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二、三教合一
三教,指的是儒教、佛教(釋教)、道教為三家,又稱「儒釋道」。三教概念的發展,魏晉南北朝是一個階段,唐宋是一個階段,元明清是一個階段。在最初,雖然有三教連稱,不過彼此是完全獨立的,之後相互影響,互相融合,最後形成了「三教」合一的中國文化宗教。三教既然各自獨立,又相互包容並融合,形成了一個整體。在三教體系裡,在道教的道觀,往往供奉儒教的聖賢,和佛、菩薩;而在佛教寺廟,又往往供奉了道教的神仙和儒教的聖賢。中國有四大道教名山和四大佛教名山,其實都是以本教為主、三教合流的場所。中國的五嶽,也是三教合一的文化名山。如在嵩山,少林寺、中嶽廟、嵩陽書院鼎足而立。其中的少室山安陽宮主殿洞內祀孔子、老子、釋迦牟尼,門上書:「才分天地人總屬一理,教有儒釋道終歸一途」。
「聊齋誌異」一書,有一段傳奇的故事,內容如下:清朝進士「湯聘」斷氣以後,魂魄離體,到處飄蕩,為求超度,想去西天求佛,他向一位和尚問路?和尚指點說:「讀書人的生死,都是由文昌帝君和孔聖人管的,要兩處都勾掉名字,才可以去別的地方。」於是他便去見孔子,請求勾掉名字,孔子為他勾掉名字以後,再去見文昌帝君。文昌帝君說:「你的心地誠正,可以復生,不過軀體腐爛了,只有去求觀世音菩薩幫忙。」他拜謝文昌帝君以後,去到紫竹林,見到了觀世音菩薩。只見觀世音菩薩手端淨瓶,內插柳枝,腦後圓光如滿月,法相莊嚴。觀世音菩薩取土做肉,折柳為枝,做成軀體,叫他的魂魄和他相合,因此死了七天的他,得以復活。
【啟示】:
以上的傳奇故事,寫一個讀書人的生死,歸儒家的孔聖人和道家的文昌帝君共管,靠佛家的菩薩拯救,可算是典型的「三教融合」的文學。實際上,三教融合的學說,在三教本身來講,也屬於各不同的朝代,融合為一了。例如佛教於漢朝時代的達摩祖師,以「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的學說,創立了「禪宗」;道家也於炎宋之末的王重陽祖師,受天詔奉命度化七真,而創立了三教融合圓滿學說的「全真派」;儒家也於宋朝年間的朱熹,以推想經書原理的工夫,倡導:「窮理致知」學說,也自然形成圓滿學說的「理學」。而且都極盛於一時。蓋任何宗教,在發展的過程中,難免會有其黑暗期,但要突破此黑暗期,再度復興,對其學說理論,必須要有一番革新,故唐末到宋初,三教的融和,不但見諸理論,實際上,儒、道、釋也各自融和三教的「禪宗」、「全真」、「理學」了。民間且有「三教戲」、「三教劇」,顯示連文學都有了反映。宋朝的寺廟多供奉孔子、老子和釋迦牟尼佛的三聖圖或三教像。寺廟且有稱「三教堂」的設立。元、清、明時期,也盛行三教融和的理論及實際。到了民國以來,儒教復興,一貫道、鸞堂林立,更有神道設教,沙盤現字,天人交接,展開宗教渡世之最高境界,實萬古未有之奇緣。
而聖神應化渡世,似乎不受教派之限制,佛聖仙神降臨,沙盤論道,三教實際已經融合。世界上宗教教派雖然有萬千,但是以往成道的各教派修土,在天堂是融通,沒有分別的,莫怪降筆闡教時,都標榜著大道真理,勉勵各宗教要發揮救世的精神,以仁為出發點,達到天上兩和協的國度,早日實現。大道博大精深,能協和萬邦之分爭而趨太平,發源於我國的「道」,在諸天神聖,萬仙菩薩臨壇闡教的渡化上,以及各組線前人道親的弘揚上,三教(或五教)融合的圓滿學說已經確立,而且已經行成一股沛然莫之能禦的力量,向世界進軍。世界和平前兆已經露出曙光,但願所有善堂、道場、修辦道者,要立足臺灣,胸懷大陸,放眼世界,到處去弘揚聖道,普渡有緣人,讓濟世救人的偉大聖業,普傳到世界萬國九州,讓聖道弘揚於天下,眾生都能夠得救。
詩曰:
其一:
白根綠葉紅蓮花
五教原來是一家
聖佛慈悲宣法旨
勤修大道返仙槎
其二:
聊齋誌異述明詳
聊齋誌異述明詳
三教真傳救世方
聖佛仙真施妙法
書生得以再回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