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講師好請問如果只可取一,如何是好?1。已求道,初一十五一定到佛堂,只佈施佛堂;但不做任何善事2。未求道,不來佛堂;任何佈施——善事都很樂意為之。」
答:
我們不能單從一個人此生表面的行為來論斷他累世的修行如何又如何?一個人若是不知修行,表面上看佈施行善都很認真,但是否真的「捨」出來了嗎?還是只求一般的福報或善名呢?即使不求名不求利,也只是無記的一種善行善念,仍是在有相的福報範圍內。何況累世的修行,有人宿世植福較多,此生自然慧性較利,常接近佛堂也樂於佈施。有者信根不足,只能靠自己判斷決定佈施對象。
有兩個人,同時拿了一袋的稻米,甲拿去給專家處理,專家把稻子種在翻好的田地,有一整個團隊負責照顧,而且定期除草澆水;乙的種子,靠自己的經驗,隨便種在一塊地,無有他人協助照料,只能單靠乙一人,每日得要自己去除草澆水。
最後甲雖然沒有親自下田,看起來也沒什麼認真關心過農事,卻因為找對了人,得到十倍豐收的稻米,反觀乙雖然辛苦了一整年,收入僅勉強保持住原來的情況。若是遇到自己生病無法工作,乙可能會血本無歸。
甲就如同佈施給佛堂的人,出力雖少,而收穫卻多,乙就如同只會佈施或行善積德,卻不來佛堂求道,出力甚大,收穫卻少。佛堂就是福地,前賢就是專家,有緣有智慧者,當然會找明師指點,找佛堂專家來修行,而不是憑自己意識,自己經驗體悟,隨機地行善。
這也像現代人講投資理財,我們選定了一家好的公司,買進股票成為股東,雖然我們並沒有在該公司上班,但隨著該公司業績的成長,我們也會得到豐厚的報酬。求道就是手中擁有彌勒佛的股份,隨著白陽大開普渡,將來肯定可以成就無上正等正覺,這是所有有志於修行者,都應該要把握住這樣難得的好機會。
此外,佈施於佛堂,就像是一個人生於王室,平時雖不見此人有什麼費心工作,但是卻財寶和福報具足,而且註定可以承續為王,享有莫大的權勢和名利,可以領導全國人民。而若是生在一般人家,雖然一世辛苦,日日費心工作賺錢,亦僅得一家溫飽,無有餘力去助餘人。求道人就像是生於王室之人,費力雖少而成就甚大,將來可以續佛心法慧命;未求道者如同生於凡家,終生辛勤而困頓貧乏,雖苦而求出無門。
綜上所述,如果是您會如何選擇呢?
不過單就佈施這一件事來看,我相信多數道親對佈施的概念都是拿去佛堂用才算佈施。其實現在道場在社會救助上也很著力,同樣佈施,不一定要拿給外面的慈善團體,道場本身就有慈善捐款和救災賑濟。
佈施本身重發心和信任,相信道場會把這筆佈施妥善運用,自然得福甚大,若是疑東嫌西的,懷疑自己佈施了有沒有功德,有沒有得到福報,這樣的心念主導下,這是「投資」而不是佈施,只想要從仙佛那邊拿多少好處回來,怎說看都不像是修行者應有的心量。
當然社會上有錢有閒的人很多,他們可以到處去玩去參觀、買各種名牌精品、住豪宅開名車,但能修行渡人的卻不多。可見佈施是累世修行聚集的福慧,而不是有錢的才能財施,有知識的才會法施,有閒的才會無畏施這樣的二分法。
在科技昌明知識大開的時代,要修行修的好,最好的是來求道,初一十五常到佛堂禮佛,平時自我要求持戒行善,同時佈施於佛堂和社會,有修有學有行有證,這樣修道才會成功。
范聖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