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錄一》唐太宗李世民 結緣訓
(約於民國四十六年)
浮生幻滅似蜉蝣 生也慈悲 死也慈悲
荏苒光陰如水流 日也難留 月也難留
輪廻顛倒永無休 那是盡頭 無有盡頭
富貴曇花水上漚 觀古王候 看今王候 吾乃
南極老朽 今又帶仙一位 領
母旨 特來結緣 天時不容緩 待群仙忙忙上船 吾先參叩
母駕 再令小仙表宣 壇前履歷敘述 以好掛號求玄 諸賢切要靜立
聽明仙所表宣 止竹筆吾且不示 令仙速速登壇 哈哈 止
曩昔身為帝王家 貴比三春桃李花
飄飄輕風偉功業 淡淡行雲化萬家
治國安邦操心血 除邪平害動呵叱
半世富貴天所賜 貞觀平靖定中華 吾乃
唐代 李世民 今隨帝駕 蒙母恩祖慈 來到法壇 兢兢百叩
皇母 再遙拜 慈母大人金安 壇前諸位均好 小仙頂禮壇前執筆
遵命一敘 表述履歷底端 勞諸前賢侍立 仙實惶恐不安 恭轉
玉衡始末一言 但希各位平心聽全 咳!
仙執機筆膽戰寒 眼觀神兵佈四邊 值日星宿排班立 毫光萬道直沖天
上帝令余始末述 開言心更感悲酸 仙本唐代一世子 先父史載乃李淵
當時中原紛紛亂 隋唐交接應斯年 先父開創帝王業 世民繼起挽狂瀾
運迫時交天助力 群英咸集共助肩 走南奔北赴沙場 平治邪亂救民難
一片治國為民意 感動蒼天順風帆 一統天下開帝業 重立大唐號貞觀
世民登基為民主 政行天下化塵寰 勵精圖治施德義 效法古代堯舜賢
二十餘載如一日 忠臣賢僚共患難 提倡仁風挽世道 化民歸正戒妄貪
官盡其職民盡樂 城市郊野鮮爭喧 一片熙熙安靖世 遍行四海到處安
貞觀之治世盡曉 佛法盛興亦其年 天助世民得平治 位居帝王蒙恩寬
因有貞觀微功績 生受榮華死升天 獨獲天恩之深厚 小仙思之愧萬般
今番又蒙天恩廣 隨祖金駕來法壇 特與諸公結緣會 敬請慈悲報母前
掛號登船期求道 得使小仙超氣圈 不趁此際登彼岸 末劫到此性靈捐
如今三曹共普渡 道降塵世挽劫慘 諸大仙佛齊助力 神人共駕救生船
行於四海生靈救 只為末劫八一殘 小仙氣界雖無疑 難躲罡風刷世間
罡風至時人物盡 小仙怎能脫此關 非求天道難脫苦 思之不盡淚漣漣
邇今天時已至此 浩劫堪堪到眉尖 無數仙輩群忙碌 各皆助道訪有緣
小仙亦是心惶懼 故而時懇祖駕前 數番懇求賜明路 掛名求道上慈船
今日得蒙恩無量 能有此番之結緣 惟懇諸公多搭救 替仙請乞慈母前
得能早日得指點 小仙盼望感恩寬 今求此處難再語 祖師令下命返還
小仙不堪悲悽甚 心中焦急似刀割 不曉何日登道岸 求點一步超氣天
叩懇諸公多心費 助仙求道早上船 此所盼望至祈禱 感恩滴水報湧泉
辭
母駕 百叩於壇下 再叩 慈母無量安 別過諸公壇前謝 止機隨駕退法壇
咳! 退
《附錄二》
一貫道弟子中恭誦〔彌勒救苦真經〕者不乏其人,亦有若干前輩大力倡導後學誦其經文,卻不知在不解文義的情況下,每誦一遍卽要求皈依阿彌陀佛,甚或有藐視祖師之虞。今略舉經文中不妥之處,謹供諸位大德靜思:
1. 經文起首〔佛說彌勒救苦真經 彌勒下世不非輕〕,原為讚嘆彌勒下世之殊勝與難得,然則〔不非輕〕之義,以中文句法而言卽是〔輕〕之義,試問〔彌勒下世輕〕是讚嘆抑或貶低,文義甚明。
2. 凡一貫道弟子每日燒香必誦〔南無阿彌十佛天元〕,卽是要恭敬皈依無量慈悲應運的三天元首第十佛
─ 彌勒佛,但此經之末卻是〔南無天元太保阿彌陀佛〕,卽是要唸誦的一貫道弟子皈依西方淨土之主佛 ─
阿彌陀佛,一來阿彌陀佛並非當來下生應運之佛,二來遍觀諸經亦無以〔天元太保〕之號尊稱阿彌陀佛,況此經是〔彌勒救苦真經〕,經末必然是讚頌皈依彌勒佛,而非與此經主題無關的南無阿彌。雖然〔理〕上,是一物也無,何來名相分別差異,但就〔事〕而論時,則是不可混淆的,否則往生〔西方淨土〕就好了,為何還另立個〔彌勒淨土〕,故此經句頗有爭議。
關於上述疑問,竊以為與此經文成就方式有關,此經文是祖師歸空後一年(卽民國十五年)由接竅口述而成,在口語中將〔不為輕〕誤植為〔不非輕〕或輾轉失真所致亦有可能。另〔南無天元太保阿彌陀佛〕之阿彌陀佛,似應為〔阿彌十佛〕較為適宜。個中差異關係甚大,故有賴道中諸位大德卽時修正,否則豈不違此卷真經傳世之本意乎。
《附錄三》
天佛院超等亡靈余居萬 降
天佛院中好修身 雖非極樂卻無塵
余居萬返東津地 降筆分明述前因
吾乃天佛院超等亡靈余居萬是也,今霄回堂會見諸大德,大家安好吧!
吾前生福建人氏,經商為業,家道小康,平庸過日,雖無造罪,卻無建功,今生轉世大潭善家,雖有求道,卻建樹不多,後在保安宮效勞,著造善書,當了堂主之任,雖無大功,卻是盡了職責,出版善書化人,在著完〔大道圓鑑〕之後,得本堂保生大帝慈悲,使我無疾善終,享年六十有六,沒後魂被保生大帝之提拔,到了南天學神所,經年餘之學習,可以為神職,此本為吾本人之期望,所以上天照吾所願,有一日在南天學神所聞南海古佛講經,始知當了氣天之神,雖得享有人間香煙,卻是福盡必再墜輪迴,回憶在生之時,有求道,故再請教古佛,要再轉入道門,但是已無可能,天意已定,靈歸氣天,不可能再入道門,後吾再三懇求古佛慈悲,後感動古佛,古佛出佛令一道,使我轉生台北善家,彌月求道,經過不久,一命嗚呼哀哉,靈歸天佛院為超等亡靈,因此吾歿後,家內四處請教神聖,均不能說,是此原因也。
願人間眾生對於求道之事,須要認真研究,方能進入理界免受輪迴之苦,吾因一時念頭錯誤,歸入氣天,以致再轉生一次,甚為危險,如果善家變故,回天卽難,今宵至此,時刻已到,不談家事,與家庭之緣,亦已盡,故亦不能再談,後會有期,再會!余回。
說 明:
此篇係摘錄自東津大潭保安宮所著之〔天道勸世醒鐘〕一書,看完此篇,給我們的啟示如下:
1.一般修行者,要能往生彌勒淨土,全靠自力,卽修行的境界要夠,同時要能發愿往生。而身為一貫道弟子彌勒眷屬,只要自身不毀道敗德,身歿後尚可沾天恩師德,祖師愿力加被,回歸理天,聞經聽法,繼續修學。其殊勝可知,故不可輕忽!
2.雖有求道,但若離開道場,到寺廟去行善化人著書勸世,但時日一久,迷失了自己是一貫道弟子彌勒眷屬,則身歿時,忽而隨他去,也就無法回歸理天,雖能到氣天享有人間香火,但是福盡仍再墜六道輪廻,隨業受報,不知來生又是何物?誠屬可怕!
由此可知,一念錯誤天淵之別,不可不慎!故余居萬借機重回保安宮降筆,以本身所遭遇的實例,勸仍在堂中服務的道親及人間眾生,要對求道事,認真研究,莫再步其後塵也!
《附錄四》俞淨意公遇灶神記
(白話) ─取材自仁化出版社
文昌社 明朝嘉靖年間,江西有一位名叫俞都的讀書人,博學多聞,十八歲就通過縣學的考試,當上諸生而且在縣學裡求學的時候,考試的成綪都名列前茅。由於家境貧窮,所以在家開館授徒。並且和同學十餘人組織了文昌社,專門提倡惜字、放生、戒淫、戒殺、戒惡口等事。
窮困潦倒 本來,俞氏自以為多年來力行善事,從此應該可以一帆風順,可是誰知道參加了七次考試卻都名落孫山。而且,更不幸的是,俞太太生了五個男孩,卻有四個夭折或病逝;僅存的第三個兒子甚聰秀,左足底有雙痣,俞氏夫婦疼愛有加視為寶貝,但是有一天,這個八歲的兒子在街頭玩耍,不知何故,竟然走丟了。俞氏夫婦生育有四個女兒,但也只有一個活下來。俞太太哭兒女,因為傷心流淚過度,把兩眼都哭瞎了。而俞都也因為連遭變故,潦倒終年,貧窘更甚,家境越來越惡化。
俞氏捫心自問,自認為沒犯什麼大過錯,為什麼卻慘遭上天的責罰?心裡越想越不甘心,年四十歲後,每年年底送灶君的時候,俞氏就把自己的委屈寫成奏疏,在灶神前面焚表,祈求灶神能將自己的委屈向上天稟告。如是數年,但情況依然沒有改善,俞氏仍然潦倒終年,一貧如洗。
到了四十七歲那一年的除夕夜,俞氏夫婦兩人及一女,淒涼的坐在床邊,正在為往後的日子發愁的時候,忽然聽到有人來敲門的聲音。俞氏夫婦心想:〔自從家境變得如此貧窮潦倒以後,已經好久沒有人來我們家了。這會是誰呢?〕開門一看,結果是一位穿著整齊、鬚髮半白的張姓老人。他說:〔我剛剛自遠地而歸,聽到你們憂愁的歎息聲,所以特地過來想慰。〕俞氏見這位老人不像一般的凡人,就對他特別恭敬,並將自己的不幸遭遇告訴他,說自己生平讀書積善行,但至今功名不成,妻子不全,衣食不繼,且把歷年來所焚的灶疏,讀給老人家聽。
意惡太重 老人聽完,回答說:〔其實,我了解你家裡的事,已經很久了。都怪你平日為人過於高慢,惡念頭太重,喜歡貪圖虛名。你每年年底的奏疏,滿紙怨天尤人,一點也不曉得自我反省,就隨便亂批評上天賞罰不分。你知道你這樣做已經嚴重冒犯了上天嗎?恐怕你會厄運連連,遭受天罰不止這樣而已!〕俞氏一聽嚇了一跳,辯白說:〔聽說冥冥之中,纖善必錄。我一生誓行善事、奉行條規已經很久了,難道這都盡屬貪圖虛名嗎?〕
張老先生於是回答說:
〔就拿你條規中惜字這一款來說:你的學生和你的那些知交輩,嘴巴裡說要愛惜字紙;可是,卻都用舊書的紙來糊貼窗戶、包東西,有時候甚至還拿來擦桌子。之後,雖彼此告誡說,不可以將用後的書紙丟到垃圾桶裡,要燒掉,才不會弄污了這些字紙。你天天親眼看見,可是你卻沒有勸誡他們。你只偶然在路上看見被丟棄的字紙,把它撿回來燒掉;僅這樣做,算什麼愛惜字紙呢?(惜字是對聖賢教化的敬意)
還有放生這件事情:
文昌社中每月放生活動,你只是隨班奔逐,因人成事,如果沒人帶頭倡導,你也只是浮沈混過而已,其實慈悲之念並未動於你心中。而且,你還自己天天吃葷,難道你吃的那些蝦蟹動物就不是生命嗎?(素食,也是放生)
至於戒口過一節,你更是罪業嚴重。
你學問好,語言反應敏妙,聽者常傾倒於你。當你出口時,心中亦自知有傷厚道,但於朋談慣熟中,表面上是談笑風生,其言語尖酸刻薄,無形之中已經造下無數口業,怒觸鬼神;暗中被記錄的口過,已不計其數了:(隨風乩笑,不能禁止,舌鋒所及,怒觸鬼神,陰惡之註,不知凡幾?)
然而,無知的你,卻還自認為自己是個寡言厚道的君子。
你欺誰啊?欺天地神明嗎?
最後談到戒淫:
你雖無邪淫實跡,但每次你看見人家女子漂亮的時候,總是色咪咪的盯著人家看,心裡面胡思亂想,你以為神明不知道嗎?今天你之所以沒有做出妨害風化道德的事,只是因為你沒有那個邪緣相湊合罷了。如果有機會可以和那些女生在一起的話,你會是〔魯男子〕那樣的君子嗎?而你還好意思說:〔終身無邪色,可對天地鬼神!〕?真是狂妄啊。
你看看,連這些你特別要求自己不能犯的條規,都是這個樣子了:其他的事情,就更不必提了。
慎獨 每年年底,你所寫的奏疏,上天都有看到:而且,也派了日遊神,來觀察你的善惡。可是,觀察數年之後,卻發現你沒有什麼善行可記!只見到你在私居獨處的時候,是滿腦子的貪念、淫念、嫉妒念、偏急念(性氣偏狹躁急)、高己卑人念、憶往期來念、恩仇報復念:高慢,懷恨、和不滿等等的髒念頭。
這些種種意惡的壞念頭,常常出現並固結在你的心中,點點滴滴都被神明給記錄下來。天罰日甚,你逃禍都來不及了,又從何祈求福報呢?〕
俞氏聽了老先生的話以後,驚愕惶恐悚然,緊張的倒伏在地上,痛哭流涕的哀求老先生指點迷津救度災厄。
老實行善 老先生可憐他無知,就告訴他說:〔你讀書明理,亦知道慕善為樂,當聞一善言時,也不勝激勸:當見一善事時,也不勝鼓舞;但旋過旋忘。信根原就不深,恒性是以不固,故平生善言善行,都是敷衍浮沈,時做、時不做,何嘗有一事踏實呢?
再加上,你心中盡是各種髒念頭與壞想法〔滿腔意惡,起伏纏綿〕,卻還想奢望上天賜福給你,這就好比種了遍地的荊棘,卻癡癡然望收嘉禾,這怎麼可能呢?
要想上天賜福,從今以後記得:
所有的貪、淫、嗔、妄想諸雜念要收拾乾乾淨淨,一心只向善。若有力是能行的善事,不圖、不務名、不論大小難易,踏踏實實,耐心行去;若力量不能行的,亦要勤勤懇懇,使此善意圓滿。
做善事時,要本著兩個原則:第一是忍耐心,第二是永遠心。
切不可自惰,切不可自欺,久久行之,自有意想不到的效驗。
速速勉力特行,或許還挽回天意!〕
老先生說完,就走進廚房,在灶子前面消失不見了。
俞氏這才知道,老先生原來是〔司命之神〕─ 灶神,特地來指點他的。俞氏趕緊焚香叩謝。
淨意 因此,就在次日元旦,依照灶神的指示,拜禱天地,痛改前非,力行善事。自別其號曰:〔淨意道人〕,誌誓除諸妄念也。
剛開始的時候,仍然是雜念紛飛,不是疑惑就是懶惰,一天混過一天,依舊浮浮沈沈。於是,就在家堂所供觀世音菩薩像前,叩頭流血,敬發誓願:〔願善念真純,善力精進。倘有絲毫自寬,永墮地獄。〕每日清晨,虔誠誦念〔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的聖號一百聲。
從此:
一言、一動、一念、一時,都如神明在傍,不敢欺瞞放肆。舉凡一切有幫助於人、有利於物者,不論事之巨細、身之忙閒、人之知不知、力之繼不繼,皆歡喜行持,委曲成就而後止。
隨緣方便,廣植陰功,而且以敦倫、勤學、守謙、忍辱,與因果報應的故事,逢人勸導教化。
同時,每個月初,俞氏會將上月所行所言寫成奏疏,在灶神前面焚表。
持之既熟,俞氏的功夫漸精:動,則萬善相隨:靜,則一念不起。
如是,三年。萬曆二年,年五十歲,適遇張江陵任相國,為子擇師,眾人交口推薦俞公,張相國敬俞公德品,如是,三年。萬曆二年,年五十歲,適遇張江陵任相國,為子擇師,眾人交口推薦俞公,張相國敬俞公德品,就聘請俞氏去訓導兒子。萬曆四年,俞公赴京鄉試,次年中進士。
有一天,俞公謁見楊內監,楊公令五子出拜,這幾個孩子都是楊公從四方領養的,其中有一個孩子方年十六歲,看來很面熟,問他籍貫,是江右人,說小時候誤入糧船,還依稀記得姓氏和村里,俞公非常訝異,請孩子脫左鞋,一看果然有兩顆痣,俞公大叫道:〔這是我兒!〕楊內監也感到驚愕,就將子歸還,隨俞公回到家裏,俞公奔告夫人,俞夫人撫著孩子痛哭,血淚迸流,兒子也大哭,奉著母親的臉給她舔眼睛,俞夫人雙目竟然復明了。
俞公悲喜交集,就辭去官職,張江陵相國敬重俞公,厚禮相贈而還鄉,俞公回鄉後,為善更為努力。後來他兒子長大成婚,連生了七個孩子,能承繼著門第書香。
這篇文章,就是俞公訓勉其子孫,勉勵他們改過行善的親身經歷。俞公身享康壽八十八歲的高齡。眾人都認為是〔實行善事,回天之報〕啊。
(同鄉後學羅楨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