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先定講題(講題定好後,勿常改變,縱有困難,亦應向前進。)
2. 選正面而清晰之課題(如珍惜光陰、孝道、持守四勿等。)
3. 了解講題,定好目標。
4. 先立好大綱,並顧及「起承轉結」(亦有人稱「起承轉合」)。
5. 起-包括引題、點題、解題。引題就是用故事或事例引出講題,點題就是點出講題,解題就是簡單解釋講題。
6. 承-先定引旨,分析此講題之好處或重要,可用列點式(三點或用經文聖訓)。
7. 轉-先定引旨,告知如何行持此講題,可用列點式(三點或用經文聖訓)。
8. 結-對此講題作總歸納,並推動大家行持此講題。故說話要短而有力,不是隨便用首詩作結。
9. 在每一點加入適合之經句、聖訓、諺語、故事、聖賢仙佛事蹟或生活例子,以加強聽眾之吸收及容易明白。
10. 講故事或聖賢事蹟前,應有引旨。
11. 講完故事或聖賢事蹟或生活例子後,應有適合之補充,分析故事中的義理重點,鼓勵行持。
12. 適當分配整課之時間,如(起)用五分鐘,(承)用二十五分鐘,(轉)用二十五分鐘,(結)用五分鐘,合共一小時。
13. 因應時間去適當分配資料,以免超時、或用太多時間在起的部份、或承的部份,到轉的部份已不夠時間演繹。
14. 在承的部份,可用正面及反面的義理、故事例子,以分析此講題重要,及加強承部份的力量。
15. 承與轉的列點內容,不可與講題背離,講題如衣服之綱領,應緊扣整課。
16. 一篇文章結構,若欠缺起承轉結之結構安排,此篇文章會欠缺有條理的步驟,及可能停滯不前又或雜亂無章,聽者事後可能對此講座印象模糊,又或不太明白,若文章沒有條理的結構,則如船在海中旋轉,難達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