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FB粉絲群: 彌勒書院粉絲群  FB社團: 彌勒辦公室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文章 - 如何引導孩子接近佛堂?

如何引導孩子接近佛堂?

[日期:2016-12-01]   閱讀:

您因為孩子不願上青少年班、高中班而困擾嗎?

您因為孩子不吃素,初一十五不獻供,而苦惱嗎?

您感覺到孩子因為埋怨父母過度忙於道場,疏於陪伴,遷怒之下,他對於修道的一切,常是為反對而反對嗎。

以下幾點心得、做法提供您參考,但願借此提醒您檢視、省思您與孩子之間的微妙互動。

一、要先讓孩子接納你,才能進一步盼望他接納你的信仰,最後才是這個信仰帶來的儀節、規制!:

如果孩子平常沒有感受到父母修道後,帶給家庭更多的和諧、愉悅;如果孩子沒有感覺到,修道可讓人更為自在、明理;若孩子沒感覺到父母因為明理而更加了解、尊重他,他如何會認同這個信仰?他若胸中充滿對咱們平常家居事的不滿,他就只好以『拒絕上課』、『拒絕獻香禮佛』,以示抗議嘍!

在給六年級的學生玩『人生拍賣會』中,假設他們擁有一百萬元,他們願意花多少錢去買到何種人生際遇?是美麗瀟灑的容貌、慎思明辨的智慧,或成為受歡迎的人?結果最熱門的項目竟然是『父母尊重了解我』,全班三十多人中,約有三分之一強的學生孤注一擲,願意花全數的一百萬財產來競標此項,其他不敢競買的人,多數是因為在別的項目已花掉了部份財產,再也沒有相等的一百萬來競標了。由此我們多少可窺見大多數的孩子,平日對父母的感受如何?孩子對父母最大的渴望又是什麼?

但是,如果我們修道後,帶給孩子的感覺只是要吃素了,不能遍嚐美食;

假日不能任意去玩或睡大頭覺,因為要去上青少年班;

平日不能隨便打蚊蠅,不能殺生;

初一十五前夕要熬到獻供完十一點半了,才能睡;父母晚上常辦道去了,很多事情求助無門...。

如果盡是這些強迫式的要求或負面的感受,

那麼孩子的感覺當然是未蒙其利,先受其害!

也許只要您的態度稍為堅持一點,孩子們仍會順從,但在此要鄭重提醒各位父母:

千萬不要濫用孩子對您的在乎啊!那是一項非常珍貴也很難添補的『存款』,小心告罄喔!

其實,修道帶給人的只是這些規節、束縛甚至壓抑嗎?修道的內涵只是這樣嗎?

1.將道帶給人視透世間名利假景的無常虛幻,澄清生命的意義與價值,你是否讓孩子覺得你與世俗功利現實的父母有所不同?

2.將道帶給人涵容廣博的智慧氣度,你是否讓孩子覺得你是個包容他、接納他,明理好溝通的父母?

3.將道帶給人慈悲柔軟的心靈,你是否讓孩子感到你對週遭的家人尊重、禮敬,對每一個眾生做到真正的慈愛、悲憫?

4.將道帶給人損之又損坦然磊落的清風瀟灑,你是否讓孩子覺得你是個言行一致、內外一如,不求虛名,自在又自信的人?

二、人難免無明、會軟弱、會怨怒、會貪妄、有情緒、脾氣,你是否讓孩子感覺到父母在一陣的叩頭禮佛後;

平靜了,智慧了,明理了,包容了,甚至主動認錯道歉了,如果孩子親身見證到叩頭禮佛後有此效果,那麼當你跟他說:我們不是因為迷信或祈求而拜佛,我們拜佛是因為要提醒自己效法仙佛的精神。更重要的,叩首可帶給我們平靜喜樂的感覺,讓我們心平氣和,並可收束散亂的心念,以減少流失能量,所以可達到開發潛能,開啟智慧的效果。那才會有說服力啊!屆時,縱使他不能配合獻供的時間,相信他也會認為叩首是他必要的需求的。

三、是否善用各種技巧、說詞,啟發孩子天生的理性,試著讓孩子瞭解:

吃素不僅可以得到真正的健康外,更是因為尊重生命,愛護生靈,一如我們渴望上天免去地震、空難這種生靈塗炭的浩劫,但吃人半斤還八兩天律不爽,唯有我們愛護生命,上天才會愛護我們。

一隻蚊子,亦有它的靈性、生命,如果你覺得他妨礙了你平靜的生活,如果你覺得捨棄它、成就你,你可以為天地帶來更正面的回報….一旦你起了殺念,造了殺業,你就必然要承擔某些後果,而這些後果都會讓我們更遠離我們原本希望追求的境界『高智慧、高EQ、外在平順、內在平靜』如果這些你有所認知,你還是要做,那就是自己的選擇了,你必然要付出代價、承擔後果的。

四、是否試著讓孩子瞭解;

修道學佛讓我們知道這麼嚴密的天律因果,雖然帶來生活些許的不自在,但這其實對我們是一種『保護』。釋佛曾將天律比喻為燒燙紅的鐵條,有二人將去握它,一人知其燒燙,一人不知,知道者必然輕觸,不知者必然重握,受傷者孰重?

五、再則,不論咱們成全道親或孩子上研究班,可能都要注意到:

如果他去了一、二次之後不願再去,請暫時勿再勉強吧!這時他需要的,應是找個適合的人選,跟他單獨聊聊他的感受,解除他的疑惑障礙,要知道『暗釣賢良』的意義也包括:一對一,單獨的渡化成全。為的是,眾生的根基緣份皆不相同,合班的上課中,講師如何在同一時間內去變換八萬四千種法門,以應八萬四千種心呢?

提到這點,想再對此深入做一分享:在我們週遭所遇到的有緣人,包括我們的孩子,除了我們已知道的每個人的特質稟賦差異很大以外,從修行的觀點,我們也可說每個人的根基來歷各不相同,從教學原理說是『起點行為』 不一致,且差異甚大。如果勉強將個人累世生命智慧成長的歷程,比喻成往上攀爬階梯的過程,那麼我們可以說,在這一世,每一個人都從不同高度的低處爬上來, 所以當我們今生相遇時,已是站在不同高度的階梯上。如果,我們缺乏對彼此立處自知與知人之明,那麼,我們要宣揚真理,渡人、成全人,就很難達到預期的效果 了。

就好比,當我們不了解某些小學高年級的小天使,已然小大人般的成熟、世故,若我們還以孩童般的語氣跟他交談,結果卻得到他評價你:『很幼稚!』這不叫人啼笑皆非嗎?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