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文】
朱子刪正桃園明聖經奏議
肅疏奏議,謹副 帝心。臣熹以罔生宋代夙儒,謬接孔門心學。考經編史,不堪往事 上聞;註《易》校《書》,豈必今人遵行?第文人高遠,希圖苟掇一科;而下等狂愚,未免竟荒八德也。雖然冠、婚、喪、祭,禮敘生前;小學、格言,期望沒世。奈世人讀之者藐藐,而行之者寥寥矣!又何若張聖之《陰騭文》、關聖之《覺世經》之入人益深,而更切於化世也哉!
伏蒙 上帝敕刪《桃園經》,臣俯查漢季少明文,是夢授之流傳者罕。晉初無盛典,本新聞之駁議者多。迄而至於後晉之天福九年,經固流佈,海內遵行。持誦人家,著驗未幾。而周、漢接踵兵戈,此經之若顯若隱者幾希耳。
夫是時原文也,考之《三天著經籙》載:迺先之以原始,次之以力學,又次之以道貌,而終則忠孝廉節焉已。又迄宋之天聖七年,民間錄出玉泉真本,始有首之經序、末之經驗二章,然猶錯簡無次。
迨元人亂揉後,眾口異辭,雖有一二信善,幼而持誦,長而忘焉;長而奉行,老而懈焉。固不得其詳切真解,章句錯譌,以成今之梓行經本矣。
臣熹不敏,謹依我宋天聖七年玉泉真本,以符《三天著經籙》文。其經如左:(經文從略,即本經正文)。
於戲!畢生大義,三世姻緣;刀扶炎漢,筆削《春秋》。經著桃園,英靈署節之地;夢傳寺僧,義貫古今之言。語出無非金石,本來面目未忘;書垂信是靈神,奕出威風猶在。髦髦多士,敢因武弁而忽輕?貿貿群黎,誰謂語粗而戲侮?殊語粗者道破精微,見幾輩心精行將去?武弁細者識高文學,看吾徒步武做得來?願世留心,當與六經不朽;欲人立志,要同三傳並勘。聊抒寸衷,仰維
帝聽,伏冀
帝澤覃敷
天恩下逮,准錫報恩於奚似,賜諸功過以何如?則民命信有攸歸,而 神曹無不景仰。臣熹無任瞻 天激切之至!
(奏議終)
【語譯】
恭敬地陳疏奏議,端謹敬慎地上符 帝心。臣熹以罔然無知地生為宋代的儒學之士,僥倖地承接了孔門的心學,考證經典,編訂史記,不值得以這些往事達於 上聞;註釋《易經》、校對《書經》,豈是必定要讓今人來遵守?只因文人學士抱負高遠,希望能夠拾取一科功名;至於那些下等的狂悖愚人,終究難免會荒廢固有的八德。雖然如此,對於冠禮、婚禮、喪禮、祭禮等這些禮儀,在生前就已經做一番詳盡的敘述了;還有小學、格言之類的注疏,期望對後世之修身養性有所助益。奈何世上讀這些書的人,大多不很用心,而要身體力行的,更是少之又少啊!又如何能像 文昌帝君張聖的《陰騭文》,和關聖帝君的《覺世真經》之能夠契入人心,感人最深,而且更切合於教化世人的呢!
伏蒙 上帝敕令刪正《桃園明聖經》,臣於是俯查三國末年時,尚少見到明文記載的《明聖經》,因為它是在夢中傳授的,當然在人間流傳的就很少了。到了晉朝初年,還無完善普及的經典,反而對於新聽到有一本《桃園明聖經》時,辯駁議論的比較多。一直到五代後晉天福九年,此經固然已開始流通廣佈,海內的信眾也都能遵守奉行。可惜,持誦人家還沒有感應到很多顯著的證驗時,而後漢、後周接連的兵荒馬亂;又讓此經介於若顯若隱之間。
這時候《明聖經》的原文,稽考於《三天著經錄》的記載,乃是先以「原始」為首章,其次就是「力學」,又其次以「道貌」為第三章,而終結則是「忠孝廉節」四章而已。又到了北宋的仁宗、天聖七年,民間抄錄出《玉泉真本》,才開始有首章的「經序」,和最後的「經驗」這二章。然而,經文仍然是顛倒錯亂,沒有次序。
直到元人(蒙古人)入侵擾亂後,大家又各說各話,其間雖有一、二位善信,年幼時持誦過此經,可惜長大後卻忘記了;有人長大後還懂得奉行,可是到老來反而懈怠焉。因此,當然不能得到經義詳細真實的理解,更不知章句有顛倒錯誤,以致成為今日刊行的經本了!
臣朱熹不敢自作聰敏,唯嚴謹地依照我宋朝天聖七年之《玉泉真本》為版本,以符合《三天著經籙》的經文。其經文如左:(所謂其經,就是以刪正完成的《桃園明聖經》從略)
嗚呼! 關聖畢生大義凜然,關連著過去現在未來三世姻緣,以刀扶持漢室基業;以筆批註《春秋》大義。《明聖經》顯著於桃園,這英雄靈氣節義薈萃之地,在夢中傳授給玉泉寺僧的經文,全是義貫古今的言論,言語說出無非如金石之堅貞不變,可見 關聖忠義之本來面目未曾稍忘。明聖經書,垂範於後世,相信是至靈至神,靈妙莫測的;也更顯出 關帝盛大垣赫的威風氣勢,猶在於經中,處處可見。俊傑的文士們,誰敢因他為武將而輕忽怠慢?無知的群眾們,誰說經語粗淺而可任意戲謔詆毀?
殊不知,雖然言語粗淺通俗,卻道破了精要細微的至理。再說,可曾見過幾個人一心一意,精純不雜地去實行?在眾武官中有心思細密的,或者見識高明的文人學士;大家看看我們,誰能追隨 關聖帝君、效法得來嗎?但願世人能於此多加留心,本經應當可與六經共垂不朽;若想人人立志聖賢,就要將此經同三傳一並刊印發行。聊且抒發寸心的衷誠,仰蒙
上帝聽聞,俯望
上帝恩澤,廣施遠佈
天恩普及下民,准于錫福藉以報罔極之恩於奚似,並賜諸神、人,依此行功免過,帝意以為如何?如此,則民命實在有所依歸,而 神曹諸真也無不景仰萬分,臣熹不勝瞻仰
天恩,感激懇切之至,無以言衷。
(奏議終)
【經文】
武聖帝君自序
夫書之有序也久也,甚矣!吾《桃園經》傳世以來,或註解、或誦持,固已數數於茲矣,又何待於今之刪正耶?然而斯民也,非三代之直道矣!嘗鑑諸閱是經者,不謂其言之矜高,即謂其語之粗俗;不謂其文之參差,即謂其事之荒誕。
吁!世之有是人者,正孔子所謂「難與言之互鄉類也」。第不知大本出於天者,有悲天憫人之志,有憂世救劫之心在也。輒焉從而訾之,雖吾知神通三界,靈遍九州,抑末如之何也!以故敬信者半,而狐疑者亦半耳。
蓋經之流傳警世,自不與斯人較也,而斯人偏與吾較,其奈之何哉!苟以孝悌忠信為本,禮義廉恥為根,縱不讀《桃園》,而《桃園》無損。若不盡生人之大節,不完生人之大本,縱日誦《桃園》,而《桃園》亦與之無與。此其故何也?是《桃園》之原不在文義求也,不在章句中論也,雖一字半語,皆足以感天地、動鬼神。此經之所以為經也,明矣!
然而,所不與斯人辯者,非不屑也;特以斯人之志與性,徒為高談侈口之計,而不可與言矣。故吾之奏之者,職是故耳;上帝之敕而刪之者,亦職是故耳。
有斯人起,必從吾言矣。況廼經之有賴夫朱子刪之者,自不出吾意中也。
觀其衍文,讀其錯簡,乃斯人之自足其願者,各賦一性。時而以長齋之為吾不喫也,竟傷其生者萬萬;時而以佛說之吾為不信也,竟毀謗其佛者千千。且猶以吾自鳴其貌之過高,自贊其功之過大,故從而鄙之、屑之;謂不若《四子》、《五經》之文雅馴;又不若《金剛》、《本行》之理之玄奧,是亦非也。
經者,人生之徑路;徑有遠近,路有易難。有力足以造道,其徑之遠而難;固不足畏也,固不憚苦也,亦必行之造之,以至於極苦。無力足以趨之承之者,是可由其易者近者而誘之,使至於坦途,達之於通都。此《桃園經》之苦衷,有若是也。
朱子之考證《著經籙》文,從而推原其故者,其章意句解,正不過若斯也。朱子得而刪之,吾之得而序之,諸生之得而請之,後世之得而誦之、體而行之,當不求福驗,而福驗未有不如此經之所具者矣。
其節次篇法,吾為定之,當以救苦大仙、太上真君、太白金星之三註,依章補入。而朱子之奏議,上節以之弁首,下節以之完尾。六章分為三卷,以成吾經之完壁。是吾之意也夫!是吾之意也夫!是序。
【語譯】
經書前面之有序言,由來已久,也甚為重要!我這本《桃園明聖經》傳世以來,有人或者加以註疏解釋,或者有人用來讀誦奉持;原本已有數都數不清的人於這部經典下功夫了,又何需等待今日才來刪訂修正呢?然而現代人,不像三代那時的人,能夠直道而行!曾經看到一些閱讀本經的人,不是說經文言語驕矜高傲,就是說經文言語粗陋通俗;不是說它文章參差不齊,就是說它事蹟荒誕無稽。
唉,世上之有這種人,正像是《論語》孔子所說的:「難與言談溝通的是:互鄉地方這類的人。」殊不知,本經之大體,根本的道理,都是出自於上天的。經文內含有悲天憫人的意志,也有憂世救劫的心願在裡面。但這些難以言談的人,由於不明經義,往往會人云亦云,從而批評詆毀。雖然我的神通能達到三界內外,靈應遍及萬國九洲;對這種人也沒辦法讓他們信受奉行!以此緣故,尊敬相信的有半數,而狐疑不信的人也有半數啊!
大致來說,經典之流傳人間,無非是要警醒世人,我自然不會與這種人計較的,然而這些不信的人偏偏要與我計較,這又將奈何呢?倘若世人能以孝、弟、忠、信為做人的本分,以禮、義、廉、恥為行事的根本,縱使不讀《桃園明聖經》而對《桃園明聖經》也無所損失。若是不能盡到人生的忠孝大節,不能完成人生的倫理大本,縱使日日誦讀《桃園明聖經》,而《桃園明聖經》也與他無感應。這是什麼緣故呢?這是因為《桃園明聖經》原本就不在文字音義上講究,也不在文章詞句中論說的。雖然只提到經中的一字半句,都足以感應天地、驚動鬼神,這就是《桃園明聖經》之所以稱為經典,理由已十分明白了吧!
然而,我所以不與這些人辦論的原因,並非看不起他們;只因他們的志向與習性,偏愛高談闊論,誇口諍辯的生計,而導致不能和他們印心言談了。所以我之上奏 天庭,正因為這樣的緣故。上帝之下敕令要刪定,也是因為這樣的緣故。
有同道的人一起討論,必定會贊同我的話。何況此經之有賴朱子的刪定,自然不出我的意料中。觀察其舊本經中的多餘文字,再讀它的錯誤之處;乃是這些人為了滿足自己的願望,各自給加了一些個性僻好進去。於是,有時以為我不吃長齋,竟然用這藉口傷害牲命萬萬條;有時以為我不信佛法,竟然說出毀佛謗法的言論千千種。而且還有人認為我因相貌堂堂而自鳴得意,自視過高;我自贊己功業彪炳而太過自大,所以從此鄙視、不屑這部《明聖經》,認為不如四書、五經的文章那麼典雅謙遜;又不如《金剛經》、《本行經》的道理那麼玄妙深奧。這也是他們錯誤的觀點。
所謂「經」者,就是人生行走的路徑;徑有遠近之分,路有難易之別。有力量足以造就大道的人,對於路徑的遙遠艱難,固然不足以畏懼,更是不怕辛苦;也必定會去力行之、造就之,甚至於極其辛苦,也要達到目的地。如果沒有足夠的力量去趨赴、繼續行走的人,則可由平易較近的路來誘導他,使他走到了坦途,進而達於四通八達的通都大道。這就是《桃園明聖經》之苦衷,有如此用心的。
《桃園明聖經》在朱子的考證,是依據《三天著經籙》本文,從而推究其原由、探討其緣故,經裡章句的意思,章句的註解,也正不過如此。朱子得以刪定,我得以作序,各位得以奉請,後世之人得以持誦、身體力行;即使不求福報應驗,而福報應驗沒有不如本經所說的那麼靈驗。
至於經書的篇法,章節的次序,都由我為之訂定,又當以救苦大仙、太上真君、太白金星三聖的註解,依照章節次序補入。而朱子的奏議,上一段用來作為引言,下一段用來作為結尾。六章分為三卷,以完成我《桃園明聖經》的全貌。這就是我的意思啊!這就是我的意思啊!是為序。
告文式
恭維
聖帝,浩氣凌霄,丹心貫日,扶正統以彰信義,威震九州,完大節而篤忠貞,靈昭千古,伏魔蕩寇,屢代徵其奇勳,覺世牖民,寰宇披其明訓,運協皇圖,德覆黎庶,弟子某,於某年月日,敬為某事,叩許每日虔誦(終生奉行),明聖經寶訓,由誦而入,以熟為歸,由講而明,以知為要,踐履其於篤實,心地務求光明,伏冀鑒佑,無任沾恩之至,謹告。
【語譯】
恭敬思惟
聖帝,浩然正氣直達雲霄,赤膽忠心貫通日月。扶佐正統的大漢,發揚誠信仁義,赫赫威武,震動天下。盡全大節,篤行忠義貞節,昭昭英靈,萬世不朽。降伏妖孽,掃盪寇賊,累代均有特出功勳的驗證。警醒後世,開導人民,天下普遍蒙受光明訓典的教化。運籌帷幄,協助國政,保疆衛土,恩惠德澤廣施於百姓。弟子某 於某年某月某日,恭敬地為某事叩求發愿幾日虔誦(終生奉行)《明聖經》寶訓。由諷誦開始,而漸次深入,以熟讀背誦為依歸;由講說而明白,以知理悟道為要旨。實踐力行期求深厚踏實,方寸心思務必光明磊落。伏望 明鑒庇佑,仰沾 聖帝無窮無盡的恩德,感激不盡。敬謹地稟告。
【經文】
關聖帝君降筆真經
吾是漢關聖帝 敕諭大眾聽聞 世上不齊等事 全憑一點真心
正直光明不屈 死生順逆當分 吾嘗下遊漢季 結盟皇叔三人
桃園名重千古 單刀秉燭於今 寄曹明來明去 吞吳為漢亡身
上帝憐我忠耿 獨敕宣化幽明 令我日遊天下 鑒別忠佞紛紛
【語譯】
我是漢朝 關聖帝君,敕令諭告大家諦聽悉聞:在世間上,難免會遇到種種不齊全、不平等的事,全要憑著一顆真誠的心去應對。
為人應正直無私,光明磊落,不屈服於權勢名位財色的誘惑。縱使面臨著生死存亡的大關頭,或者遇到的是順境也好,逆境也罷,都應當安守本分,無怨無尤。我曾降世下凡於漢末之時,與皇叔、桓侯三人,結拜同盟,為異姓兄弟。
桃園結義之美名,受世人所敬重,留芳千古。也有單刀護嫂至路安館驛時,「秉燭達旦」的故事,流傳至今,依然受人稱頌。徐州之役,兄弟失散,為了保護二位皇嫂,不得已,言明降漢不降曹,暫時寄身曹營,這些都是光明正大的,明著來也明著去。後來留守荊州,本想滅魏吞吳,匡復漢室,卻不幸為東吳呂蒙的伏兵所襲,因而為漢殉難昇天。
上帝憐愍我之忠心耿耿,特下敕令,命我宣揚教化於陰陽兩界;每日巡遊天下各處,鑒察分別,誰是忠貞耿直的?誰是阿諛諂媚的?以及其他諸多擾攘繁複之事。
【經文】
一切貪殘奸巧 還償果報斤斤 最戒讀書文士 並及官宦軍民
第一休欺父母 切莫圈套鄉鄰 貧富先交朋友 朋友乃是五倫
信心內外平等 何妨蹇難災迍 曹操無底深險 現今受罪幽冥
孔明只緣忠義 幽冥群奉為神 直心直受真福 巧技巧來禍因
【語譯】
凡是一切貪婪、殘暴、奸詐、取巧的人,最後都要讓他們償還業債,受到該有的因果報應,而且是斤斤計較的。最重要的是先告誡,讀書之文人學士,以及官員、臣僚、軍人、百姓。
第一不可欺騙父母。也絕對不可設下圈套陷害鄉親鄰里。並且不要太勢利,無論貧賤或富貴,只要志同道合,先結交為朋友,遇到困難時可以互相幫助扶持,因為朋友乃是五倫之ㄧ。
只要用誠信的心對己對人,凡事公正平等,何必在意命運的坎坷、多災多難和挫折?曹操陰險深沉有如無底深淵,到現在還受罪在陰間,無法出苦。
諸葛武侯只因盡忠盡意,連幽冥地府、十殿諸司,都敬奉祂為神明。用正直的心,待人處世,才能直接享受真正的福報。若用奸詐巧計去損人利己,也因此巧妙的招來禍端。
【經文】
有過昭如日月 無私天地同群 果然兒女不誑 到處鬼怕神欽
設計偷覷女色 自己帷薄宣淫 弄手誑騙財物 輩輩嫖賭淪侵
比比爭能爭勝 往往越賤越貧 快快收心猛醒 休休愈墮愈深
三生輪迴惡趣 千載唾罵難禁 筆尖添減情罪 舌劍反諸滿門
【語譯】
人若有了過失,自然明顯的像日蝕、月蝕一樣,無法隱藏掩飾的。只要為人公正無私,便可與天地同群並列,參贊化育。果真能像童稚兒女一樣天真無欺,所到之處,必然得到鬼神的敬畏欽仰。
好色的人,設計竊淫,偷窺女色,結果自家簾帳內的妻女也是淫亂不堪。詐欺的人,暗中玩弄各種卑鄙的手段,欺騙人家的財物,結果後世代代子孫,個個沉淪於嫖賭之中,無法自拔。
每每爭強好勝的人,往往越爭越流於卑微低賤;越爭越變得貧窮匱乏。所以要快快收斂住爭能爭勝的心,猛然深省,千萬不要再越陷越深了。
作惡多端的人,將來生死輪迴於地獄、惡鬼、畜牲三惡道中,雖經千載年後,也難以禁絕後人的唾棄辱罵。又有不肖官吏貪贓枉法,玩弄筆墨,輕罪重判,胡亂添人罪刑;或者故意減輕案情,替人脫罪免刑;有人逞口舌之快如利劍般,恣意傷人,一不小心惹禍上身,反而遭來滅門之禍。
【經文】
尤恨毒心狼婦 花言啜哄鄉親 唆夫罵公罵婆 令吾一見生瞋
泥像揮刀剖腹 分斬母子平均 可喜平人孝悌 朝夕買辦糧薪
霎時風行泥馬 駝回萬里窮軍 欲求長生育子 急宜戒殺放生
不食牛犬等肉 可免牢獄囚刑 男女遵奉吾語 遇難吾自降臨
【語譯】
尤其痛恨那些心腸狠毒猶如豺狼的婦人,以花言巧語或假裝飲泣來哄騙鄉里親友;或時常教唆丈夫謾罵公婆,如此惡婦,使我一見就心生瞋憤。
曾有一位懷孕的惡婦,狠起心來追打婆婆,竟然追到關帝廟內還不肯罷手,配祀神周倉將軍的泥像突然顯靈,跨出神龕,揮刀剖斬孕婦,以致母子分成兩斷。最可喜的是,平常人能孝順父母、友愛兄弟,每天從早到晚辛勤工作,買糧食、辦薪柴,使得父母衣食溫飽。
在明朝初年時,解州居民于保,生平孝悌,因受冤而被充軍騰越,其妻虔誠向 帝禱告,結果 帝派泥馬,片刻之間,風馳電擎,將他從萬里外的困頓充軍之中,駝回家鄉。世人若想祈求長壽健康,子嗣榮昌,最好趕緊戒殺放生。
尤其不可吃那耕年、家犬等肉,可免除牢獄囚刑之苦。無論男女,若能遵守奉行 關聖帝君的教誨,當遇到災難時, 關聖帝君自會降臨解救。
【經文】
戰場驅逐鬼魅 刀光雷雨血淋 護國百折不改 助爾加爵策勳
富貴永昌奕世 眉壽永無災侵 如有毀法妄想 斗秤欺哄愚氓
不許生身人世 阿鼻地獄呻吟 那時悔過已晚 急早佩服法文
回頭諸惡莫作 勉力眾善奉行
【語譯】
戰場上, 關聖帝君發揮神威,為他驅除鬼魅、妖怪,也免除他於刀光劍影中,鮮血淋漓如雷雨下的傷害。對於努力捍衛國家,縱使遭受到百般挫折仍不改其忠心的人, 關聖帝君自會幫助他加官晉爵,策立功勳。
富貴永久昌盛,顯達於世間,長壽安康,永無災禍侵擾。如果有人不守法,空思妄想,在斗秤等度量器上動手腳,來欺詐哄騙無知的民眾。
就不准他再轉生投抬人世,要讓他在阿鼻地獄受苦呻吟、哀號。等到遭受報應,災禍臨頭時,方才後悔已經太晚了。應趁早研讀《關聖帝君降筆真經》,服膺經文的訓誡,回頭改過,不作諸惡,而且盡心盡力的眾善奉行。
(降筆真經完)
關聖帝君桃園明聖經
◆ 經序第一
【經文】
漢,漢壽亭侯,略節桃園經,書於玉泉寺,夜夢與凡人。萬經千典有,吾經未舉行。著爾傳塵世,不可視為輕。
太上老君三界靈,眾聖五嶽雷電神。五湖並四海,日月斗星辰,天下城隍聽號令,萬方土地各遵行。
萬聖朝真均奏議,普天之下盡頒行。於是救苦大仙、太上真君、太白金星公同註解,覆奏明章,行於四海,皇圖鞏固,萬民永賴。
【語譯】
漢朝的漢壽亭侯,概略地分節撰著《桃園明聖經》,書寫於玉泉寺,利用夜間託夢給寺內僧人。自古以來,儒釋道的千經萬典都有在人間流傳,只有我(關聖帝君)的經典尚未舉行流通。因此,吩咐於你,把這《明聖經》流傳塵世,不可將它看輕了。
太上老君、三界的神靈、諸天聖眾,五嶽大帝、雷公、電母,以及五湖四海的河川水神,太陽、太陰,南斗、北斗,十二元辰眾星君,天下都、省、府、縣的城隍爺,一並恭聽號令萬方鄉、鎮、郡、里的土地公,,各各遵命執行。
於萬聖千真,朝見玉皇大帝時,皆上奏提議,在普天之下,都要將《明聖經》頒佈發行,教化眾生。於是救苦大仙、太上真君、太白金星三位上聖,共同批註解釋之後,再次地將《明聖經》呈奏給 玉皇大帝明鑒,於是 玉皇大帝敕令將此經頒行於天下四海,使得朝廷國家的基業穩固太平,讓普天下的萬民蒼生,永永遠遠有所依歸。
【經文】
帝乃紫微宮裏朱衣神,協管文昌、武曲星。只因張仙無主轄,敕令隨帝為從神。檢點少男與少女,或損陰騭絕子孫。送生催生及難產,魅妖傷殘斑痘疹。如有焚香諷誦者,轉禍為祥顯聖靈。今有塑畫吾像者,側立張仙持彈弓。
【語譯】
關聖帝君說:我的元神乃是紫微宮裡身穿朱衣的神聖,協助玉帝管理文昌、武昌二星,只因張仙還沒有主管的神職,玉帝敕令祂跟隨我當從神,辦理神務。專門負責;巡查檢點人間的少男少女有無缺德,或虧損陰騭,則斷其後嗣、絕其子孫。也為求子嗣的善男信女送生,遇有胎兒將出生時,助其生產(催生);以及護佑難產的母子。還是受到魑魅妖怪作祟致使嬰兒負傷殘疾,或生斑、長痘、出疹子等事,如果有人遭遇這些變故時,只要焚香禱告,恭誦《桃園明聖經》,我必然大顯神威、顯聖聖靈,使他們逢凶化吉,轉禍為祥。今後若有人要雕塑或繪畫我的神像者,也要塑立張仙手持金彈竹弓的神像在側。
◆ 原始第二
【經文】
鑑知戰國侵陵亂,命帝臨凡救萬民。
玉皇賜帝名和姓,子胥五轉作忠臣。臨潼解釋諸侯難,絕卻奸秦併國心。
楚無道,酒荒淫,昭關過此難,吳、越動刀兵。
道帝一生為孝子,數世做忠臣。敕令帝管錢塘事,晝夜領潮行。
【語譯】
玉皇大帝明知戰國時代,七雄互相侵略欺凌,天下陵亂,民不聊生,所以命令我降臨凡間拯救萬民百姓。
玉皇大帝還賜給我名字和姓氏,下凡到了伍子胥時,已轉世五次,每一次都是忠臣。秦會諸侯於臨潼關,想趁此機會併吞天下,齊國宰相晏嬰窺破奸計,於是奏請諸國推舉伍子胥為「明輔將軍」。會中秦王欲借機殺害吳太子姬光,子胥仗劍喝止,為諸侯化解了亡國的危難,阻絕奸秦併吞各國的野心。
楚平王治國無道,耽溺於酒色,荒淫無禮。伍子胥的父親伍奢忠誠進諫,反被陷害,誅滅全家,幸好子胥出了昭關,逃過此難,投奔吳國,受吳王重用,幫助吳國打敗越國。
玉皇大帝說我一生為孝子,而且數世做忠臣,所以敕令我為錢塘江神,管理錢塘江大小事務,日夜帶領潮水漲退行退。
【經文】
漢室多奸黨,改姓下凡塵。春秋丈夫志,生長解梁城指關為帝姓,下界又稱臣。
幼而離鄉,壯而出仕。大丈夫以四海為家,何患乎帝無兄弟?入桃園,睹兩人奇異,請問英雄何處?雄赳赳朗曰:「張飛」,貌堂堂溫言:「劉備」。
出身投地今逢主,須待挽天河水來蕩滌。誠哉!龍虎風雲會,宰牛馬,昭告天地,結義匡扶漢室。
【語譯】
東漢末年,出了許多奸臣黨羽,國事日非;我乃奉敕改換姓氏,再下凡塵。秉持孔聖所著述的《春秋》經,以褒貶忠奸善惡,尊崇王道,匡正人心,為大丈夫的志向。這一回,出生長大於山西解梁城,指關家為我投胎的姓氏,再次下界臨凡,又在漢朝稱臣盡忠。
我在幼年時,就離開了家鄉;到了壯年時,才出仕做官。大丈夫志在天下,以四海為家,何須擔憂沒有兄弟?有一天來到涿郡,進入一座桃園裏,遇見兩位相貌奇特不凡的人;乃趨前請問:「二位英雄,來自何處?」其中一位生得雄壯威武,爽朗大聲答稱:「姓張名飛,字翼德。」另一位則相貌堂堂,溫文和氣地回答說:「姓劉名備,字玄德。」
我自出身以來,四處尋覓可以投身之地,今日難得逢遇明主,只須等待時機來到,便可攜手挽著天河的水,來掃蕩洗滌人心的污穢,以清淨天下。這真是一龍二虎的風雲際會。於是就在桃園中,宰烏牛、殺白馬,昭告皇天后土,請天地神明共鑑,三人義結金蘭為異姓兄弟,並立誓同心協力以匡扶漢室。
【經文】
破黃巾,誅董卓,呂布斃。劫寨剿曹奸,賺入空營內。雁侶散徐州,攜嫂無存地。減燭張遼謀,破壁雲長義。
降漢不降曹,忠臣不事二。封漢壽亭侯,印無漢重鑄。三日華筵,曹瞞美意。顏良、文醜統兵圍,敢對立功,可酬曹歸計。
封金卻印三辭操,挈眷尋兄一點忠。千里尋兄添義氣,五關斬將有威風。離合英雄乾坤內,相逢兄弟古城中。
【語譯】
兄弟結義之後,先平定黃中之亂,繼而誅殺董卓,再共同擊斃呂布。建安五年,劉先主鎮守徐州時,曹操發兵來攻,先主欲制敵機先,利用夜黑風高之時,襲劫曹操的營寨,想一舉剿滅曹奸;奈何誤中曹操的計謀,被騙入空營內,結果戰敗,兄弟失散,離開徐州。為了保護大哥家眷,乃帶著嫂嫂尋兄,幾無存身之地,最後不得已暫寄曹營,在往許昌的途中,夜宿館驛,叔嫂共處一室,張遼陰謀故意減少火燭的供應量,使之無法用到天亮,想要破壞嫂叔之名節,關帝識破張遼的詭計,於是提起青龍偃月刀劈開牆壁,秉燭待旦,這就是關聖帝君的節義。
關帝苦守下邳城,為曹兵所陷,原本想要殉職,奈何為保護兩位皇嫂甘夫人和糜夫人;於是與曹操「屯土山約三事」第一項就是所投效對象是漢室而不是曹操,明白表示忠臣不事二主的志節。曹操上奏獻帝,封我(關帝)為「漢壽亭侯」,我見宮印上並無「漢」室的稱號,堅持不肯接受,曹操只好重新鑄製官印為「漢漢壽亭侯印」。
此後曹操款待甚為殷勤,三日一華筵,五日一大筵,又送金銀,又贈美女,足見曹阿瞞的盛情美意,但是忠義之士怎麼可能被奸人賄賂收買呢?後來,袁紹派顏良、文醜帶兵包圍曹操時,我奮勇的出戰,斬殺了顏良、文醜,立下戰功,一方面可以酬謝曹操的盛情美意,一方面是為歸去尋兄的計劃。
當我得知先主在袁紹處,便將曹操所贈的金銀財帛原封不動,並將「漢漢壽亭侯印」懸掛於樑上一併奉還。三次向曹操辭行,曹操都故意避不見面;不得已只好留書告辭,帶著嫂嫂往河北尋找兄長去;完全置生死於度外,只存著那一點耿耿的忠心。從河南許昌到河北袁紹營,相去千里之遙,而單刀匹馬護嫂尋兄之舉,更增添了磅礡的正義氣概!由於未取得曹操的放行公文,所到之處,關將都再三阻撓,不得已過五關、斬六將,實有萬夫難擋之威風!雖然經過幾次分離會合的三位英雄,還是不外於天地之中、乾坤之內;終於在古城中兄弟再度相逢。
【經文】
智尚雖高無決勝,運籌固識少經綸。三謁茅廬,臥龍晏起。大夢誰先覺,平生我自知。草堂春睡足,窗外日遲遲。未出茅廬,三分已定。
孔明原是廣慧星,即是前朝嚴子陵。此生諸葛亮,再宋朱文公。輪迴三世相,永不下凡塵。鼎足三分嫌地窄,江山今換許多人。大哥已在清虛府,關某今掌三天門三弟四川為土穀,每起忠良護國心。在宋易姓岳飛將,在唐改諱曰張巡輪迴三轉皆忠烈,上帝封為護國神。小可兵戈不差汝,大難危邦再下塵。
【語譯】
關聖帝君兄弟三人的智慮、志尚雖然高明,卻無決定的勝算;在運作籌劃上固然熟識,但仍缺少一位滿腹經綸能全盤調度的軍師。先主聞知隆中有高士,號臥龍;劉先主求才若渴,親往臥龍岡草堂拜訪三次,才得與孔明晤面。孔明較晚才起床,邊起床,還邊吟詩道:「天下的事就像一場大夢,有誰先覺醒呢?平生對天下的局勢,我自己知道,草堂裡的春天已睡飽醒來,窗外的太陽正緩緩上升。」孔明未出茅廬,對三分天下之局勢,早已料定。
武侯足智多謀,原是天上的廣慧星君下凡,其前世為東漢光武帝的同學嚴子陵先生,這一世出生為諸葛亮,再到宋朝時則轉世為大儒朱文公朱熹。自東漢、三國到南宋,輪迴三世都當宰相,功績昭著,便永遠不再下降凡塵了!蜀漢、孫吳、曹魏三分天下,如鼎之三足並立,猶嫌土地狹窄,干戈不息;到如今江山依舊,不知又換了多少主人翁!
先主(劉備)如今已在天界的清虛府,關聖帝君現今掌管三天門戶出入的職權,三弟(張飛)在四川被奉祀為土穀神,每每興起忠貞善良護國佑民的心,在宋朝轉世,改姓不改名為岳飛將軍;在唐朝轉世,改名不改姓曰張巡。輪迴三世都是忠烈之臣,因此
玉皇大帝敕封祂為護國神,小規模的戰爭兵變就不用差遣祂;當天下有大災難,國家局勢危急時,再下凡塵,護國護民。
【經文】
天下城隍皆將相,正直為神古至今。為人忠孝感天地,豈在持齋佛顯靈。飲食衣服休華美,隨著隨餐莫厭憎。禽獸一切皆性命,無故自食宰生靈。一切化生皆活命,何苦張弓捕網尋。
草木花果休折採,嚴冬零落發陽春,萬物悉含天地化,依時生長與人靈。爾能遵守惜萬物,福有攸歸禍不侵。
【語譯】
天底下的所有城隍神,都是在人間才德兼備的良將賢相,逝世後所擔任的。聰明正直者為神,這是從古至今不變的天律。為人若能克盡忠孝之道,即可感動天地神明,難道只在持齋茹素,神佛才會顯靈庇佑嗎?三餐飲食,日常衣服,不必講究美味、華麗,吃的、穿的只是隨緣隨份,吃得飽、穿得暖就夠了;清茶淡飯,莫要厭憎。一切飛禽走獸都有靈性與生命,豈可無緣無故為了自己的口腹之慾,而任意的宰殺生靈。天地一切化育的生物,都想生存活命,何苦要張弓設網來搜尋捕殺們呢?
草木花果,無故不要隨意採折,植物到了嚴寒的冬季雖然會凋零落葉,到了陽春時節,又會再發芽茂盛;所有宇宙萬物都包含在天地化育之內,都依照四時的季節而生長,與人一樣具有靈氣。人們若能遵守聖賢仙佛的教導,體奉上天好生之德,愛惜萬物,自然福祿駢臻,災禍不侵。
【經文】
勿謂善小而不做,勿謂惡小而可行。天網恢恢分曲直。神靈赫赫定虧盈。
孝悌忠信人之本,禮義廉恥人之根。爾能聽吾行善事,定有祥雲足下騰。吾受三天門掌握,萬神啟奏我先聞。善者紀錄加官爵,惡者遭殃絕子孫。報應遲速時未到。
昭彰早晚禍福臨。休道天高無耳目,虧心暗室有遊神。敬神如在須誠敬,不可狂言褻聖明。
【語譯】
不要認為小小善事,沒什麼益處就不肯做;也不要認為小小惡行沒有什麼傷害就可以做。要曉得,天律的法網,寬闊廣大,無所不包,對於是非曲直總是分辨得清清楚楚。而神明威靈顯赫,對於善惡功過,禍福虧盈的判定,更是毫釐不差。
孝順父母,友愛兄弟,對國家忠誠,對朋友信實,這是做人的本分,守禮、尚義、崇廉、知恥,這是做人的根本。你們若能聽我的訓誡,眾善奉行;將來功果圓滿,定有祥雲生於足下,飛騰上昇天庭。我受 玉皇大帝敕令,掌管諸天神聖所出入的三天門,所有萬方神明上天庭啟奏人間善惡、掌罰之事,由我先審閱,再轉呈 玉帝。凡是行善的人,我會紀錄下來,按善功之大小,加昇官位爵祿;凡是作惡的人,也是按照罪惡的輕重,給以懲罰,輕者自身遭殃,重者滅絕其子孫。善惡的報應,有遲有速,不是不報,只是時辰未到。
善惡的報應,昭彰分明,不論是善是惡,早晚禍福終將會來臨。不要說天那麼高,沒有耳朵可聽,沒有眼睛可看,就可恣意作惡,要知道,在暗室裏作虧心敗德的事,無論日間、夜間皆有遊神在鑑察。敬拜神明的時候,就好像神明親臨在眼前一樣,要虔誠恭敬,切不可用狂妄的言辭,輕慢的態度,褻瀆了聖佛神明。
◆ 力學第三
【經文】
帝素覽《春秋》,幼觀《孔、孟》,唯以孝弟為先,修身治國為本。異端蜂起,兵戈傷殘民命。十餘年甲不離身,刀無潔淨。夜無穩睡三更,日不飽餐一頓。東戰西征,百戰而江山纔定。白了鬚鬢星星,力倦馬羸刀鈍。費盡赤膽忠心,換得箇封侯金印。
【語譯】
我素來就時常閱覽《春秋》,年幼時喜好觀看孔子、孟子等聖人的經典,知道只有孝順父母,友愛兄弟乃是為人的先決要務,平生是以修身養性,治理國家為根本。東漢末時異端(黃巾賊)像蜂群般到處竄起,致使兵戈戰亂,傷害了無數人民的生命。十餘年來,征戰不休,盔甲不曾脫離身上,手上的偃月刀也因殺敵除奸,從無潔淨過,夜間無法安穩的一覺睡到天亮;日間也不能痛快的飽食一頓。有時向東迎戰,有時向西征討,百戰沙場之後,才奠定了江山的版圖;這時,鬚鬢早就點點斑白了!體力已覺疲倦,馬兒又瘦又弱,偃月刀也鈍了!數十年來費盡了赤膽忠心,才換得一箇「漢壽亭侯」的爵位與金印。
【經文】
到如今,亂臣賊子,捕風捉影。奸貪讒佞,結黨欺良,言無一定。不思禮義廉恥,孝弟忠信;事每胡行,屢圖僥倖。篡君位,戮忠臣,好貨財,淫美色,殺人縱性。只顧爽心樂事,豈曉得後來報應。
古今好事多磨,毋勉強苟求捷徑。如彩雲、琉璃、鮮花、明月,人不知機。
如鋼刀快缺,妄動橫行,造下了些冤孽。遠則幾年,近則數月,報應無差,法難漏洩。
【語譯】
到現在,擾亂國家的奸臣,破壞社會紀律的賊人,常常興風作浪,無事生非;凡所作為皆是奸詐貪污,毀謗諂媚,而且成群結黨,欺壓百姓,陷害忠良。講話反覆無常,沒有一定的言論。從來沒想做人要有禮、義、廉、恥、孝、悌、忠、信這八德;行事每每胡作非為,常常圖謀不軌,心存僥倖。就像篡奪君位,戮殺忠臣,好貪貨財,姦淫美色,殺人放火,縱性行惡;只顧目前事事爽心快樂,怎曉得後來因果報應的悲哀慘痛!
自古到今,多少美好的事情,那一件不是經過多番的磨練,才能成就的!千萬不要勉強苟求方便的捷徑,因為欲速則不達。尤其人間的榮華富貴,名位權勢,有如飄浮的彩雲一般,不久隨風吹散;像晶瑩的玻璃一般,經不起撞擊變成碎片;像含笑的花朵一般,不久凋謝枯萎;像十五的圓月一般,不久即漸漸虧缺;這些彩雲、琉璃、鮮花、明月,看似美麗,賞心悅目;但其實是無常、脆弱的,好比過眼雲煙,轉眼消失。只可惜人們不知其得失消長的機宜。
又如剛刀雖然銳利,倘若胡亂劈砍,很快就會鈍缺的。凡人的福報有限,假使不懂得積善累德,而只會輕舉妄動,橫行強暴,造下了一些冤孽罪債,慢的不過幾年,快的只要幾個月,善惡因果的報應,絕對沒有絲毫的差錯,上天的律法嚴密周全,是很難有遺漏走洩的。
【經文】
如人未遭逢,各有時節。當思守命由天,安貧樂業。如百藝倉卒成功,其物焉能精潔?草木不能培植,難長許多枝葉。五穀少用耕鋤,苗雖秀而不實。
文臣十載寒窗,方朝金闕。武將百戰臨危,始得公侯並列。吾乃日月精忠,乾坤大節,天崩我崩,地裂我裂。
【語譯】
如果有人行善或者作惡,尚未遭逢因果報應,這是因為善惡大小有異,當然報應的遲速,時節也各有不同。大家應當想一想:人生的富貴、貧賤、壽夭、窮通,天數已定,總是要安份守命,由天作主,安於貧困,樂於正業,不要操之過急,將來必有所成。譬如百工技藝,若不肯精雕細琢,只是匆匆忙忙的成品,其創作的物件又怎能精美亮麗呢?花草樹木若不能勤加栽培養植,就很難長出許多茂盛的枝葉。五穀蔬果,若是很少用心去耕耘鋤草,禾苗雖有開花吐穗,而卻不能結實成果。
因此,做人要認真踏實,有始有終;例如文官要經過十年的寒窗苦讀,然後科考中第,方能登金闕朝見君王。當武將也需百戰沙場,面臨九死一生之危,始得因功受封,名列公侯。我是秉著耿耿精忠與日月同光,照耀萬世;我的大節大義與乾坤並存,永不磨滅。天崩了,我才會崩;地裂了,我才會裂。
◆ 道貌第四
【經文】
又奉
玉帝加御敕,掌握凡間善惡人。萬國九州皆敬服,道吾忠義獨稱尊。塑形畫像乾坤內,如我英雄有幾人?
火龍燒赤兔,水獸鍊青鋒。臥蠶眉八字,丹鳳目雙睛。五龍鬚擺尾,一虎額搖身。精忠沖日月,義氣貫乾坤。
韜略期孫臏,機謀勝范增。鬚長義更長,面赤心尤赤。英雄氣蓋世,燭殘刀破壁。封庫印懸樑,爵祿辭不受。
偃月刀,磨仍快,嘆兄弟不再。臥蠶眉,鎖未開,恨江山幾改。
亙古功名難比並,三天門下封元帥。稽首頓首,
上帝敕令各部將帥。經傳下界,抄錄諷誦如在。人能遵行,繫玉腰金,官居千載。能全一事,崢嶸三代。欽承法旨,會集諸神施行。
【語譯】
關聖帝君又再欽奉
玉皇大帝御筆,加賜敕命掌管凡間善惡之人的賞罰大權。全天下萬國九州的人都尊敬欽服,稱讚 關聖帝君的忠心義氣,獨特的高風,令人稱頌尊敬。甚至在各地的人,有人用彫刻塑形,有人繪畫出 關帝的聖像;充滿了天地乾坤之內,給信眾們來供奉禮拜。像 關聖帝君這樣的英雄,歷史上又有幾個人呢?
關帝所騎的赤兔馬,毛色鮮紅似火,奔走如飛,有如火龍凌空之勢。手中擎拿的青龍偃月刀,名為「青鋒」是用桃園結義時祭告天地的烏牛、白馬之血祭鍊打造而成的。關聖的雙眉恰似春蠶睡臥,如倒八字型開展,橫斜直上,英氣渾然天成。形如丹鳳的一雙眼睛,炯炯有神;五柳長鬚,隨著奔騰的赤兔馬跳躍飛揚,好似五龍擺尾;一副寬廣的虎額,搖身行動,威風凜凜。耿耿精忠,直沖九霄,可與日月同光;義氣磅礡貫滿宇宙乾坤。
關帝的兵法策略,足以比擬戰國時代的孫臏,而機智謀略勝過西楚霸王項羽的軍師范增。鬍鬚雖長,對兄弟的義氣更長;面色赤紅,對漢室的忠心更赤紅;關帝的英雄氣概,蓋世無雙,訴說不盡,例如:暫寄曹營時,張遼用計,減少火燭,想破壞嫂叔之名節,當火燭將滅時,關帝當機立斷,提刀劈破牆壁,表示光明磊落。又如辭曹尋兄時,將曹操所贈的金銀財帛,原封不動的鎖在庫藏內,將受封之「漢漢壽亭侯印」懸掛在屋樑上,所有的爵位俸祿一概堅辭不受。這些高風亮節的英雄氣概,一言難盡。
現在的青龍偃月刀,猶可磨得銳利如前,只感歎當日的兄弟已不能再如從前之聚首,生前因未能興復漢室,痛恨至今臥蠶眉深鎖未開,而江山已幾番興替更改!
玉皇大帝認為關聖帝君的大忠大義,自古以來所有立功立名的人,都難以與之比肩並列。因此,敕封祂為「三天門下大元帥」。關聖帝君俯伏叩首謝恩。並著述《桃園明聖經》以教化萬方。
玉皇上帝又敕令雷、風、虎、龍等各部的將帥神真,將此經流傳於下界凡間,供諸善信,恭敬來抄錄,虔誠的諷誦,有如 聖帝在上,親臨鑑察。如果世人真能遵守《明聖經》的教示,實踐「忠、孝、廉、節」等事。則賜其繫玉腰金,榮華富貴,世代居官,經歷千載。若不能事事全行,只要能成就「忠、孝、廉、節」之一德一善者,也必賜其子孫三代,榮顯傑出,功業彪炳。欽敬地承奉
玉皇大帝的玉旨法令,會同群真,召集諸神,共議《明聖經》施行於人世之事宜。
◆ 節訓第五
【經文】
著忠良,竭力匡衡,孝順無改。廉潔不亂心田,節義臨危不敗。忠孝廉節之章聽解。
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日用朝廷祿,當思補報功。報國臣之本,惜卒將之宏。不飾文臣過,不滅武將功。紀錄文華殿,舉劾建章宮。
丹心如赤日,位必至三公。秦檜世為犬,武穆四帥中。
【語譯】
《明聖經》的大義,著重在「忠孝廉節」四字。旨在教人彰顯忠貞賢良之美德,盡心竭力,扶佐國家,匡正時局。孝順父母,不改孺慕之心。崇尚清廉高潔之品行,不苟不貪,不受聲色貨利來擾亂心田。持大節、抱大義,即使身臨危難,也不敗壞操守。以下是「忠、孝、廉、節」之章,分為四節,宜敬聽講解:
君上差使臣下要以禮相待,臣下事奉君上要以忠盡職,日常生活一切費用,都是向朝廷領取的俸祿,當然要想想如何來建樹功勳,報答朝廷。報效國家是為人臣的本分;愛惜士卒乃是當將領應有的寬宏大量。不要掩飾文臣的過失,也不可抹滅武將的功勞。文武百官的功過,一一紀錄在文華殿裡;舉薦或彈劾都是由建章宮辦理的。忠心赤誠如烈日般的赤紅,定會受朝廷重用,職位必能升任到三公那樣的顯貴。奸臣秦檜狡詐狠毒,殘害忠良,因此墮落畜生道,生生世世為犬。而岳飛精忠報國,昇天後,在天庭為四帥中之一位。
【經文】
為人子,孝為先,孝順兩字緊相聯。勿使惱怒常使歡,暖衣飽食毋飢寒。病醫藥,必自煎,即須嚐過獻親前。
夜不解衣朝不食,時時刻刻在身邊。爾能孝順爾子孝,點點滴滴看簷前。
大舜孝,帝位傳,二十四孝極周全。在生不供奉,死後祭靈前。
不孝子,惹災愆,虎唅蛇咬病相纏。官刑牢獄遭充配,水火之災實可憐。或是懸樑刀毒死,不孝之人苦萬千。
速速改,莫遲延。世人孰無過?改之為聖賢。人無過,篤行全。
【語譯】
父母生育我,扶養我,恩比山高,澤似海深;所以為人子女當以孝順父母為先務。「孝」與「順」這兩個字是緊緊相聯,密不可分的。為人子女的,凡事不要讓父母煩惱生氣,要常常使他們喜悅歡樂,日常奉養要衣食溫飽,不要讓他們受凍挨餓。若是父母生病了,延醫煎藥,親自料理,絕不假手他人,煎好的湯藥,也須先親自嚐過甘苦冷熱,才奉獻到雙親面前。
親有病,心擔憂,晚上不敢寬解衣服睡覺,早上也顧不得用早餐,心中所擔心的都是父母的病情,時時刻刻沒有懈怠,都陪伴在父母身邊。你能這樣孝順父母,你的子女依你示範學習,自然也會孝順你,就像雨水順著屋簷滴下來,點點滴滴,總是滴落在同一地方。
虞舜的大孝,感動天地,四海皆知,所以能受命於天,堯帝才會將帝位傳給他。類似這樣的孝行,二十四孝記錄的極為完整周全,堪為孝順父母的楷模。若是在父母生前不曉得孝順奉養,等到父母死了之後,才用豐盛的祭品在靈前哭奠祭拜又有何用呢?
不懂得孝道的人,必定會招惹災難禍殃,像是被老虎吞食、毒蛇咬傷、久病纏綿而無法治癒;不是犯官符、受刑罰、關入牢獄,遭充軍、發配邊疆,就是遇到水淹火燒之災難,說起來,實在可憐;或者有人懸樑自盡,有人被刀殺死,甚至被毒死;不孝的人,受盡了世間的災難痛苦,萬萬千千劫!
因此,凡有不孝的人,應該要儘速地懺悔改過,不要再猶疑遲延了。世上的人誰無過錯?能改過行孝,還有機會成為聖賢;人若想沒有過失,就是要將綱常倫理篤行周全。
【經文】
廉生畏,潔生嚴。細檢點,避疑嫌。希賢希聖由天命,學禮學詩聽自然。
卻周粟,隱山川,為人似玉無瑕玷,立志如同鐵石堅。守己祿,莫徇偏,損人利己子孫冤。
廉者不受嗟來食,志士不飲盜之泉。辭俸原憲潔,畏金楊震廉。坐懷不亂柳下惠,閉戶無容魯仲連。
鶂食怎如螬李美,瓜祭何勝菜羹甜。俸祿只堪供禮儀,舉家食費僅盤桓。百篢抬回失節物,滿箱裝裹昧心錢。笞杖徒流誰不怕?
勸爾抬頭看上天。縱容男僕如狼虎,謀占軍民地與田,勢敗運衰參訐告,拔塚平房冤報冤。婦男窮極為娼盜,恨殺當初惡要錢。
【語譯】
清廉的人,恐喪其廉,對於不義之財,必生畏懼,不敢妄取。廉潔的人,潔身自愛,處事待人,必生嚴以律己之心。凡事都得仔細檢點,謹慎小心,避免引起他人不必要的嫌疑。士希賢,賢希聖,但須盡己之心,遵道而行;至於能不能成就聖賢?全由上天來定奪。吾人還須要多學禮儀,廣讀詩書,以涵養廉潔的操守,至於將來窮通得失,貧賤或富貴,則聽其自然。
拒吃周朝的糧食,隱居在首陽山上,像伯夷、叔齊兄弟這樣的為人,好似美玉一般完美無瑕。所以我們要效法古人,主志廉潔如同鐵石一樣的堅硬。做官的人,安分守己,俸祿以外的錢財,一介不取;行事辦案,則要公正廉明,不可徇私偏袒;倘若虧心,損人利己,將連累子孫償還其所欠之冤業罪債。
一個廉潔的人,寧可餓死,也不願接受不禮貌所施捨的食物;一個有志之士,口雖渴,也不肯飲用盜賊所挖掘的泉水。辭謝俸祿這是原憲的操守廉潔;畏四知,不受賄賂的贈金,這是楊震的清廉。女色坐懷,也不亂禮法,是柳下惠的廉正。有功於趙,緊閉門戶,不受封賞的魯仲連,是何等的清高廉潔。
不廉正雖吃上好的鵝肉,又怎能比得上被蟲咬過的李子美味呢?不廉於食的人,即使以山珍海味祭祀祖先,又如何能勝過蔬菜羹湯的香甜呢?俸祿只要足以供應親友同事們婚喪喜慶的禮儀,和全家日常的飲食費用就夠了。官吏的收入只有俸祿而已,但卻抬回上百箱受賄失節的財物,滿箱所裝的都是泯滅天良的黑心錢。像這樣的貪官污吏,必定會受到各種刑罰的:或是鞭苔杖打,或是拘禁服役,或是流放充軍,這些刑罰受罪,誰不害怕呢?
不僅國法難容,尚有天律森嚴,奉勸爾等貪官污吏,抬頭看看上天吧!想想將來會得到什麼報應?又有那富豪之家,不懂得造福鄉里,反而仗勢欺人,縱容自家的男丁、奴僕,像虎狼般地圖謀侵佔軍民的土地和田產。一旦失勢,家運衰敗時,那些曾經受他欺凌的人,都站出來舉發他的罪狀,提出告訴;以前強佔人家風水、房舍的,終將慘遭祖墳被破壞,房子被剷平的惡運,真是冤冤相報,當他們的家業全毀,窮困到極點時,婦女為錢不顧體面淪為娼妓;男的為錢毫無廉恥加入盜賊,至此才恨死自己,當初為何惡狠狠的硬要強奪人的錢財田舍呢!
【經文】
人之節,如竹又如月,廣大與高明,圓融更清潔。一生直不彎,挺挺欺霜雪。一勁參天秀,舞風弄明月。娥英泣竹林,點點斑皆血。
即如蘇武杖,數有十二節,李陵污其奸,蘇武敬其烈。仲升使西域,三十六國卻。節義全,神聖悅。或掌天曹事,或補城隍缺。或生公與侯,富貴千年業。
亂臣並賊子,每把忠良滅。一見虛歡喜,心口各相別。心藏丈八矛,意存三尺鐵,舌下有龍泉,殺人不見血。貪酷剋奸讒,自殞兒孫絕。
吾未喫長齋,吾不信異說。地獄即城隍,三寶光日月。救濟急難人,就是解冤結。
此四節,忠孝廉節,詳明甚切。後列二十四劫:
【語譯】
人的節操,有如霜雪中的翠竹;又如天空中的明月。貞節清白的人,如月之高明,普照廣大的宇宙和山河大地,十分的圓融晶瑩,看來更加清朗皎潔。他的志節堅韌,一生如翠竹般正直不屈,挺挺矗立於霜雪之中。這一勁參天的季竹,迎風而舞,戲弄著明月,自然又瀟灑。當舜帝駕崩時,娥皇、女英悲慟哭泣,淚灑竹林,如今湘靈竹上留下的點點斑痕,都是她們的血淚。
又如漢朝的蘇武,出使匈奴,被羈留在冰天雪地的北海牧羊,長達十九年,雖經多方的勸誘仍然堅持不降,蘇武手持代表漢朝使節的竹製符杖,數一數,有十二節之多。漢將李陵因身陷匈奴,節操受到懷疑,被誣告為叛將,忠貞沾上了污點;蘇武因守節不渝,令人敬佩他的壯烈。仲升(班超)投筆從戎,志節高尚,出使西域,使得西域三十六國都畏服歸順。為人在世,若能節義俱全,諸天神聖當然喜悅護佑。因此,一旦離開人世後,
玉帝或派他掌理天曹的職務,或遞補天下各地城隍的職缺,或出生在有公爵與侯爵的世家,享有榮華富貴,世代相傳的千年家業。
而那些亂臣賊子們每每將自己的忠良之心給泯滅了,與同僚一見面時虛情假意,故做歡喜;其實心裡想的,和口中說的各不相同。內心好像暗藏著丈八的長矛,意念有如存放著三尺利劍,舌頭下好像有一把龍舌劍,挑撥陷害,殺人於無形,完全看不見血。任何貪婪、殘酷、苛剋、奸詐、讒諛等種種傷天害理的事情,都做得出來,最後必有報應,近報則自殞己身,遠報則兒孫斷絕。
我因終年征戰沙場,所以不能長期吃齋茹素,心中但存忠孝廉節,也不信異端邪說。地獄的刑罰,即是城隍所判的,倘若過得城隍,那怕地獄受罪?我們只要能夠存養精、氣、神三寶,自性光明,就可與天上的日、月、星同光。平常能救助緊急災難的人,這就是在為自己化解冤孽罪債。
以上這四節「忠、孝、廉、節」,已在經文中講得非常詳細明白,是做人切要的道理,應該要信受奉行的。隨後列出 玉皇大帝所派遣的二十四位星宿神真之主管部分並聖號,悉心護佑虔誠奉行聖經的信眾,為他們化解各種劫難:
【經文】
擎天頂地猛勇神,捧日舉月普照神,
列宿張星明朗神,移星換斗剝量神,
騰雲駕霧飛度神,驅雷掣電威烈神,
呼風喚雨擾攘神,綴露殞霜溥沸星,
飛沙走石截路神,翻江倒海五湖神,
崩山頹嶺鐵甲神,凍水開冰結化星,
焚炎逐火流光星,開花結果嬌媚星,
長禾秀穀益惠星,抽芽綻葉發育星!
枯木涸澤摧竭神,走獸飛禽捕捉星,
魚蝦蟹鱉踴躍星,飛跳諸蟲纏擾星,
作文制字文昌星,興兵佈陣武曲星!
考正歲時測運星,造作工藝巧作神。
眾星聽令,各回本部,變化發生,稽首神明,無極眾聖,不可思議功德。
【語譯】
如舉天頂地般強壯的猛勇神,職司福祿。如捧日舉月般光明的普照神,職司鑒察。
列宿張星無暗昧的明朗神,職司感應。移星換斗的剝量神,四時有序,寒暑無差。職司運行。
興雲佈雨的飛度神,澤佑萬類,職司滋潤。驅雷掣電的威烈神,誅妖滅邪。
呼風喚雨的擾攘神,調節風雨。綴露殞霜的溥沸星,滋養群植減少病害。
飛沙走石的截路神,護佑行人平安。翻江搗海的五湖神,司潮汐之進退。
崩山頹嶺的鐵甲神,保障登山旅人。凍水開冰的結化星,溫和萬物。
焚炎逐火的流光星,趕走瘟疫雜災。開花結果的嬌媚星,促成姻緣,賜予子嗣,成熟萬物。
長禾秀穀的益惠星,保全五穀豐登,免除饑餓。抽芽綻葉的發育星,好生之德,生生不息。
枯木涸澤的摧竭神,推陳出新,再創生機。掌管飛禽走獸的捕捉星,抑強扶弱,護佑善人。
掌管魚蝦蟹鱉的踴躍星,護佑舟航平安。掌管飛跳諸蟲的纏擾星,照顧苗稼,消除蟲害。
作文制字的文昌星,掌桂籍,賜功名。興兵佈陣的武曲星,除暴安良,保衛家國。
考正歲時的測運星,治曆明時,以利農事。造作工藝的巧作神,傳授百工技藝,便利民生。
眾星宿神明,聽 帝敕令,各自回到本部,各盡爾職,或是興雲致雨,或是賞善罰惡,覺頑化迷,應適時變化發生,大眾人等也應叩謝神明,稽首禮拜無極聖眾,知恩、報恩,自有不可思議之功德。
◆ 經驗第六
【經文】
值年值月將,值日值時神,夜差黑煞帥,日令皎潔兵,往來細鑒察,不得漏毫分。會同家宅神,著令司命君,如有虔誦男和女,速速報知聞。
【語譯】
平常由值年、值月、值日、值時的四值功曹各神明負責,夜裡差遣黑煞元帥,日間命令皎潔天兵,來來往往仔細鑒察,考核人們的功過,不得有一分一毫的遺漏。並且會同家宅的門神戶尉、井神、臼神、屋簷童子以及司命真君灶神等,一同來加以鑒察,如有看到虔誠敬誦《明聖經》的善男和信女,就迅速的奏報給天庭知情,以資獎賞褒揚。
【經文】
家宅供此經,妖魅化為塵。船舟奉此經,風波即刻平。行人佩此經,路途保安寧。書生看此經,不久步青雲。婦人誦此經,二女五男成。
若為亡化念,亡化早超生。若為父母念,父母享遐齡。焚香高誦念,其福即來臨。日念三五遍,或誦百千聲。人能抄印送,諸疾不相侵。諸神皆歡喜,宅舍並光明。或賜福與壽,或蔭兒與孫。凶事化為吉,福祿壽重增。
【語譯】
在家中供奉此《明聖經》,則一切妖怪魑魅魍魎皆化為塵埃。若是在大船小舟之內供奉《明聖經》,萬一遭逢狂風巨浪時,則立刻風平浪靜。若是旅行出外的人,佩帶《明聖經》,則在路途上保佑他平順安寧。若是讀書人常看《明聖經》,很快就能飛黃騰達,平步青雲。婦人虔誦《明聖經》,則不論想生男或生女,都能心想事成。
若是為亡靈誦念《明聖經》,就能讓亡靈早日超生,脫離苦趣。若能為父母誦念《明聖經》,則能讓父母壽元綿長,安享天年。只要點燃清香,高聲誦念,福氣即時來臨。每日持念三、五遍,或是虔誦百、千聲;進而能抄寫經文、或製版印刷,傳送流通,這樣各種疾病自然不來相侵,諸部神真皆大歡喜;不但護佑家宅平安,並且使整座宅第光明輝耀。或者賜福與添壽,或把餘慶蔭及下一代的兒子與孫子,豈止逢凶化吉,遇難呈祥,更將福、祿、壽不斷地重複增添給他。
【經文】
斗口王火善,欽奉
漢室漢壽亭侯
關聖大帝敕令
大帝曰:吾曾言,日在天上,心在人中。心者萬事之根本,儒家五常,道、釋三寶,皆從心上生來。仁莫大於忠孝,義莫大於廉節,二者五常之首。聖人參贊化育者,此而已。仙佛超神入化者,此而已。
自有天地以來,這個無極太極之理,渾然包羅,古今長懸。諸帝王聖賢仙佛,萬經千典,只是明此理,成此事而已。 吾係紫微垣中,火之正氣,離明象也,故主文昌。火,又烈性也,故主武曲。文主仁,仁首忠孝。武主義,義首廉節。惟是舉天下萬世皆為聖賢仙佛,此有晝無夜,有陽無陰,絕無之理也。
【語譯】
職掌南斗離火之星的豁落靈官王天君,於清嘉慶十三年(公元一八○八)奉漢朝、
漢壽亭侯、關聖帝君的敕令,降乩解釋經義。
關聖大帝說:我曾經說過:「太陽在天上,心在人身中。」而這個「心」就是萬事萬物的根本。無論是儒家講的五常「仁、義、禮、智、信」;或是道家的三寶「道、經、師」,以及佛家的三寶「佛、法、僧」,都是從心上產生出來的。若說「仁」,沒有比盡忠和孝順更重大的了;若說「義」,沒有比堅守廉節和節操更重要了。「仁、義」二德,居於五常之首,而聖人參贊天地,化育萬物者,也不過是盡此「忠孝廉節」而已;仙佛之所以微妙玄通,能夠超神入化者,也無非是發揮這五常之德性而已。
自從有天地以來,這個無極生太極的道理,渾然至理,包羅萬象,貫通古今,長懸永存。五帝、三王,古聖先賢,一切仙佛,所遺留的萬經千典,也只是在闡明這仁義的道理,完成這忠孝的事功而已。
我是天上紫微垣的朱衣神,得到火之正氣。火在八卦中屬離,象徵文明,所以主管文昌星;火的性質又是剛烈無比,所以也主管武曲星。文明主要在仁德,而仁的表達首重在「忠、孝」二字;武德主要講義氣,而義的流露首重在「廉、節」。惟有這種行仁重義的人,舉凡在天下萬世萬代,皆可成為聖賢仙佛。然而有仁,也要有義,仁義是並重的;好比有晝就是夜,有陽就是陰;如果只有仁而沒有義,或是只有義沒有仁,則好比有白天而無黑夜,有陽而無陰一般,天底下絕對沒有這樣的道理。
自戰國以來,我屢次下凡出世,為了匡正國君,拯救萬民,不得已,以忠、孝、廉、節等公善之心,希望能挽回世道人心,這就是我《桃園明聖經》之所以現身說法的緣由。
【經文】
奈何世之人,真性不密,邪僻用心,見吾平常之言,不曰聖人不出此驕矜語,則曰聖人不出此淺近語。嗚呼!是必欲吾重作五經,待世之智愚賢不肖,皆盡讀之乎?
不獨此也,現在身列文儒,亦妄行指駁。吾因周子,凜凜持誦多年,只得註解明白,如再有擅行詆毀者,輕則令瘟火滅之,重則命周倉斬之,毋悔。
《明聖經》本係夢與玉泉寺僧,僧醒而傳述。首句「漢漢」,上一「漢」字,乃代名,即大漢也。「漢壽亭」,係地名也。其先囑咐人人誦此經者,是以效驗歆動人心也。中言「精忠沖日月,義氣貫乾坤」,即《孟子》所謂「塞乎天地」也。曰「面赤鬚長」者,即《大學》所謂「心廣體胖」,《孟子》所謂「睟面盎背」也。
至投胎轉劫之說,儒者不言,不知釋道兩門,並非無據。試歷查古今,借屍還魂,靈殼轉寄,異物入胎,豈少也哉?吾言在列國、在漢,與在唐、宋之言,實非誑也,諸君試對核之。
【語譯】
無奈何的是,世間的人,自己的真如本性,不能嚴密地保守,以至於偏頗乖僻,用心不正。看到我這些平常的言論,不是說:「聖人不該講這麼驕傲自誇的話!」就是說「聖人不該講這種膚淺的話!」唉!是不是一定要我重新著作五經,等待世間聰明、愚昧、賢能或無能的人都來研讀呢?
不僅如此,現在有些身為文人儒士,也對《明聖經》任意地指摘駁斥。我因看見周子虔誠嚴謹地持誦《明聖經》已有多年了,只得將經文正確的註解明白。以後,如若再有人擅自誣訕毀謗,情節較輕的,就命令瘟神或火神消滅他;情節重大的,便命令周將軍斬殺之,不要到時候才後悔。
《明聖經》本是託夢給玉泉寺的僧人,僧人醒後,才傳述出來的。首句「漢漢」,上一個「漢」,是朝代名,即是大漢王朝也。下一個漢字,加上壽亭,三個字「漢壽亭」則是地名也。經文首先囑咐世人,虔誦此《明聖經》的人都有顯化感應,這是要以效驗靈應,使人歆羨藉以感動人心的。經文中段說到「精忠沖日月,義氣貫乾坤」這即是《孟子》一書中所說的「浩然正氣,充滿於天地間」。說到「面赤鬚長」者,即是《大學》書中所說的「心量寬廣,則身體自然能安泰從容。」也是《孟子》書中所說的「仁義禮智都是本於內心;所表露出來的神色,很清和潤澤地顯現在臉上,盈溢在背上。」
至於投胎轉世之說,儒家雖然不說,殊不知釋、道兩個教門所講的因果輪迴,並不是毫無根據的。試查古往今來歷代,借屍還魂,靈魂、軀殼的轉換寄托,或是異物投胎等等的事蹟,難道會少嗎?我曾說在春秋列國時轉生為伍子胥,在漢代轉生為關羽,與及提到張翼德在唐代轉生為張巡,在宋代轉生為岳飛;還有諸葛武侯在東漢是嚴子陵,在宋代轉生為朱熹的這些話,實在不是謊言,諸君試著去核對看看。
【經文】
再四章,言忠:文武臣僚,皆當敬體,則是三代以上之臣也,夔、龍、伊、皋其人也。
言孝:則曰不解衣不食,則侍膳寢門,文王其人也。滴水還源,孫又效子,則子孫保之,大舜其人也。說到二十四孝,古今昭如日月,格天地,動鬼神,豈非確然可據者哉?
廉者在《周禮》以六計為定。實從「義」字中生,故為愚昧者痛斥。而廉泉盜水,舉一二而已括之也。
節如竹,竹有筠也。如月,月有度也。非筠則溷,非度則昏。古今大節不踰者,於義殆盡。
後遣諸神鑒察,以使速應,吾亦大費婆心。以我為驕,我固不辭。以我為淺,我亦不辭。但願人人從此驕言、淺言做去,一一果自信於心中,然後探元妙之理,入上聖之班,吾亦不怪,而且快然也。將此語著靈官傳世知之。為此述告周宰人等,一心體此,以心印心。心在人中,日在天上,欽哉勿忽!
【語譯】
再說「忠、孝、廉、節」四章。說到「忠」字,凡是文官武將,臣子僚屬,都應當敬慎地身體力行,那就像夏、商、周三代以上的忠臣良相,例如舜的樂官夔,和諫官龍,商湯的賢相伊尹,舜的獄官皋陶等這些人臣。
講到「孝」字,則說晚上不敢寬衣解帶安睡,早上等不及進食,便先去向父母請安;父母生病時,則親自侍奉父母用膳,夜間則睡在父母的寢門邊,不敢遠離,這是文王聖人的孝行。簷前滴水,日曬蒸發後,還源再化為雨,同樣的道理;孝順的人必能贏得兒女的孝順,因為孫子會效法兒子,子子孫孫延續此種孝風,當然歷代都能保有宗廟祭饗,這就是大舜的孝行。再說到二十四孝,從古到今,昭明如同日月一般,能夠感格天地,驚動鬼神,這豈不是確確實實可以考據的嗎?
講到「廉」字,在《周禮?天官》是以廉善、廉能、廉敬、廉正、廉法、廉辨等六計做為考察官吏功過的準則,這六計實際上是從「義」字中產生的,所以遭到愚昧之人的痛加斥責。而經文中引廉泉、盜水等故事,舉一兩個例子,則已概括一切廉潔的道理了。
談到「節」字,節操就像竹子,因為竹子有堅韌的皮;節操又像月亮,因為月亮在運行時有一定的速度規則;竹子如果沒有堅韌的皮,就會雜亂不能挺直;月亮如果不依照速度運行,就會昏亂不明。從古至今有偉大節操不踰越正道的人,都是在「義」字上,盡心竭力,以成就大節、大義。
最後,又派遣諸部神真,仔細地鑒察,以便使信受奉行者,儘速得到福報和感應。我也為世人大費婆心,以忠義正直教人,可是有人卻認為我很驕傲,我固然不必推辭;認為我很膚淺,我也一樣不會推辭;但願世上人人都能從這些所謂驕傲的、膚淺的言論去做,如果能一一的在內心中產生自信,然後再進一步深入的探究那自性玄妙的道理,也能登入上聖高真之班列。屆時,我也不責怪他曾誹詆我的驕淺,而且對他的成就感到快慰!在此,將這些話著令王靈官傳達給世人知道,並為我將此話轉述告知周宰官與及諸信眾人等,大家要一心一意來體會經中的此番聖示,以自心印聖心,心心相印。最後,再次的叮嚀:「心在人中,日在天上。」望世人恭敬欽仰,不可疏忽!
【附錄】
關聖帝君傳略、年譜
聖帝姓關,名羽,字雲長,本字長生,山西解州(今山西解縣)常平村,寶池里人。乃夏大夫關龍逄(音旁)的後裔。聖父諱毅字道遠。
關帝係東漢、桓帝延熹三年(公元一六○年)六月二十四日聖誕。於建安二十四年(公元二一九年)己亥冬升天,聖壽六十歲。關帝生來器宇不凡,身高九尺六寸,鬚長一尺八寸,面如重棗,唇似丹朱,臥蠶眉、丹鳳眼,臉上有七顆痣,朗若列星,相貌堂堂,威風凜凜。當代高士司馬德操讚稱帝面貌清、奇、古、怪、得四大威儀正氣,曰:「神光滿面,目采含真,清之正也;眉高入鬢,鬚長過腹,奇之正也;五岳隆起,四水歸源,古之正也;面赤氣清,神藏威露,怪之正也。」
關帝少年時,英秀奇偉,性忠孝,勤勉好學,喜讀《春秋》、《左傳》,故對忠奸之辨、君臣之義特別重視。及長,膂力強,可敵萬夫。且智勇並濟,文武雙全;武能於百萬軍中取上將首級,文能安邦定國,拒吳抗魏。
靈帝喜平六年(公元一七七年)帝十七歲,已一偉岸丈夫矣,娶聖后胡氏。靈帝光和元年戊午(公元一七八年),五月十三日生子關平。翌年己未(公元一七九年),帝辭父母曰:「兒已有後,足奉祖禰。今漢室衰敗,奸臣盈庭,盜賊猖獗,兒欲獻身救國。」遂詣郡守,上陳時事,不果。歸旅店,聞鄰人哭極哀,叩之曰:韓守義也,遭郡豪呂熊荼毒。呂黨連七姓,上通朝中權貴,下結當地豪族,倚勢凌人。……帝聞之,義憤填膺,命守義導至七姓所在,悉斬之,潛引去,逃難江湖。
經數年,至涿郡,遇劉備及張飛,三人志同道合,同到張飛莊上,共議大事。飛曰:「吾莊後有一桃園,花開正盛;明日當於園中祭告天地,我三人結為兄弟,協力同心,然後可圖大事。」遂於靈帝中平五年(西元一八八年),於桃園中備下烏牛白馬祭禮等項,三人焚香,再拜而說誓曰:「念劉備、關羽、張飛雖然異姓,既結為兄弟,則同心協力,救困扶危,上報國家,下安黎庶;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願同年同月同日死,皇天后土,實鑑此心,背義忘恩,天人共戮。」誓畢,拜玄德為兄,關羽次之,張飛為弟。三人食則同桌,寢則同床,恩若兄弟。
其後三人往見郡守,適黃巾作亂,遂乘機破賊,屢建奇功。北平太守中郎將公孫纘表薦劉備為平原縣令,以關、張為別部司馬,分統部曲。獻帝初平四年(公元一九三年)曹操伐徐州,州牧陶謙求援,三人(劉、關、張)往救,適呂布襲破袞州,操退兵回救,遂解徐州圍。謙仁厚愛民,惜年邁體弱,欲讓位於先主,不受。乃表劉備為豫州刺史,屯小沛。次年,謙病卒,遺言別駕糜竺迎劉備遂領徐州。
建安三年(公元一九八年),呂布襲下邳,劉備合曹操擒殺呂布。布部將張遼,忠義不畏死,帝極力保救。兄弟三人遂與操還許都,覲見獻帝,劉備被封為左將軍,關公為中郎將。次年,操請獻帝田獵於許田,行獵中,操僭越禮, 關帝怒,欲殺操,先主目止之。還許都, 關帝問先主曰:「操賊欺君罔上,我欲殺之,為國除害,兄何止之?」先主曰:「投鼠忌器。操與君王相離只一馬路,其心腹之人,週迴擁侍。吾弟若逞一時之怒,輕有舉動,倘事不成,有傷天子,罪反坐吾輩矣!」 關帝曰:「今日不殺此賊,後必為禍。」先主曰:「且宜秘之,不可輕言。」
建安四年,先主與車騎將軍國舅董承奉獻帝秘詔,欲誅操。操使徐州刺史車冑謀殺先主,冑與謀士陳登商計,佯迎先主入城,圖殺之。登父稱頌先主是仁人君子,豈能傷害,遂秘告 關帝。 關帝使士兵五更呼開城。冑誤以其為曹軍,遂出迎, 關帝立斬之。然後出迎先主,遂入徐州,百姓父老,伏道迎接。
先主以殺冑事,操必計較,因而派使北聯袁紹,共圖操,操果來攻,先主劫寨,不慎中操計,徐州陷,兄弟失散。先主敗走青州,奔袁紹,翼德入芒碭山。此時 關帝守下邳,操計誘 關帝出戰,以精兵截其歸路,令不得還。再自提大軍與城內內應攻取下邳, 關帝只得引兵屯土山。操素愛 關帝武藝人品,使張遼上山說降。
關公於山上,忽見一人跑馬上山,視之乃張遼也。關公迎謂曰:「文遠欲來相敵也?」遼曰:「非也。想故人舊日之情,特來相見。」遂棄刀下馬,與 關帝敘禮畢,坐於山頂。 關帝曰:「文遠莫非說關某乎?」遼曰:「不然。昔日蒙兄救弟,今日弟安得不救兄?」關帝曰:「然則文遠將欲助我乎?」遼曰:「亦非也。」 關帝曰:「既不助我,來此何為?」遼曰:「玄德不知存亡,翼德未知生死。昨夜曹公已破下邳,軍民盡無傷害,差人護衛玄德家眷,不許驚擾。如此相待,弟特來報兄。」
關帝怒曰:「此言特說我也。吾今雖處絕地,視死如歸。汝當速去,吾即下山迎戰。」張遼大笑曰:「兄此言豈不為天下笑乎?」關帝曰:「吾仗忠義而死,安得為天下笑?」遼曰:「兄今即死,其罪有三。」 關帝曰:「汝且說我那三罪?」
遼曰:「當初劉使君與兄結義之時,誓同生死;今使君方敗,而兄即戰死,倘使君復出,欲求兄相助,而不可得,豈不負當年之盟誓乎?其罪一也。劉使君以家眷付託於兄,兄今戰死,二夫人無所依賴,負卻使君依託之重,其罪二也。兄武藝超群,通經史,不思共使君匡扶漢室,徒欲赴湯蹈火,以成匹夫之勇,安得為義?其罪三也,兄有此三罪,弟不得不告。」
關帝沈吟曰:「汝說我有三罪,欲我如何?」遼曰:「今四面皆曹公之兵,兄若不降,則必死;徒死無益,不若先降曹公,卻打聽劉使君音信,如在何處,即往投之。一者可以保二夫人,二者不背桃園之誓,三者可留有用之身,有此三便,兄宜詳之。」
關帝曰:「兄言三便,吾有三約。若丞相能從我,即當卸甲;如其不允,吾寧受三罪而死。」遼曰:「丞相寬宏大量,何所不容?願聞三事。」 關帝曰:「一者,吾與皇叔設誓,共扶漢室,吾今只降漢帝,不降曹操;二者,二嫂處請給皇叔俸祿養瞻,一應上下人等,皆不許到門;三者,但知劉皇叔去向,不管千里萬里,便當辭去;三者缺一,斷不肯降。望文遠急急回報。」
張遼應諾,遂上馬,回見曹操,先說降漢不降曹之事。操笑曰:「吾為漢相,漢即吾也。此可從之。」遼又言:「二夫人欲請給皇叔俸,並上下人等不許到門。」操曰:「吾於皇叔俸內,更加倍與之,至於嚴禁內外,乃是家法,又何疑焉?」遼又曰:「但知玄德信息,雖遠必往。」操搖首曰:「然則吾養雲長何用?此事卻難從。」遼曰:「豈不聞豫讓眾人國士之論乎?劉玄德待雲長不過恩厚耳,丞相更施厚恩以結其心,何憂雲長之不服也?」
操曰:「文遠之言甚當,吾願從此三事。」張遼再往山上回報。帝曰:「雖然如此,暫請丞相退軍,容我入城見二嫂,告知其事,然後投降。」張遼再回,以此言報曹操。操即傳令,退軍至十里;荀彧曰:「不可,恐有詐。」操曰:「雲長義士,必不失信。」遂引軍退。帝引兵入下邳,見人民安妥不動,竟到府中,來見二嫂。甘、糜二夫人聽帝到來,急出迎之。帝拜於階下曰:「使二嫂受驚,某之罪也。」二夫人曰:「皇叔今在何處?」帝曰:「不知去向。」二夫人曰:「二叔今將若何?」帝曰:「關某出城死戰,被困土山,張遼勸我投降,我以三事相約。曹操已皆允從,故特退兵,放我入城。我不曾得嫂嫂主意,未敢擅便。」二夫人問那三事?帝將上項三事,備述一遍。甘夫人曰:「昨日曹軍入城,我等皆以為必死;誰想毫髮不動,一軍不敢入門。叔叔既已領諾,何必問我二人,恐日後曹操不容叔叔去尋皇叔。」帝曰:「嫂嫂放心,關某自有主張。」二夫人曰:「叔叔自家裁處,凡事不必問俺女流。」
帝辭退,遂引數十騎來見曹操,操自轅門相接。帝下馬入拜,操慌忙答禮。帝曰:「敗兵之將,深荷不殺之恩。」操曰:「素慕雲長忠義,今日幸得相見,足慰平生之望。」帝曰:「文遠代稟三事,蒙丞相應允,諒不食言。」操曰:「吾言既出,安敢失信。」帝曰:「關某若知皇叔所在,雖蹈水火,必往從之。此時恐不及拜辭,伏乞見諒。」操曰:「玄德若在,必從公去;但恐亂軍中亡矣。公且寬心,尚容緝聽。」
帝拜謝,操設宴相待。次日班師還許昌。帝收拾車仗,請二嫂上車,親自護車而行。於路安歇館驛,操欲亂其君臣之禮,使帝與二嫂共處一室。帝乃秉燭立戶外,自夜達旦,毫無倦色。操見帝如此,愈加敬服。既到許昌,操撥一府與 關帝居住。帝分一宅為兩院,內門撥老軍十人把守。 關帝自居外宅。操引關聖朝見獻帝,獻帝封關聖為偏將軍,關聖謝恩歸宅。
操次日設大宴,會眾謀臣武士,以客禮待關聖,延之上座,又備綾錦及金銀器皿相送。關聖都送與二嫂收貯。關聖自到許昌,操待之甚厚:小宴三日,大宴五日,又送美女十人,使侍關聖,關聖盡送入內門,令服侍二嫂。卻又三日一次於內門外躬身施禮,動問二嫂安否?二夫人回問皇叔之事畢,曰:「叔叔自便。」關聖方敢退回。操聞之,又歎服關聖不已。
一日,操見關聖所穿綠錦戰袍已舊,即度其身材,取異錦作戰袍一領相贈。關聖受之,穿於衣底,上仍用舊袍罩之。操笑曰:「雲長何如此之儉乎?」關聖曰:「某非儉也。舊袍乃劉皇叔所賜,某穿之如見兄面,不敢以丞相之新賜而忘兄長之舊賜,故穿於上。」操歎曰:「真義士也!」
忽一日,操請 關帝赴宴,臨散,送帝出府,見帝馬瘦,操曰:「公馬因何而瘦?」關聖曰:「賤軀頗重,馬不能載,因此常瘦。」操令左右備一馬至。須臾牽至。那馬身如火炭,狀甚雄偉。操指曰:「公識此馬乎?」帝曰:「莫非呂布所騎赤兔馬乎?」操曰:「然也。」遂並鞍轡送與關聖、關聖再拜稱謝。操不悅曰:「吾累送美女金帛,公未嘗下拜,今吾贈馬,乃喜而再拜,何賤人而貴畜耶?」關聖曰:「吾知此馬日行千里,今幸得之,若知兄長下落,可一日而見面矣。」操愕然而悔。關聖辭去。後人有詩歎曰:
威傾三國著英豪,二宅分居義氣高;
奸相枉將虛禮待,豈知關羽不降曹!
操問張遼曰:「吾待雲長不薄,而彼常懷去心,何也?」遼曰:「容某探其情。」次日,往見關聖。禮畢,遼曰:「我薦兄在丞相處,不曾落後。」帝曰:「深感丞相厚意;只是吾身雖在此,心念皇叔,未嘗去懷。」遼曰:「兄言差矣。處世不分輕重,非丈夫也。玄德待兄未必過於丞相。兄何故只懷去志?」帝曰:「吾固知曹公待吾甚厚;奈何受皇叔厚恩,誓以共死,不可背之。吾終不留此。要必立效以報曹公,然後去耳。」遼曰:「倘玄德已棄世,公何所歸乎?」帝曰:「願從於地下。」遼知關聖終不可留,乃告退回,見曹操,具以實告。操歎曰:「事主不忘其本,乃天下之義士也!」
卻說劉先生自徐州兵敗逃亡,投奔袁紹之後,心中苦悶,旦夕煩惱,一日,袁紹見了,問道:「玄德何故常憂。」玄德曰:「二弟不知音耗,妻小陷於曹賊;上不能報國,下不能保家,安得不憂?」紹曰:「吾欲進兵赴許都久矣,方今春煖,正好興兵。」
建安五年(西元二○○年)四月,袁紹派遣大將顏良領兵十萬,作為先鋒。當大軍行至黎陽(今河南濬縣東北)時,曹操聞報,親率大軍十五萬開赴前線迎敵。 關帝一聽曹操起兵,便到丞相府求見曹操,願意擔任先鋒,與袁紹對敵。
曹操婉拒道:「不敢煩勞將軍,等有事時,再派人來請罷!」因為軍情緊急,曹操親領五萬人馬,趕到白馬(津名,在今河南滑縣)地方,靠著土山紮營。隨即登土山瞭望,只見顏良軍容甚盛,心中憂慮,遂派遣原呂布部將宋憲出戰。宋憲領命一躍上馬,直抵陣前,只見顏良提刀立於門旗下,見宋憲至,大喝一聲,縱馬來迎,戰不三回合,斬宋憲於馬下。
曹操大驚,忙又遣名將魏續上陣再戰,交馬一回合,又被顏良斬於馬下。曹操見顏良如此厲害,忙又回顧諸將道:「那個敢再上陣?」大將徐晃應聲而出,與顏良大戰了二十回合,仍然敗下陣來。曹操只得鳴金收兵。
回營之後,謀士程昱建議道:「丞相何不命關羽制敵呢?」曹操道:「我怕他立了功就走!」昱曰:「劉備若在必投袁紹,今若使雲長破袁紹之兵,紹必疑劉備而殺之矣。備既死,雲長又安往乎?」操大喜,遂差人去請關聖。關聖即入辭二嫂。二嫂曰:「叔今此去,可打聽皇叔消息。」
關聖領諾而出,提青龍刀,上赤兔馬,引從者數人,直至白馬,來見曹操。操敘說顏良連誅二將,勇不可當,特請雲長商議。 關聖曰:「容某觀之。」操置酒相待。忽報顏良搦戰。操引關聖上山觀看。操與 關聖坐,諸將環立。曹操指山下顏良排的陣勢,旗幟鮮明,鎗刀森布,嚴整有威,乃謂關聖曰:「河北人馬,如此雄壯。」關聖曰:「以吾觀之,如土雞瓦犬耳!」操又指曰:「麾蓋之下,銹袍金甲,持刀立馬者,乃顏良也。」關聖舉目一望,謂操曰:「吾觀顏良,如插標賣首耳!」操曰:「未可輕視。」關聖起身曰:「某雖不才,願去萬軍中取其首級,來獻丞相。」張遼曰:「軍中無戲言,雲長不可忽也。」
關聖奮然上馬,倒提青龍刀,跑下山來,鳳目圓睜,蠶眉直豎,直衝彼陣,河北軍如波開浪裂。關聖徑奔顏良。顏良正在麾蓋下,見關聖衝來,方欲問時,關聖赤兔馬快,早已跑到前面;顏良措手不及,被關聖手起一刀,刺於馬下。忽地下馬,割了顏良首級,拴於馬項之下,飛身上馬,提刀出陣,如入無人之境。河北兵將大驚,不戰自亂。曹軍乘勢攻擊,死者不可勝數;馬匹器械,搶奪極多。關聖縱馬上山,眾將盡皆稱賀。帝獻首級於操前。操曰:「將軍真神人也。」關聖曰:「某何足道哉!吾弟張翼德於百萬軍中取上將之頭,如探囊取物。」操大驚,回顧左右曰:「今後如遇張翼德,不可輕敵。」令寫於衣袍襟底以記之。
且說曹操見關聖斬了顏良倍加欽敬,表奏朝廷,封關聖為「漢壽亭侯」鑄印送帝。關於封「壽亭侯」一事, 關帝後來顯聖托夢玉泉寺僧著述本《桃園明聖經》時,特別說明,曹操給祂的「侯」印,原本沒有刻「漢」字, 關帝不受,後來曹操再加刻「漢」字,成為「漢壽亭侯印」, 關帝才拜受。足見 關帝留在曹營時,時刻未忘祂與漢室的關係。
後來,袁紹再派大將文醜率七萬大軍在前,劉備領三萬大軍在後,渡過黃河,在延津(今河北延津縣北)與曹兵相遇,操曰:「此河北名將文醜,孰擒之?」張遼、徐晃出戰,敗回,帝往救,斬殺文醜。慌亂中,劉皇叔望見帝,遠呼帝,未聞。乃馳書與帝曰:「備與足下,自桃園締盟,誓以同死。今何中道相違,割恩斷義?君必欲取功名,圖富貴,願獻首級,以成全功。書不盡言,死待來命。」帝閱畢,大哭曰:「某非不欲尋兄,奈不知所在也。安肯圖富貴而背舊盟乎?」遂致書皇叔云:「竊聞義不負心,忠不顧死。予自幼讀書,粗知禮義。觀羊角哀、左伯桃之事,未嘗不三嘆而流涕也。前守下邳,內無積粟,外無援兵,欲即效死,奈有二嫂之重,未敢斷首捐軀,致負所託。故爾暫且羈身,冀圖後會。近至汝南,方知兄信,即當面辭曹操,奉二嫂歸。羽但懷異心,神人共戮,披肝瀝膽,筆楮難窮,瞻拜有期,伏惟昭鑒!」
次日, 關帝一面告知二位嫂嫂,一面又去相府辭行,曹操知道 關帝來意,故意不見,往來數次,無奈 關帝只得再去找張遼,張遼也推說有病不肯出來。 關帝不得已,只好寫了一封懇切告辭的信說:「竊以日在天上,心在人中;日在天上,普照萬方;心在人中,以表丹誠。丹誠者,信義也。羽少事皇叔,誓同生死;皇天后土,實聞斯言。前者下邳失守時,有言曰:『主亡則死,主存則歸。』所請三事,已蒙恩諾。今探知故主見在袁紹軍中,回思昔日之盟,豈容違背?新受明公之寵顧,久蒙劉主之恩光。丞相新恩,劉主舊義;新恩雖厚,舊義難忘;恩有所報,義無所斷。今也刺顏良於白馬,斬文醜於南坡。丞相厚恩,滿有所報。敬留所賜之物,盡在府庫封緘。茲特奉書告辭,伏惟照察。其有餘恩未報,願以俟之異日。」
寫畢封固,差人去相府投遞;一面將累次所受金銀,一一封置庫中,懸「漢壽亭侯印」於堂上,請二夫人上車, 關帝上赤兔馬,手提青龍刀,率領舊日跟隨人役,護送車仗,逕出北門。卻說曹操正論 關帝之事未定,忽左右報 關帝呈書,操即看畢,大驚曰:「雲長去矣!」忽北門守將飛報:「關將軍奪門而去,車仗鞍馬二十餘人,皆望北行。」又關聖宅中人來報說:「關將軍盡封所賜金銀等物。美女十人,另居內室。其「漢壽亭侯印」懸於堂上,丞相所撥人役,皆不帶去,只帶原跟從人,及隨身行李,出北門去了。」眾將愕然。操將蔡陽挺身而出曰:「某願將鐵騎三千,去生擒關某獻與丞相!」
操曰:「不忘故主,來去明白,真丈夫也,汝等皆當效之。」遂叱退蔡陽,不令去趕。程昱曰:「丞相待關某甚厚,今彼不辭而去,亂言片楮,冒瀆鈞威,其罪大矣!若縱之使歸袁紹,數與虎添翼也。不若追而殺之,以絕後患。」操曰:「吾昔已許之,豈可失信?彼各為其主,勿追也。」因謂張遼曰:「雲長封金掛印,財賄不足以動其心,爵祿不足以移其志,此等人吾深敬之,想他去此不遠,我一發結識他做個人情,你可先去通知,我隨後趕來與他送行,更以路費征袍贈之,使為後日紀念。」
張遼領命後,單騎先往,在離城十餘里處趕上 關帝等一行。 關帝忽見張遼單騎趕來,勒馬問道:「文遠追來有何見教?」張遼道:「丞相要來與兄送行,請稍等一會。」 關帝道:「我去志已決,萬不可留,即使丞相趕來,我亦決不回!」遂立馬橋頭,遠遠眺望,果見曹操親引了數十騎飛奔而來, 關帝見他們均未攜帶武器,這才放心。
曹操到了橋下,首先向 關帝道:「雲長,為何走得如此匆忙呢?」 關帝在馬上欠身道:「我前稟明丞相,必須往投故主,今故主在河北,不由我急急求去,我曾數次造府告辭,均未得見,還請原諒!」曹操道:我為取信於天下,怎肯食言,只恐將軍途中缺少用費,特備少許路費趕來相送。」說著,便令左右托過黃金一盤,交與 關帝。 關帝道:「屢蒙厚賜,尚有餘資,請丞相將此盤黃金,賞與將士!」曹操道:「這點微意,只是酬你的大功於萬一而已。」 關帝道:「區區微勞,何足掛齒?」曹操笑道:「雲長真天下義士,只恨我福薄,不能久留,特再贈與錦袍一襲,聊作紀念。」說罷,又命人將錦袍送過去, 關帝也不下馬,用刀尖將袍挑起,披在身上,然後向曹操道謝一番後,調轉馬頭,逕向北揚長而去。
往河北途中經過多處地方和關口,以無通關令牌,守將攔阻,不准放行。不得已,過五關斬六將,帝因嘆曰:「吾非欲沿途殺人,奈事不得已也,曹公知之,必以我為負恩之人矣!」
一天,正向冀州行進之時,忽見一人騎馬飛奔而來, 關帝抬頭一看,原來是孫乾,遂迎上去。孫乾道:「自將軍回許昌後,那劉辟、龔都又奪回了汝南,就派我去河北聯絡袁紹,和皇叔商量進攻曹操的辦法,沒想到河北文武官員,各懷妒嫉,互相爭權,皇叔見袁紹多疑,已抽身去汝南,恐將軍不知,叫我來迎接將軍,速偕二夫人至汝南相會。」
關帝由河北返回汝南途中,行至臥牛山途,遇黃巾餘黨張寶的帳前將軍周倉。周倉自張寶戰死後,守山為寨,暫時隱身綠林。因久慕 關帝大名,衷心嚮往。此番在臥牛山前相遇,便決意追隨 關帝。周將軍黑面犏髯,形容偉岸,兩臂有千斤之力,忠肝義膽,亦為一代人豪。 關帝看他十分赤誠,便允他一路同行。周將軍今日能倚 關帝左右,享人間香火,正是在那時候與 關帝結下的盛緣。
關帝與周倉等一行路過古城(今河南省應山縣北)時,竟意外地與張翼德相遇。 關帝等一行入了古城,便請翼德將軍保護兩位嫂嫂,自己和孫乾往汝南劉辟處去找劉先主。至汝南見了劉辟之後,方知劉先主因見劉辟的兵力不足以與曹操抗衡,又折返袁紹處去了。於是, 關帝與孫乾二人又往河北去迎劉先主。由孫乾在袁紹處找到了劉先主。當時袁紹正對先主起疑心,先主便藉口到荊州,說服劉表共同起兵討曹為名,找得脫身之計,和孫乾、簡雍等,離開袁紹大營,來到黃河邊與 關帝一同到古城會合。
在 關帝與劉先主回古城的途中,又得一虎將,就是在臥牛山又與趙子龍將軍相逢。趙將軍原為公孫瓚手下大將,在討黃巾時,曾隨劉先主出征,對先主的為人極為敬佩。這時,公孫瓚為袁紹所敗,自焚而死。趙子龍正待擇主而事,現在故舊相逢,便一心依附了劉先主,真是風雲際會。
他們一夥人到了古城,兄弟重逢,少不了歡慶一番,這時獻帝建安五年(西元二○○年) 關帝四十一歲。古城是一個小小的縣城,一共才五千人馬,當然難有發展。正好這時劉辟、龔都派人來請,劉先主便領了大隊人馬往汝南,以圖擴張力量。
建安六年(二○一年) 關帝四十二歲,與先主、劉辟等屯兵汝南。是年曹操與袁紹數十萬大軍血戰官渡,袁紹敗。曹、袁兩軍在戰,劉先主偕 關帝等率軍數萬,乘虛襲擊許昌,行至途中,曹軍已打敗了袁紹,凱旋而歸。曹操兵多將廣,一場大戰之後,劉先主的兵馬慘遭敗北,汝南也被曹操攻下,只剩下了一千多騎,於是他又奔荊州,依劉表,暫時駐兵在新野(今河南新野縣境)。
建安八年(西元二○三年) 關帝四十四歲,此時曹操正用兵北方,遣曹仁、李典駐兵樊城,就近監視劉先主和劉表等。劉先主為先發制人並牽制曹操起見,命 關帝擊曹仁,敗之,大軍乃駐樊城,北拒曹操。
在這兩三年中,劉先主與關、張兄弟雖然佔有樊城等幾個小城池,可是並沒有什麼大發展。因思方今天下大亂,四方紛擾,欲求安邦定國之策,亟求經綸濟世之才。後於南漳巧遇賢士司馬徽,徽為先主言:「伏龍、鳳雛兩人得一,可安天下。」謀士徐庶曰:「伏龍者,孔明也。」此人有經天緯地之才,可比興周八百年之姜子牙,旺漢四百年之張子房。」並言此人不可屈致,只可親往求之。建安十三年(四元二○八年)先主偕關、張詣隆中,三顧茅盧,訪求孔明先王。既見,孔明為說天下大勢,三分局面及興復漢室之策略,令先主茅塞頓開,如撥雲霧而睹青天。孔明未出芧廬,已知三分天下之勢,真千古奇才也。孔明終感念先主知遇之恩,遂答應受聘下山,共謀國事。
六月,操軍南下,謀取荊州。八月,劉表病卒,子劉琮以荊州降操。先主奔江陵,操追之當陽,先主走夏口。十月曹操馬步水軍號稱百萬,水陸並進,船騎雙行,沿江而來。先主遣孔明赴東吳,與孫權結盟,迎擊曹軍於荊壁。孔明巧用連環計,縱火焚燒曹軍船艦,延及岸上軍營,曹軍大敗,操逃走華容道(今湖北監利縣西北)遇帝埋伏,截住去路。曹操大驚之餘,看到是 關帝的人馬,便從馬上向 關帝欠身道:「將軍別來無恙?」 關帝在馬上欠身還禮道:「我奉命在此等候丞相多時了。」曹操道:「我今日兵敗勢蹙,無路可走,望將軍念昔日情義,放我一條生路!」
關帝曰:「昔日關某雖蒙丞相厚恩,然已斬顏良,誅文醜,解白馬之圍,以奉報矣。今日之事,豈敢以私廢公。」操曰:「五關斬將之時,還能記否?大丈夫以信義為重,將軍深明《春秋》,豈不知庚公之斯追子濯孺子之事乎?」帝俯首不語,曹操知 關帝忠義,終不肯負人,趕緊率諸將疾走。 關帝大喝一聲,眾將皆下馬,哭拜於地。正猶疑間,張遼驟馬而至, 關帝見了,又動故舊之情,長歎一聲,並皆放去。
建安十三年,赤壁戰後,荊襄九郡由於劉琮之死成了無人管轄之地。諸葛亮在隆中未出時,就算定了這是一塊可用之地,於是乘曹操北返,東吳還未出兵掠奪之際,先遣趙子龍取桂陽,張翼德將軍取武陵,復命 關帝取長沙。
長沙太守韓玄,雖不得人望,帳下卻有一員猛將,姓黃名忠字漢升。原為劉表帳前的中郎將。其人雖年近六旬,卻有萬夫不當之勇,且能開二石之弓,百發百中,諸葛亮時囑 關帝,戰陣之際,要防此人,不可輕敵。
關帝至長沙城,韓玄遣黃忠出戰,與 關帝大戰百餘合,不分勝負。 關帝始知諸葛亮所言不虛。次日再戰六十餘合,仍不分勝負。關帝想用拖刀計斬他,乃調轉馬頭敗走。黃忠不知是計,勒馬直追,關帝正喜計逞,欲回馬舉刀砍殺之際,卻聽得腦後撲通一聲響,原來黃忠馬失前蹄,人與馬雙雙翻倒在地。 關帝此時取黃忠性命,可說是易如反掌。但 關帝生就一副英雄氣概,不忍乘人之危,便雙手舉刀猛喝曰:「俺不斬馬下之人,快起來換馬再戰!」
黃忠老將經歷無數戰陣,差不多是他砍殺別人,當他被馬掀翻在地,便想到今天是自己的末日了,沒想到這位紅臉關將軍,如此義氣,舉刀不砍,反叫他換馬再戰,不由使他感歎不已。
第三日再戰,黃忠老將自知在刀法上,難以取勝對方,所以戰到三十餘合後,詐敗,想以他百步穿楊的箭法射 關帝。但為了報答 關帝不殺之恩,兩次把弓,虛拽弦響,均未放箭。 關帝但聽弓響,未見箭發,以為黃忠不善射,勒馬急追。黃將軍彎弓搭箭,颼的一聲,矢中 關帝盔纓根上, 關帝大吃一驚,帶箭回營,方知老將軍有百步穿楊之能。這三日鏖兵,長沙太守韓玄都坐在城樓上觀兵,便責怪黃忠不射 關帝咽喉,而射盔纓,便將黃忠推出斬首。偏將魏延為救黃忠,斬殺了韓玄,率眾開城投降 關帝,收復長沙。我們從 關帝在黃忠落馬時,不殺他,叫他換馬再戰這一點看來,後人尊 關帝為「武聖」不是沒有道理的。
建安十六年(西元二一一年) 關帝五十二歲,劉先主應劉璋之邀入益州, 關帝與孔明留荊州。建安十七年(西元二一二年),諸葛軍師入益州佐先主, 關帝領軍獨當一面,北拒曹操,東抗孫權。
建安十九年(西元二一四年), 關帝五十五歲,為爭荊州的主權問題,應東吳大都督魯肅之請,赴肅營與會,諸將勸勿往,帝曰:「必應邀,免示怯。」遂赴約,即世稱之「單刀赴會」。魯屯兵陸口(今湖北蒲圻縣),欲以兵強 關帝還荊州。 關帝在會談之中,知悉有變,乃挾持魯肅至江邊,吳兵皆不敢動。 關帝乃從容而回,沒有受到東吳的勒索。
建安二十一年(西元二一六年)曹操自進為王,並於次年用天子車服出入警蹕。當時孫權終於投降了曹操,北面事之。而反抗曹操專政弄權,篡奪漢室天下的力量,只剩下劉先主這支勢力了。為了不讓孫、曹有坐大的機會,劉先主與 關帝一面由漢中出兵,進窺許昌,一面由荊州出兵進攻襄樊。建安二十三年(西元二一八年) 關帝五十九歲,所向皆捷,大軍包圍樊城。曹操派于禁為征南大將軍,以龐德為先鋒,救援樊城。 關帝水淹于禁七萬大軍,斬龐德,唯攻樊城之際,右臂中毒箭,毒發,臂不能動,乃延神醫華佗前來醫治。
華佗診視 關帝的傷勢後,認為必須割肉刮骨,始可治好,否則右臂恐將殘廢。可是又怕 關帝受不了這種痛苦,遲遲不敢動手。 關帝對華佗說:「我視死如歸,有什麼害怕的?」華佗怕 關帝膽怯,便建議 關帝,把右臂綁在柱上的圓環裏,然後用被蒙著,再行割治。 關帝道:「何勞先生如此麻煩,任你怎麼割治,我都不會害怕。」說罷,伸出右臂,任憑華佗動手割治。
華佗先割開皮肉,只見骨頭上的顏色已經變青,華佗用刀刮著骨頭上的腐肉,發出悉悉響聲,滿帳的人都嚇得遮住面孔,有人乾脆走開,不忍觀看。
關帝卻毫不在乎,一邊飲酒下棋,談笑自若。沒多久,華佗便將腐肉骨毒刮盡,敷上了藥,縫上了線。 關帝大笑地站起來對華佗說:「這臂膀現在可說完全復原了,絲毫不覺得痛苦,先生不愧是神醫!」華佗亦極佩服地說:「某為醫一生,未嘗見此,君侯真天神也!」
建安二十四年(西元二一九年) 關帝六十歲。春正月,先主擊斬夏侯淵。五月,先主取漢中。冬十一月曹操救樊城,東吳遣呂蒙襲江陵, 關帝以腹背受敵,乃自樊城歸。走麥城(今湖北當陽縣東北)被困。
關帝之鬚有髯特長,爭戰時,常騰躍飛揚。帝受難前夕,夜夢烏衣人辭曰:「余北海龍、附君乃助威猛,今將辭去。」帝晨起,此特長鬚髯觸手而落,心悵然。 關帝被困麥城,遣廖化突圍,往上庸求救,守將劉封、孟達以「山城初附,民心未定,不敢造次興兵,恐失所守」為由,拒發兵往救,遂失援機。諸葛瑾感帝忠耿,往麥城說降, 關帝曰:「吾乃解梁一武夫,蒙吾主以手足相待,安肯背義投敵國乎!城若破有死而已。玉可碎而不可改其白,竹可焚而不可毀其節,身雖殞名可垂於竹帛也。」
關帝 擬入西川,望臨沮小路走。徑險,崎嶇難行,被東吳伏兵用長勾套索絆倒赤兔馬,致帝父子被擒。孫權勸降, 關帝以不忠、不孝、不仁之語斥之,冬十二月遂與長公子關平同時遇害。 關帝遇害噩耗傳至麥城,王甫聞訃,墮城而死。周倉將軍及左右偏將、軍士多人自殺殉主。 關帝升天十餘日後,主持偷襲荊州軍事計劃的吳將呂蒙無疾暴斃,二十餘天後,一代梟雄曹操亦暴斃。
因 關帝受害,孫權恐先主報復,故意將 關帝首級,星夜送與曹操,欲「嫁禍於曹」,當吳使呈上木匣,操開匣視之,見 關帝顏色如生。操笑曰:「雲長公別來無恙?」言未畢,只見 關帝口開目動,鬚眉皆張。操驚倒,眾官急救,良久方醒,顧謂眾官曰:「關將軍真天神也。」
吳使又將 關帝顯聖附體,罵孫權追呂蒙之事告操。操愈加恐懼,遂牲醴祭祀,刻沈香木為軀,以王侯之禮,葬於洛陽南門外(即今之「關林」)令大小官員送殯,操自拜祭,贈為「荊王」,差官守墓。然而曹操在洛陽,自葬 關帝後,每夜合眼便見 關帝,操甚驚懼,從此臥病不起,不幾天一命歸陰了。孫權嫁禍未成,反遭物議,惶恐萬分,乃以諸侯禮,葬帝遺體於湖北省當陽縣西漳鄉(即今之「關廟」)。
關帝升天的第二年,亦即昭烈帝章武元年,劉先主親自率軍伐東吳,張翼德在征途中,為其部下所殺升天。 關帝升天後的第四年(章武三年),劉先主崩於永安(今四川奉節)白帝城。劉先主明知北有曹魏重兵,東伐吳、越乃是軍事上的大忌;然而,當先主念及桃園結義之情,兄弟不同生願同死之誓時,便無心聽從諸葛亮的勸阻。
雖然先主伐東吳之願未成,以至後來吳、蜀都為曹魏所吞。而曹魏雖有天下,不旋踵就落入他人之手,不但帝業不保,曹操父子也落得一個欺君篡國的惡名。反觀劉、關、張兄弟處亂世,起義兵,原是在知其不可為而為,忠肝義膽的表現,使得千年萬世的後人們,對他們更為懷念和敬仰。
關聖升天後,天上敕封為翊漢大天尊、文衡聖帝、通明首相,鎮掌南天。西方贈仁義蓋天古佛。西元一八六四年甲子元旦,奉誥榮登 玉帝,號稱 玉皇大天尊 玄靈高上帝。
【附錄】
關聖帝君,八德全修,精忠萬古的精神
關帝生於漢末亂世,當時不但世風頹壞,倫常道德亦皆廢馳。關聖一生「心存漢室三分鼎,志在春秋一部書。」秉孔聖褒忠貶奸,尊王攘夷之大義,以滿腔熱血,欲挽狂瀾於既倒,扶漢室於將傾,與劉先主及張翼德將軍結為異姓兄弟,明知事不可為而為之,奮戰疆場四十餘載,雖賚志以歿,然其著綱常,振人倫,義溥雲天的精神,不僅使當世的頑夫廉,懦夫立,且影響千萬載以下的世道人心。
茲就 關聖一生八德全修的幾件大事,摘要的寫在下面,以證明祂的確稱得上「萬世人極」。
孝:孔子所著《孝經》在「開宗明義章」第一節便說:「夫孝者,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又曰:「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再曰:「夫孝,始於事親,中於事君,終於立身。」
我們縱觀 關帝一生,移孝作忠,委身劉先主,扶漢鋤奸,生死不渝,最後舍生取義,以成其德。不但本身揚名後世,為歷代 帝王臣民所崇奉敬仰,而且其聖父聖母,亦為歷代 帝王所敕封,可以說得上是行大孝之人。
悌:兄友弟恭,謂之悌,即是兄弟的友愛。兄弟為骨肉手足,也是家庭的骨幹,攸關族群之興衰,所以聖人將兄弟列入五倫之中。
考證史實, 關帝似無同胞兄弟,然就桃園結義的手足之情來說, 關帝上事兄長,下待翼德將軍,都做到了人世間難能可貴的兄友弟恭。
劉先主雖為漢室宗親,然年遠代疏,不但無復貴冑的顯赫地位,也是形同平民百姓,但一經焚香結義, 關帝則死生以之,曹操貴為丞相,想以封侯賜爵的方式來籠絡祂, 關帝仍然是「封金掛印」千里單騎的護嫂尋兄。儘管, 關帝退黃巾、斬華雄、戰呂布、殺顏良、誅文醜,過關斬將,英武蓋世,然平日總是和翼德將軍,鵠立在劉備的兩側,以盡弟弟對兄長的一份尊敬之心。而 關帝對翼德將軍,亦是愛護有加,如 關帝斬顏良時,曹操稱讚關帝曰:「將軍真神人也。」 關帝卻說:「某何足道哉!吾弟張翼德於百萬軍中取上將之頭,如探囊取物耳。」
又「古城會」的一幕, 關帝何等的委屈,然祂對翼德將軍,始終無一怨言,其寬厚、愷悌,殊非常人可及。
忠: 關帝一生,忠心昭日月,其人格光照萬世,可以「忠義」二字來代表。 關帝為後漢時期英雄蓋世的武將,由於當時正是天下爭城,全以武功取勝的混亂時代,所以臨陣而思將帥的政治野心家比比皆是。當徐州一役,兄弟失散後, 關帝為護二嫂,不得已暫寄曹營,當時曹操待 關帝如上賓,就是想倚祂的武略為他打天下,但爵祿卻不足以動其心,祂始終忠心耿耿的追隨劉先主。 關帝在荊襄兵敗,被困;東吳派諸葛瑾說降,並說投降後,仍由祂鎮守荊襄,為一方之主。然 關帝僅以「玉可碎不可改其白,竹可焚而不可毀其節」相告,並斥退使者,其「忠臣不事二主」之節,昭然若揭。
信:信為五常之德。《論語》云:「自古皆有死,人無信不立。」 帝平生守信重義,一諾千金,雖死無改。 關帝與先主素昧平生,涿郡聚首,憑桃園一炷香,便信守著「不同生,願同死」的誓言。任金石流、河海枯,都不改此諾言。這是大丈夫忠信的明證。在屯土山祂與曹操約三事,其中有一事言:若他日知兄長下落,雖千山萬水亦必往投。後知劉先主在河北袁紹處,甘冒著曹操可能暗殺或追殺的危險,千里單騎,護嫂尋兄去。祂之使曹操想殺、能殺,而卒不能動手者,憑恃的也是這個「信」字。
禮:禮者,人之模範,世之儀表,所以定親疏、決嫌疑、別異同,明是非也。道德仁義,非禮不成;教訓正俗,非禮不備;分爭辯訟,非禮不決;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禮不定;宦學事師,非禮不親;班朝治軍,蒞官行法,非禮威嚴不行;禱祠祭祀、供給鬼神,非禮不誠不莊。 關帝在生活中始終遵守著人倫之節,君臣之禮。在還許昌的途上,於路安歇館驛,曹操欲亂其君臣之禮,使 關帝與二嫂共處一室,甘、糜二夫人,淑美於時,曹操左右曾損燭壁觀之,然關帝乃秉燭立於戶外,自夜達旦,毫無倦色,曹操看到 關帝「秉燭待旦」這樣守禮,愈加敬服。
義:義者,心之制、事之宜、不偏之理,不易之道也。 關帝志在《春秋》,《春秋》最重君臣之義。 關帝最為後世所尊崇和敬仰的,就是祂「精忠沖日月,義氣貫乾坤」的這個「義」字。我們讀後漢三國這一段歷史,獨同情蜀國的覆亡,而斥魏、吳之非者,固因魏、吳之不忠於漢,更直接的原因,是「桃園結義」兄弟,所秉持的綱常節義。設若 關帝中途背義降曹、或降吳,設若劉先主在 關帝成仁取義之後,為了保住自己的江山,而不提師親伐東吳,後人對三國紛爭的六七十年歷史,將只見一團血影刀光,而不見「人性」「倫常」「節義」於此吐露芬芳、散發光芒。更看不到可歌可泣,賺人熱淚,流傳千古的忠義故事。
義無反顧,生死以之,富貴權勢不足以動其心, 關帝所恃者,亦唯一「義」字,故能在死生之際有所為、有所不為。後世以「忠義參天」、「義溥雲天」、「節義千秋」來讚譽 關帝,也唯有 關帝當之無愧。
廉: 關帝一生以國事為念,以道義為先,財帛自不在眼中,要離開許昌曹營時,「封金掛印」而去,來清去白,足證 關帝霽月光風之胸襟。其後撫鎮荊襄九郡八載,所勞者軍務,所念者蒼生,未聞置府第,蓄錢財, 關帝在「廉」字上,亦堪與古聖賢相媲美。
恥:知恥近乎勇。 關帝一生盡忠守義,以不能匡扶漢室,掃滅亂臣賊子為恥,可以說是時時不忘「恥」字的英雄人物。劉先主入川囑託 關帝守荊州,臨去之時,諸葛亮對 關帝提供的防守戰略是北拒曹魏,東連孫吳,後來東吳要和 關帝聯姻,圖以關帝之女適孫權之子, 關帝斷然不許,何也?蓋 關帝恥以兒女私情作國家之屏障,再則恥與不忠不義之孫權聯姻。及至兵敗被扼,面斥孫權,刀斧無懼,蓋其心但存「忠義」而早將生死置之度外,故最後丈夫死節,雖敗而不辱大節,這也正是知恥的最高境界。
關帝一生,盡忠盡義,匡扶漢室,宏揚倫理道德,以身示範,八德全修,由人道之極致而入於神道,以達於聖域。故雖肉身滅度,而浩氣長存,英靈不滅,登大羅天,證菩提果,為 中天玉皇大帝,成仁義蓋天古佛,豈不偉歟!
關帝成聖後,神靈顯赫,威震天下,深受群黎之敬拜,歷代帝王之敬仰,累加誥封,封號長達二十六字。曰:忠義神武靈佑仁勇威顯護國保民精誠綏靖翊贊宣德關聖大帝。
歷代敕封:
1.東漢獻帝建安五年(西元二○○年)封漢壽亭侯。
2.東漢獻帝建安二十四年(西元二一九年)封前將軍漢壽亭侯。
3.蜀漢後主景耀三年(西元二六○年)謚壯繆侯。
4.唐高宗儀鳳元年(西元六七六年)立為伽藍之神。
5.唐德宗貞元十八年(西元八○二年)朝廷明制祀奉 關帝。
6.北宋哲宗紹聖三年(西元一○九六年)賜 關帝玉泉祠額曰「顯烈」。
7.北宋徽宗崇寧元年(西元一一○二年)封忠惠公。
8.北宋徽宗崇寧三年(西元一一○四年)封崇寧真君。
9.北宋徽宗大觀二年(西元一一○八年)加封武安王。
10.北宋徽宗宣和五年(西元一一二三年)加封義勇武安王。
11.南宋高宗建炎二年(西元一一二八年)封壯繆武安王。
12.南宋高宗建炎三年(西元一一二九年)封壯繆義勇王。
13.南宋孝宗隆興元年(西元一一六三年)加封英濟為壯繆義勇武安英濟王。
14.元世祖中統元年(西元一二六○年)尊崇 關帝為佛教「監壇」。
15.元文宗天曆元年(西元一三二八年)封顯靈義勇武安英濟王。
16.明太祖洪武二十七年(西元一三九四年)明太祖在南京為 關帝建廟。
17.明成祖永樂三年(西元一四○五年)明成祖在北京為 關帝建廟。
18.明憲宗成化三年(一四六七年)加封壯繆義勇武安顯靈英濟王。
19.明神宗萬曆二十二年(一五九四年)應道士張文通之請將 關帝由宋、元兩朝敕封的「王爵」加封為「關聖帝君」,由是進爵為「帝」矣。特頒袞冕肆輯圖,首冕服,次中幘,又次公幞,又賜額「顯佑」。
20.明神宗萬曆二十三年(西元一五九五年)賜坊「義烈」敕解州廟曰「英烈」。
21.明神宗萬曆四十二年(一六一四年)加封 關帝為「三界伏魔大帝神威鎮遠天尊關聖帝君」
關帝的夫人亦同被封為「九靈懿德武肅英皇后」。長子關平封為「謁忠王」、次子關興封為「顯忠王」、周倉將軍封為「威靈惠勇公」,並以宋代忠臣陸秀夫與張世傑二人,封為 關帝的左右丞相。並尊崇關廟為「武廟」與「孔廟」並祀。
22.明思宗崇禎三年(西元一六三○年)加封真元顯應昭明翊漢大天尊。
23.清世祖順治元年(一六四四年)制定春秋二祭。
24.清世祖順治九年(西元一六五二年)敕封 關帝為「忠義神武關聖大帝」,香火之盛,遍於全國。
25.清聖祖康熙元年(西元一六六二年)敕封協天伏魔大帝。
26.清雍正元年(西元一七二三年)詔封其曾祖為「光昭公」、祖父為「裕昌公」,父為「成忠公」。
27.清世宗雍正十年(西元一七三二年)定關樾(關平之子)裔,世襲五經博士。
28.清高宗乾隆三十一年(西元一七六六年)加封「靈佑」,為忠義神武靈佑關聖大帝。
29.清仁宗嘉慶十八年(西元一八一三年)加封「仁勇」為忠義神武靈佑仁勇關聖大帝。
30.清宣宗道光元年(西元一八二一年)加封「威顯」為忠義神武靈佑仁勇威顯關聖大帝。
31.清宣宗道光八年(西元一八二八年)加封「護國、保民」,為忠義神武靈佑仁勇威顯護國保民關聖大帝。
32.清文宗咸豐元年(西元一八五一年)加封「精誠、綏靖」為忠義神武靈佑仁勇威顯護國保民精誠綏靖關聖大帝。
33.清文宗咸豐十年(西元一八六○年)一律降旨加封 關帝之父、祖、曾祖為王爵。
34.清穆宗同治九年(西元一八七○年)加封「翊贊」,為忠義神武靈佑仁勇威顯護國保民精誠綏靖翊贊關聖大帝。
35.清德宗光緒五年(西元一八七九年)加封「宣德」,為忠義神武靈佑仁勇威顯護國保民精誠綏靖翊贊宣德關聖大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