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秋水連天道兄之同意,將他在三寶上的體驗在這裡和道親分享。
點傳師好:
後學最近有一次長時間的修學『玄關式呼吸』,在身心上有一些體驗,想與點傳師分享。
那一次後學花了大約1 hr 專注在玄關式呼吸。在結束之後,整個身心感受到無比的寧靜與安詳,平常常有的妄念,也都暫時沒有出現,甚至連說話都覺得多餘,只是靜靜的做著日常的生活雜事。這樣的現像持續了五六個小時,也就是說定的效力,在這段時間慢慢消退,然後又恢復成平常的我,平常那喜歡胡思亂想的我。不過後學想補充一點的是,後學的這感受感覺有點像初禪的境界,經上說:『初禪言語滅』 以及『(比丘)有尋、有伺、由離生喜、樂、具足初禪而住。』,不過短時間內後學不可能就因此進入初禪,所以有可能是接近『未到地定』吧?後學猜的,有錯還請點傳師指導~
以下引用一段南傳毗瑪拉蘭希法師解釋《入出息念經》的文章,來補充說明何謂:『(比丘)有尋、有伺、由離生喜、樂、具足初禪而住。』
「(比丘)有尋、有伺、由離生喜、樂、具足初禪而住。」
所有這些不同的五支(尋、伺、喜、樂、心一境性)構成普通所說的初禪,那時仍會存在一些非常細微的游動念頭。如果心從呼吸跑掉,禪修者放鬆心情,這游動的念頭很快被注意到。簡單地放下,在回到呼吸前,鬆弛緊張。有的禪修老師稱這個做「近行定」,但事實上,它們是從「專注禪修」的眼光來看,而不是從「定慧禪修」的觀點來看。
「尋」和「伺」是描寫思考的心和非常細微的游動念頭,有的翻澤作「思考」和「深思」。在每一種禪那(禪修狀態)中,仍然可以有「尋」。尋和伺的差別是:伺是想及過去己發生的、未來將發生的,或夢想所想要看到的。尋是想到當下正發生的。這是觀察的思考,也就是,內心此刻感到非常快樂或非常平靜,以及身體此刻感到非常寧靜、安詳等等。另外一種對尋和伺的看法是,尋是注意到心跑開並將注意力帶回到呼吸上的心。伺是心停留在呼吸上而不再跑開。
心一旦開始停留在禪修的對象有夠長的時間,釋放感和喜悅就會變得很強。一個人自然覺得像在微笑,因為這喜悅是在身、心上如此快樂的感受。此時,身、心感覺非常的輕,幾乎就像飄空中。這是非常美妙而快樂的經驗。有的禪修老師告訴他們的學生,當喜悅生起時,「不可執著!」結果,學生們變成對喜悅有所恐懼而試著志推走它,如此他們才不會有機會變成執著。但是,這不是正確的做法,因為不管任何種感受的生起,苦受、樂受或不苦不樂受,他們的工作是使心停留在呼吸上,並且開放,而後鬆弛他們的心。
如果心被感覺拉去時,只要讓感覺停在原地,放鬆頭部的緊張,感覺心胸開放、擴大、而後注意力回到呼吸上。執著或貪愛,來自於對眼前當下所生起的現象喜歡與否,而執取是來自一再的想它。如果允許所生起的存在於它那兒,一個人就不會變得執著,而後將注意力移到禪修的對象。當喜悅消失後,心會變得非常寧靜、安詳與舒適。這種舒適和寧靜的感受被稱為「由離生喜樂」首先,一個人可以坐在這種禪修階段約十或十五分鐘,練習後就能更久些。這是初禪(禪修階段);當一個人放下感官的快樂一段時間,並且放下惡的習性以及阻礙禪修者免於分心的心態,初禪將會生起。
當一個人體驗到這種寧靜的狀態,將開始體會到禪修的理由。在此時,內心非常鎮靜而且快樂,很少分心。這種的心的安詳以前未曾體驗過。因此,經過這個體驗後,他變得熱切並希望再次禪坐時它都能發生。但是,這種對內心寧靜狀態的渴求是阻止它產生的根本要素。結果,他更努力地嘗試,投下更多的心力。不幸地,內心只變得越來越不安定、不寧靜。這是由於渴求某事要以特別的方式發生。當它不以那方式發生時,他就更用力推動並且強迫事情變成寧靜和鎮定。
結果,由於執著於期望的事能發生,他不能經驗到禪修的寧靜階段。這種渴求使人傾向於脫離眼前當下,而試著使下一時刻能如他們所願。當眼前這一片刻不對時,他就更努力去嘗試。然而,這種內心寧靜狀態的發生,是自然發生的。只要放鬆並且放下那強烈的渴求、安靜下來並且停止期待事情依照自己的貪求與執著來進行。初次體驗到初禪之後,下一次禪坐時,內心可能變得非常活躍。但是,他的正念變得敏銳,一旦心跑開了,能夠快速察覺。而後放下,敝開心胸並且將注意力移回到呼吸上;在入息時,寧靜而開放;在出息時,內心寧靜而放鬆,不久,內心將再安定下來而且喜悅又再升起。當它消失時,他將再經驗到舒適而快樂的感受,以及一個靜止而安閒的心。
在此時,他仍會經驗到被執取所影響的身心五蘊。他仍然能夠聽到東西,或者有感受在身上生起。例如,當一隻蚊子停在身上,他將知道。他可能對這隻蚊子產生一些念頭,但很快認識到這是一個分心,因而放下它,放鬆頭部和內心的緊張,接著輕柔地將注意力移回到呼吸上。
-----------------------------------------
2007/06/16
點傳師你好:
這一個禮拜後學去參加教招,在教招其間,因為不可以攜帶手機,所以這六天可說是與世隔絕了,也暫時擺脫工作的繁忙事物。也因此那時後學靈機一動:這不是正好是專心修持三寶心法的好機會,既然沒空去參加閉關共修,目前的這一環境就是一個絕佳的替代品啊。
就此,每天除了操課之外,其餘時間不是經行,就是修持玄關式呼吸。經過這幾天的學習,後學少分的體會到這幾年來所讀的阿含經中釋尊的教導了。
如『念處經』中,釋尊這樣說到:
什麼是「觀身如身念處」?
「比丘者,行則知行,住則知住,坐則知坐,臥則知臥,眠則知眠,寤則知寤,眠寤則知眠寤。」
「比丘者,正知出入,善觀分別,屈伸低仰,儀容庠序,善著僧伽梨,及諸衣[缽],行住坐臥、眠寤語默,皆正知之。」
「比丘者,生惡不善念,以善法念治斷滅止,猶木工師、木工弟子,彼持墨繩,用絣於木,則以利斧斫治令直。」
在行住坐臥之間,對自己的一舉一動跟以前比起來更了了分明:知道自己正在看書,正在走路,正在吃飯。而當心中妄念紛飛,過往情事紛紛四起,將心緒拉向過往時,也可以更快的知道---我又陷入回憶之中了。此時我會藉由短暫的守玄再將心安住起來,讓自己的心緒回到當下,再度『行則知行,住則知住,坐則知坐,臥則知臥,眠則知眠』。
另外,後學也發現,若是升起淫慾,在守玄得當下,這些慾望就會消失。這是讓後學感到驚訝的地方,因為這消失似乎不是壓抑的現像,而是變淡了,然後慢慢消退。相同的現像也出現在生氣的當下,也就是怒氣慢慢的消退了。
只是後學因為個人習性,在守玄時,還是會依照釋尊的教法來一步步的修持,也就是『生惡不善念,以善法念治斷滅止』,如此當浮現淫念妄想,用不淨觀對治;當出現嗔恨心念,用慈心觀對治…….等等。這樣做的另外一個好處是培養善的習性,讓自己可以常常住在正念之中。
下次後學再整理一些其餘的心得。
-----------------------------------------
於2007/06/17 17:36 回應
Chang 前賢所說極好。玄關式呼吸這一三寶修持其實就是修止(或說修禪定)的方法之一。
然而要知,修止成就會有三個階段:
1. 剛開始由於尚待初階所以會心念紛飛。
2. 久之,漸離動亂而身心安定。但在漸漸凝定時,由於宿習薰發,心中的善惡意念或善惡境界,會紛紛現前。有時會見:光明相、虛空相、神靈相、魔鬼相……等;或是聽到幻聲,如神聖的語言,微妙的天樂等;或嗅到特殊的香氣等。這些是一種『善惡薰發』。這與過去生及現生的薰習,個性的善念與惡念,個人所做的善業與惡業有關。如果執著於這一些幻境,將會影響到平常的理智判斷,嚴重者會導致個性與知見產生重大變化,而大部分是壞的變化。
3. 正式進入禪定的狀態,在雜阿含經中,有說到這次第是:『初禪正受時。言語寂滅。第二禪正受時。覺觀寂滅。第三禪正受時。喜心寂滅。第四禪正受時。出入息寂滅。空入處正受時。色想寂滅。識入處正受時。空入處想寂滅。無所有入處正受時。識入處想寂滅。非想非非想入處正受時。無所有入處想寂滅。想受滅正受時。想受寂滅。是名漸次諸行寂滅。』
不過修行禪定只是為了讓內心不再妄念紛飛,然後藉由觀『無我,無我所』,來證得了知『諸法緣生無自性的勝義慧』,死以定力只是一個工具。但沒有定力又無法真正證得這勝義慧,就如雜阿含經第四六四經所說的:『修習於止。終成於觀。修習觀已。亦成於止。謂聖弟子止.觀俱修。得諸解脫界。』
不過一貫道弟子是發願往生兜率天彌勒淨土,是故『不修(深)禪定,不斷(細)煩惱』,Chang前賢的方法極適合一貫道道親。如此一來,一方面可避免陷入幻境,一方面又可得到攝心的功效,讓自己的心力漸強,得到修持的益處。更加印證三寶修持的益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