修道之心,說空本非空,執空頑空,固非空,說有非有,執有著相,固非相,空色之兩亡,亡又非亡,空則是色,色則是空,不求名師指點,而豁然貫通中道真理,難明此理,無有止處,亦無定向,亦無安慮,故不能得耳。


佛曰:是心是法,是心是佛,了達其義,亦無法,亦無佛,無天堂,無人間,亦無地獄矣。

天堂地獄,由心而生,一切開悟了,亦無有涅槃之可言,何來知道否,故曰:道可道非常道。


人心瞬間萬變,所以佛曰:觀心無常,因無常心,則非本心,非本心,則所露者均是妄想心,因有妄想心,所以真良心不能實現。

究其原因,莫不是為了一個我,為了我,一切之妄想貪念由斯而出矣。

故,佛曰,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則非菩薩。

眾生因執著有我,故為我而迷惑,實則世界之物,實無我也。

因為我之迷惑,故造業,皆想提高我的勢力,提高我的地位,提高我的財富,提高我的人格,而要在眾人之前高高在上,而出人頭地,因此而坑人,而傷害到眾人。

因有尊我之心,必有下人意,因有貴我之心,又有賤人之意,故高我必賤他也。

人造業了業,業有十三數,老子曰: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此十有三是七情又六慾,計有十三,無七情六慾者是生之徒,有七情六慾者是死之徒,亦如是也。

為了業,早夜之忙碌,當然的下場就是苦,修道人應該知道,人之一切享受,皆是苦惱,眾生不知道,所以就由苦又再生惑,永遠不能離苦得樂,故佛曰:流轉門,永遠在流轉。

至於修道士,因為有我之人心,以致流轉不停,所以應該找出個人之真我,不要以假我作為真我,認假作真,顛倒是非不明,永遠輪迴其中,找名師指點真我用真我佛性之流露,生發妙智慧,認識世間之苦,皆從那來,原來人生之苦是由造業來的。

所以要脫離苦海,必定要斷業,業不能斷,畢竟是苦。所以有甚多之企業家,到頭來還不是成了經濟犯罪者,在世間受人指罪嗎,將來之陰律仍不能容也,所以不造業,唯一就是斷惑,惑是什麼,換個名詞就是妄想心也,追根到底,仍是妄想,故不起妄想,自身佛可現矣。現在再討論人之心吧。

孟子曰:仁人心也,義人路也,捨正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人有雞犬放,則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人本不必修,因為自性本是純善之東西,故孟子雲:仁是人之心,公義是人當行之路,只是放棄了正路不去行正路而已,所以修行者,必須先認識自己,是自己的本心,六祖曰:不是本心,學法無益,就是這個意思。

孟子曰:今有無名之指,屈而不信,非疾痛害事也。如有能信之者,不遠秦楚之路,為指之不若人也。指不若人,則知惡之,心不若人,則不知惡,此之謂不知類也。

就是說,現在有個無名指頭,從大拇指算起來第四指,謂無名之指,此指頭叫沒有用,故曰,無名指,如果此最沒有用的無名指,屈而不能直伸,但也不妨礙做事,如果有人能把此不直的無名指,醫好起來,不論到楚國或秦國知遠途,亦要把不直的無名指醫好起來。

所謂人的指頭,與人不一樣,則能知道厭惡,而心與人不一樣,怎不能厭惡呢,這就是不知好歹之人了,故叫作不知類之人了。

孟子曰:人不可以無恥,無恥之恥,無恥矣。

就是說,人不以沒有羞恥之心,所以做人在待人接物之間,能把沒有羞恥之事,能當作有羞恥一樣的小心對待處事,則能終身不會有羞恥之心了。

現在之人反之,羞恥者,尋個理由來掩蓋羞恥,作為無恥,試思怎可為無恥耳,這都是修道之恥也。

故修道對於人心之重要,乃是不可不認識明白,不可不悟,不可不覺,不可不省也。

所以修道欲得無上淨土,當淨其心,隨其心淨,則自性亦淨,自性既淨,是佛是聖。

修道之人,因有眾生心,所以永遠看不見佛,所以有天堂人間地獄,更不能見到天堂,所以天堂之路,永遠間隔在十萬八千里之間也。

話要講回來,因有眾生之心,才有佛法之生起,離開了眾生更是無佛可成,亦是無佛之可言耳,並沒有天堂之可以建立。

佛與眾生,均是對待之名詞,所以眾生是煩惱的淵藪,亦是成佛的基礎也。

是故當之一切的煩惱,為如來之種,沒有眾生,就沒有佛之可言也。

人之不能返本還原,皆是心之自縛,故不能解脫,不解脫就是眾生也。

太上閒居作七言,解脫身形返諸神,此謂太上之解脫功夫耳。

這都是心之調養也,身形之解脫,諸神之繫縛,莫不由心之動靜也。

修道之人若能識透本心,發四無量心,則能成就菩薩淨土。

維摩經曰:四無量心,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成就慈悲喜捨眾生來生其國。

四無量心是慈悲喜捨之心。

四攝法是:佈施,愛語,利行,同事。

佈施乃是財施,法施,無畏施。

愛語:是柔和之意。

利行:利益眾生之事業。

同事:合其光同其塵。

修道之人,該備什麼心?

一直心,平等心,心之直天理自通,心之平等,自無高下,天理自然流露也,這孔夫子謂之忠恕。

孔夫子傳道之時曰:參乎,吾道一以貫之,這都是忠恕之心也。

心之有重要性,故大學曰,所謂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憤懥,則不得其正,有所恐懼則不得其正,有所好樂則不得其正,有所憂患則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而不知其味,此謂修身在正其心也。

故修道之人,必須從心修起,有道也。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