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修道離不了內聖與外王。所謂內聖,是定靜的工夫。所謂外王,是行善的舉動。茲分述如下:
一、定靜的工夫:
1、心定無慾可容理。清靜無為能應物。
2、無定智則不能悟道。無定見則不能修進。無定心則不能辦道。無定力則不能守道。無定性則不能成道。
3、慾是害身之禍根。牢心之囹圄,損性之斧柯,故「人慾淨盡,天埋流行」。
人能常清靜。天理悉皆歸。
何謂清?何謂靜?
清—洗心滌慮是清、無脾氣毛病是清、頭腦靈敏是清、胸無掛慮是清。
靜—凡是放得下是靜、憤怒不做是靜、置是非、毀譽於度外是靜、撇開家累是靜、不著拘礙是靜、不生煩惱靈明是靜,心無貪念妄想是靜。
4、故治心功夫在定靜,治人功夫在誠信,治事功夫在精規,治身功夫在勤養。
如果能領悟這些道理,自然會把心定靜下來。
二、行善之道:
1、樂莫樂於為善,吉莫吉於知足。故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所謂小善小惡眼前有報應,大善大惡未來報應。
人而為善,福雖未至,禍已遠矣。人而為惡,禍雖未至,福已遠矣。
故太上有語:吉人語善,視善、行善,一日有三善,三年天必降之福。凶人語惡,視惡、行惡,一日有三惡,三年天必降之禍。所謂善人,天道佑之,人皆敬之,福祿隨之,神靈衛之。眾邪遠之,所做必成,這是善人的福報。那麼你們想一想,想做善人,或想做惡人。(眾曰:「想做善人)」既然想做善人,必須積善累德、忠孝友悌、正己成人,憫人之凶、消人之急、樂人之善,更何況聖賢仙佛都有救人之危、見義勇為、慈悲喜捨之作為。
慈—能與眾生諸樂。悲—能拔眾生諸苦。喜—能結攝善緣。捨—無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而佈施救濟眾生。
慈悲喜捨,包括三施並行:財施、法施、無畏施。
財施—令得資生之樂。
法施—令成智慧之益。
無畏施—令離苦惱之境。
2、財施有四種好處:(1)消孽;(2)行善;(3)濟世;(4)積福。所謂「醫院」是消業障的活刑場—人間「地獄」啟示錄。「佛堂」是消業障的好道場—人間「天堂」啟示錄。
況且釋迦也曾經說過,世間有三種:「在世搶得去,去世帶不去—金銀財寶是也」、「在世搶不去,去世帶不去—智慧才能是也」、「在世搶不去,去世帶得去—積福是也」。
3、財不動便腐化,濟人便善化,多財便惡化。所以賢而有財,則損志;愚而多財,則造過;富而能施,福也;貧而能施,貴也;儉而能施,仁也。
4、百善孝為先,所謂積財於子孫,子孫未必能用。積德於子孫,子孫受益無窮。
【今後的目標】
謙虛是為人處事的準則。
樂道是安身立命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