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FB粉絲群: 彌勒書院粉絲群  FB社團: 彌勒辦公室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文章 - 一貫道弟子應有的認識

一貫道弟子應有的認識

《二》一貫道的殊勝

[日期:2016-11-23]   作者:慈聲橋 閱讀:
《二》一貫道的殊勝
  
是法平等無有高下,若論殊勝,好像怪怪的。但身為一貫道弟子不可不知一貫道法有什麼特點,和其宗教有什麼不同。譬如,咱們在一家公司工作,就要知道公司產品的品質是如何?有何優點?如此方對公司有信心。同樣的道理,身為一貫道的弟子,對於一貫道法的殊勝,是必須去了解的,更重要的是了解後,是否依從平等心行事,而不執著愩高,方能符合是法平等的原則。現將其分成三方面和諸位參考: 

時的殊勝

時就是符合現今時機應時應運。天地運會的轉移,從樸素沒文明進入現在科技發達的社會,從農業社會進入工業社會的時代,生活的方式都已改變,尤其在短短幾十年之中的改變,更甚於過往數百年之改變。故大家都感覺到,時間非常急迫,生活非常緊張,精神壓力非常的大。那要如何才能將精神的緊張和壓力降至最小,這就要靠精神的糧食補給,而精神的糧食很多是借由宗教來灌輸的。當人遇到種種波折之後,精神上無法承受時,往往會想去廟寺中,鎮靜一下求解脫,這可證明人的精神在矛盾或複雜時,宗教是最好的依靠,宗教是人們心靈的補給站。不過有些人,沒辦法解決困難時,會去求神問卜,結果,事情不但沒處理好,甚且,變的更複雜,神棍就是一個例子,宗教本來是要解決咱們的問題,卻反而惹來更麻煩的事情。所以,在這教門非常多的時代,優劣參差,哪一個宗教才最適合時代的呢?

隨著物質的文明,生活品質的提高,人類必須有精神的配合,〔一貫〕起來才會感覺充實和實際。而在這個時代,一貫道法可說最為實際的,因為咱們師尊師母是傳心,啟發咱們的內心寶藏,而非是向外求法,一貫道法並不教咱們坐禪或唸經,主要是使咱們身心一貫起來。就如開車一樣,假使精神沒集中,心和手腳沒配合,一定會出事,在家庭也是一樣,夫妻沒二心,兩人要能一貫,家庭才能幸福。在此時節因緣,上天降下一貫道法,直示咱們的本心,此心就是不二之心,人的心有二就是亂的開始,若能把二心變成一心,則在家庭中不管有多少人,如能共一心,家庭一定幸福。在公司雖然有很多機構,若能同一心,公司一定很發達。有二就是亂的開始。政治方面也是一樣,政府和百姓能一貫,政府的事情就是百姓的事情,百姓的事情就是政府的事情,國家就治理得很好。假使官民一條心,社會一定很祥和。故一貫道法是最適合現代環境修學的法門,一貫道法主要的宗旨是回歸一貫,修學的目標也是設定在身心一貫,其他的法門就非如此的直接直指咱們的心性。只須咱們身心一貫,則無論生活或其他方面就能平衡安定,這是最簡捷和最深入的法門,直接融入於日常生活,隨時隨地都可修持。參考至此,諸位或許會感覺,為什麼所說的都是關於日常生的事情,這又有什麼殊勝呢?古德云:〔真佛只論家常〕,家常事大家都會論,好像沒有什麼特別的道理,其實這是最實際的,假使家常的事情都無法做好,對於超生了死的事情,能做得好嗎?所以,說佛法不離世間法,天人要修學也一定要來世間的,生活上能做的好才有可能成就。一貫道法沒有講玄妙的經典,只是直接指示咱們的本心,照咱們的本心去做,把做人應該做的做好就可以了。譬如,為人子、為人夫或為人妻,若能照本分去做,就是完成人的人格,人格圓滿則天道成。所以,儒家說,人就是天,能做好該做的事,則凡就是聖。一般人都以為很妙才是大道理,其實,真玄真妙的道理,還是要在日常生活中去體悟實行,由人和人的相處,家庭的生活做起,假使離開生活上的事情,你想咱們如何修證呢?咱們學的再多,貪瞋痴是否依舊?這些是在生活中去證明出來的,諸佛都在世間證道,假使不是在世間證道,天人就不需要來世間修煉了。一般修學人都會覺得生活上的事情,根本不需要講,大家都能清楚,雖能清楚是沒有錯,但是否做的出來就不是那麼簡單了。由此可見,咱們修道和生活是脫不了關係,修道在生活中,生活就是在修道,能打成一片就是一貫。未來修道的朝向應該是:〔修道生活化,證道人格化,說法時代化和道場管理企業化〕。以前說修道是要做仙做佛,將來對於年輕的一代,若還是這樣說,相信不容易為其所接受。時代不一樣,修道乃是要完成人格,人格是用金錢和地位買不到的,也不是用嘴巴講的,乃是在家庭社會的倫常中建立,所以,證道應該提倡人格化,說法一定要符合時代和環境的需要,如此比較能為人所接受。道場的管理要能企業化,分工合作,各有專人負責,像企業的管理,大家合作,事情才能做好。以前有強棒的老前人,再加上後學遵重天命,因此一個人可以全部包辦,但是,慢慢地,環境和因緣不一樣了,必須分工合作才可以。這是將來可能的方向,原則不變,只是方式改變而已,就如以前的和尚尼姑,吃飯是出來化齋,但隨著時代的演變,和尚尼姑現在都是自己煮了,這就是原則不變,但方式可以變。道、心、性是超越時空,不受時空限制,所以,一定要隨緣隨環境,講解能被接受的法來接引學人,這就是說法要適應時節因緣,而一貫道法就是最符合時節因緣的,根本沒有迷信的色彩,而且很簡便,這是一貫道法殊勝之處,一般不是迷信的色彩很重,要不然就是需要花很多時間參學。對於修道生活化、證道人格化,說法時代化和道場管理企業化,這四化是我們修學將來的方向和目標。 

道場的殊勝

一般的宗教,信徒要禮拜都要去廟、寺、宮或教堂,甚至,要全心修道則必須離開家庭,放棄事業,這在現今的社會,是很少人能接受的,故不能普遍。但一貫道弟子,承蒙天恩師德,不必離家,不必放棄事業,在家庭中開設佛堂,全家人都能燒香叩頭,夫婦、父子同修,慢慢地,家家建立道化的家庭,若能做得徹底,也就是所謂的神仙家庭,大家沒有計較,沒有恩恩怨怨,生活過的非常的有意義和充實。因此,數十年來,一貫道的道場很普遍,到處都有,從都市到鄉村,不斷地在迅速增長,這是其他宗教所不能及的。以上說的是有形相的道場,但更重要的是無形相的道埸,才是咱們真正的道場。一般說到道場都會連想到有相的道埸,認為講經說法的地方才是道埸,實際上,每個人自己都擁有一間佛堂,因為有心的地方,就是,心生法生,心生則法界轉,善惡都是由心所產生的。重要的是,善念要好好護持,而惡念要當機立斷,在日常生活中,必有念起,念起卽是心生,有心的地方必有苦樂,有是非,有取捨、有愛恨、有得失、天堂地獄於是生焉,心念生起就是咱們要修行的地方,所以才說心在,道埸在,這樣就不必去其他地方道埸,只要心一動,就是修行的場所了,反正,有痛苦一定有心在,有快樂也一定有心在。假使不知心是道場而只去找有形相的道埸,這是不切實際的。佛悟是悟本心,眾生迷是迷本心,迷悟之間都是心,那麼要如何悟呢?就是在有取捨,有是非,這個時後去悟出來,從是非中去悟出本來無有是非的源頭。六祖壇經云:〔煩惱卽是菩提〕,所以,有心在,便是道場。古德云:〔有心皆苦,忘心則樂。〕迷時則有是非心,有對待心,有怨恨心,故有心是苦,忘心則樂。咱們若了解這個道理,則有心才有所謂的修,無心時就不需要說修了,像咱們在熟睡無夢時,沒有對待,恩怨,再大的事情也都沒有了。一般人都把修道掛在嘴上,這是迷人的作法,因為一天廿四小時,心不可能都一直在活動,不可能一直都在想事情,沒在想事情時,痛苦和煩惱都沒有了,也沒有感覺有一個心存在,甚至也沒感覺存在這個世間,當你專心一致做事時,也會沒感覺在做什麼,此時也沒有痛苦可言。道沒離開咱們,從咱們的心可證明出來,所以,有心就有事,但是無心不是真正沒有心,譬如,自己沒感覺到在開車但遇到人,卻自然會閃,這是自然的反應。但是有起心就有對待,有對待你就必須去注意了,所以說,有心的地方才需要修。咱們若不知自心就是道場,則會在身心以外求法、找道場,假使咱們能肯定有心的地方就有道場,則時時刻刻沒離開道場,是讀書也好,家庭主婦也好,不管任何地方,只要有起心就是修道的場所。這和只注重形相的道場是不一樣的,一般初一或十五才去廟寺拜拜,早晚在家庭的佛堂拜拜叩頭,若認為如此才是道場的話,一天廿四小時,能有多少時間在道場呢?這樣就難修了。若能以心在就是道場在,遇事時,對自己每個心念的生起,能夠覺察,無事時,則時時保持個心平氣靜祥和的本心,如此就沒離開道場,這才是真實的修學。從早上到晚上,隨各因緣,在不一樣的崗位上,可以說,到處都是道場。所以,古德云:〔佛在靈山莫遠求,靈山衹在汝心頭,人人有個靈山塔,好向靈山塔下修〕。靈山在心頭,不用去遠處求,因為眾生迷昧,捨近求遠,譬如,有人要拜觀世音,就跑到普陀山,但實際上,觀世音就是咱們的心頭,你心一動,他就感應了。但因眾生不知什麼是道場,才認為普陀山是真正的道場,甚至有些較著相的人,以為廟寺有大佛像才是道場,家中的小佛像,好像沒什麼看頭,殊不知咱們的心才是道場。為什麼會說這些呢?因為心是萬法的根源,心是身驅的主人,上天堂下地獄皆由心,故修道唯有由心做起,心才是咱們真正的道場,要不然,像到廟寺拜拜、朝山,或去教堂做禮拜,一星期才幾小時,隔那麼長的時間才一次,火都熄了要修成談何容易!真正修道,是在生活中,遇事時心去返照,該做或不該做,該講的或不該講,此處才要用心,其餘就不必常掛在嘴上要如何修要如何返照了,否則就成為束縛。故修道沒離開咱們的本心,若離開心去找有形有相的,那就不是真正的道場。過往禪宗大德,同樣是有直指心性,但並不像此時應運一樣的普傳,能受師尊師母的當機指點咱們的本心、本性。求道後,對經教方面若能多參考,就知道咱們師尊師母直指,讓咱們既省工又省力氣,如此自會有信心肯定承擔,依法而行。一般宗教,是以廟寺為他們的道場,師尊師母則直示咱們的本心,以心為道場,則咱們時時刻刻沒離開道場,以心為道場,既實際、方便又不費時費力,最符合現今的需求。修心沒有什麼迷信的色彩,也沒有隔礙,反正,只要有心的地方,就能修道,如此在事業上或在讀書時,都能修道,這就是所要強調殊勝的地方,也是和其他教門不一樣的地方,現在一些人參禪打坐、朝山禮佛雖是誠心的表現誠屬難得,但是,實際上的意義,咱們要能清楚。這個原則能守住,將來應用上就能自如了。法要學活的,不要學死的,經典上是死的法,咱們的心是活的,對心若不清楚,只用死法,對於修道就沒什麼幫助。 
  
修法的殊勝

一貫道的弟子,要修學不必出家,沒有年齡、男女的限制,也沒有種族、學歷、識字不識字的限制,而且不會妨礙學業,也不會影響工作或經商,故任何人都可修〔一貫道〕。一貫道法最適合這個年代,是最方便的法門,一貫道法只要護念本有的一貫.也就是咱們本心本性不用在身心以外,再去求法。因為有人類時,就已具備一貫的真理,一貫的真理是本性的異名,佛、涅槃和第一義諦也是同樣的意義,只是名稱不一樣而已。咱們的本性本自具足,只要不迷咱們的本性就不需要悟,因為悟是對迷而說的,故沒迷就不需要說悟了。歷代的聖人佛祖或大德,其闡教的目的,是使眾生回復本來的一貫,因為,眾生迷是迷此一貫,悟也是悟此一貫,將來修證也是修證此一貫。佛教是萬法歸一,也就是萬法歸心的意思,儒家是執中貫一,道家是抱元守一,回教是清真返一,基督教是默禱親一,五教都是以〔一〕為宗旨,到了咱們師尊師母則當機一指,為了明白一貫的尊貴,這兩者之間的不同處要能清楚。五教所說的〔一〕是比量,乃是立一個原則,教你如何做,而師尊師母則是當機示範真正的〔一〕是現量。咱們求道時,當機讓你發現本自具備的一貫,而五教所謂的歸〔一〕,只是在經典上說明的。求道傳香時當機一指,卽是示現一貫、良知良能。若是體會不出來,才從經教中的〔一〕去研究,經教的〔一〕是死的,師尊師母當機示範的〔一〕是活的,是現量沒有經過思考的,是直覺當下清楚的,是超出思想思慮不及的,若再想也就不是當機一指了。連想都來不及,那是沒有造作的,沒有裝飾的,沒有再加工製造的,五教聖人的經典是用說的一指,而師尊師母是完成一指的真實義,當前一指中央慧,咱們若能發現,就是找到本來面目,找到就遵照本有的去做,所以,悟是從一指當下悟,修也是保任此一指當機時的本來心態。只要認識本來面目,也就找到咱們的主人,咱們就作得了主,因為作不了主,所以,不該說的話也說出來了,不該做的也做出來了。咱們在日常的應用都是識性作主,分別取捨,看到東西不去想卻偏去想,這是因為不能作主,所以,師尊師母直指本來面目,直下示現咱們的主人。咱們的主人沒是非,沒對待,沒生死,沒恩怨,咱們作不了主才變成二,不能一,二就是識性的活動,假使當下能認識本來,作得了主,咱們時時刻刻去護持,則不需要向外求法,求知解。假使學人能抓住這個原則,在修學和生活上的一切目標就都會放在身心一貫上。

釋迦佛講經說法四十九年,目的只是為了闡明第一義諦、不二法、本心本性,其他的便是隨緣說法,方便示教,最後的拈花示眾,才是指點咱們的本心本性。譬如種果樹,其目的是要收成果實,但收果前的過程中,必須有很長的時間培養一樣。以教乘教導幾十年,當信心足夠了才能承擔得起,相信得下。同樣的,當咱們於當機受指時,若不是學過很多經教有個底,信心足夠,絕對不會相信這樣就是直示咱們的本心本性。過往,有人問什麼是佛?古德云:〔卽心卽佛。〕只是一句話而已,便能信入,但對於初學,你若說卽心卽佛,他是信不下的。但對學很久的人而言,該學的都學了,已能了解一切經典都是由心所來,所以大德說卽心卽佛,一經印證當下就能承擔,故若非對教乘有所認識,焉能知道師尊師母一指妙法之貴氣,也就無法承擔一指妙法的殊勝了。身為一貫道弟子,但有很多人對於一貫道的含意卻非常生疏,也說不出其好處在那裡。曾在日本遇到一位前輩,有人請示他什麼是一貫,他卻開口解釋了很多... ...但卻不知開口便是二,已不是一貫,若能用說的,師尊師母就不用當機給咱們示範了。瞞者瞞不識,識者不可瞞,一般都是好辯好爭,殊不知一開口,講出來的就不是咱們的本來,好比粉筆一寫出來就不是粉筆了,講出來的已是用,不是本來一貫了。這個道理若能清楚,平常的修持就放在身心一貫,始終如一,直到永證一貫為止。修持的方法,開始要悟,其目標先放在領悟何為一貫,找到之後,於日常做事也是放在符合一貫。最後,修證也是達到一貫,一貫就是身心不二,事理不二。師尊師母把下手的工夫,了手的工夫,修證的工夫都教咱們了。

咱們初初進入道場,用接竅、開沙、批訓文來接引,因感覺好奇,很快就能接受,但這些終非究竟,雖能令人感覺很妙很靈,相信有鬼神,開始對道產生信心,但這種方式產生的信心不能持久遠,因為開沙和訓文就如特效藥,常吃就沒有效果了。用開沙封果位雖愈封愈大,但一段時間後就不稀奇了,因為封的果位雖大,但生活中的痛苦和煩惱依然存在,殊勝又在那裡呢?故若沒導向真理繼續研究,最後就會麻木。咱們現在學的心性道理猶如淡然無味的白飯,而開沙和其他的顯化就如佳餚,一輩子吃白飯是吃不厭的,雖然佳餚很好吃很引人,但幾餐之後就會膩了。所以,要向根本來研究,否則,就會變成要進沒有路,要退又不甘心。很多人雖是一貫道弟子,對於一貫沒認識清楚,無法體會一貫道法實際上的好,只是聽別人說東西好吃,自己卻不知其味,因沒有實證,難免埋怨一貫道的文獻不足,慢慢地對道失去信心而走入教門,認為教門的經典多,法師又很會講,講得又玄又妙,而咱們得道只是師尊師母給咱們一點而已,所以,便會認為〔教〕比〔道〕更好,近路不走反而走遠路。好像小孩身懷著金條卻去做乞丐,本身所具備的一貫,自己不清楚卻去外面求法。師尊師母給咱們一指時,貴在能當機領會心平氣靜時的本心,卻不可當作一指想,若能領會而自我肯定的護持,就是得道。若不能會通,再以無字真經借耳根而會通,這是因為一指無法說明,所以才用真經,真經若能清楚,真經不異一指,你若還不清楚,接著就再以合仝,合仝就是表示一貫,讓咱們每天叩頭中來體悟一貫。因此,對師尊師母的一指若不清楚,就算跑到其他教門,也是多餘的。釋迦佛說法四十九年,共有三藏十二部經,那麼多經典,要由何處學起方達究竟,所以,最後只教你唸佛,唸到一心不亂,便能接引西方。因此,對根本的一貫道法不清楚而去教門,所學的必然也是心外的事情。殊不知釋迦佛講那麼多經典,只為對治咱們的心,假使沒一切心就不需一切法了,故所說的一切法都是權宜的,不是實法,實法是無法可說,咱們的師尊師母一指妙法,沒有什麼法可說,這叫做傳心,講出來就不是實法了。

達麼祖師欲返天竺,命門人曰:〔時將至矣,汝等盍各言所得乎?〕時有道副對曰:〔如我所見,不執文字,不離文字,而為道用。〕祖曰:〔汝得吾皮。〕尼總持曰:〔我今所解,如慶喜見阿闍佛國,一見更不再見。〕祖曰:〔汝得吾肉。〕道育曰:〔四大本空,五陰非有,而我見處,無一法可得。〕祖曰:〔汝得吾骨。〕最後神光禮拜,依位而立,祖曰:〔汝得吾髓。〕故法傳給神光。你想這是什麼法?其實要了解並沒有那麼簡單的,這是要經過很久的研究體悟,才能清楚實法本無法的,否則都是在經教中找法或用嘴巴說的。釋迦佛睹明星和師尊師母的一指是同樣的,只能意會不能言傳,可以講的是方便法,不能講的用心去體悟,這才是實法,若強辯強說心性,清楚的人一定說你,對道不清楚。以前有一位點傳師來參見老前人,老前人問什麼,他就答什麼,可以說是對答如流,一般人聽起來會覺得很不簡單,但最後,老前人送兩個字──〔自大〕。問什麼是如來,如果開口答就會在來而不如,如而不來裡面轉,清楚的人,是不用去開口的。心性方面,有地方是可說,有地方是不能說的,有地方是讓別人先說,說到高興,你只要說一句話就夠了。以前有一位基督徒和老前人見面時,說他的主是如何如何,說了兩個小時,老前人最後問:〔你的主是如何來的?〕一句話就結束了,他說不出主是如何來的。又有一位研註道德經的前人,參見老前人時,老前人問:〔道德經如何說呢?〕他於是一直說,最後老前人以指直示,〔○〕就是道,〔•〕就是德,道德經這樣就說完了,說那麼多做什麼呢?若不清楚的人,則會愈講離道愈遠,離心性愈遠的。 

權實互顯

不清楚的人,會以為師尊、師母都沒有說,沒教咱們什麼,其實,這就是實法,因為可說的是離開本來,不是實法了。當機一指,悟者自悟,了者自了,不再說什麼,當下若不能體會,只好從教乘經典再去研究,去證明,所以,求道時沒有告訴你這是什麼。由此可知,可說的都是權宜方便,是對治法。佛講經時,權法和實法互顯,尤其在楞嚴經中更是明顯,有時候坐著默然,不說一句話,有時候舉手,這就是用實法,看尊者能不能領會,若不能領會才開始說法,這個巧妙處,對一貫道法能清楚者就能領會,默然和舉手都是可以讓咱們體會本來面目。由此咱們可以清楚,法主要是引咱們本有的自心本性,使眾生開佛知見,闡明一佛乘,法華經云:〔唯有一佛乘,羊鹿設方便。〕一佛乘就是白牛車,白牛車就是咱們的本心本性,羊鹿是權法,是二乘或三乘,是方便說法,一佛乘就是咱們所謂的一貫。楞嚴經的七處徵心,十番顯見,無論在言說或無言說,都是要顯實相,楞嚴經中,阿難尊者本有的真性不敢承擔,妄想心不敢去掉,故陷在矛盾中。其實整部經的主旨,是要讓人能心境不二,卽真卽妄,卽妄卽真。以前老前人慈示,只講經中精華的,有代表性的幾句,只要能清楚這幾句,整部經要說什麼,都已經清楚了,譬如,道德經第一章云:〔道可道,非常道。〕先給予定義,而第二章以後就是要說明這個定義和宗旨。金剛經也是一樣,第一章是表示佛法沒離開世間法,這是當機示範,沒說什麼,接著整部經所說的就是要證明實法。

每部經都是要闡明一貫的意義。在楞嚴經的七處徵心就是要找本心,而心一定和境配合才會顯現,初學時不清楚可把心和境分開講,但最終是不能分的,宗乘就是不把心和境分開。修學的過程,一定要學過教乘,才堪接受宗乘,所以,才說今生能得道,都是前世修來的。最後,釋迦佛對尊者說卽妄卽真,卽真卽妄,使其領受真不離妄。而現在修道的人卻都想棄妄歸真,認為這些妄想都是假,若是棄妄又何處找真呢?所以,才說卽妄卽真,卽真卽妄,因為真妄不能分,譬如,身色是妄非真,但是真性卻不離假的,要不然,釋迦佛借色身做什麼呢?沒有假無法顯出真的,也無法應用,所以,卽妄卽真,卽真卽妄連貫起來,不能分開。要找佛性,你不用找,能說話一定有佛性存在,佛在身軀.此色身就是佛,離開色身沒佛可說,只要有一項就必然兩項皆具,不必兩項都去說明,所以才說卽妄卽真,卽真卽妄,故修學也都是在日常生活中的事情上來修。離開這些事情,也沒有真的可修,世間的事情雖都是妄,但離開這些妄之後,如何去證明真呢?譬如,如何去證明你的脾氣好?如何去證明你是如如不動?有些人看經後,執著經文,說他現在已達如如不動的境界,這是嘴巴說的如如不動,這是還沒遇到因緣,若是遇到時,就不能如如不動了。事實上,真正如如不動是在動中去證明出來的,能在聲色中去證明如如不動,才是真正的如如不動。咱們一定要知道學經的意義,楞嚴經的卽真卽妄,卽妄卽真就是一貫,咱們師尊師母所傳的當機一指就是要完成過去五教聖人,於經典、文字上無法完成的事情,故由當機直示,此時機未萌,緣未起,一念也無,真妄不二時直不本來,若能領會的人,就是達到過去教乘所說的一貫,要不然,就必須再學。在佛教的很多經典中,最特出的是楞嚴經和法華經,故古德云:〔開悟楞嚴,成佛法華〕,雖是如此,但佛講法華經時,卻仍有五千阿羅漢感覺沒道理,不相信而退席,這就是層次的問題。雖然,每一部經典都有其特色的地方,但宗旨卻都是一樣為了證明一貫的。

我們尚可舉些例子來參考,當初達摩祖師來中國,只帶一部楞伽經。楞伽經是佛在楞伽山向他方世界的菩薩講解的,楞伽經中所說的是一百零八非,這個非乃是說世間沒有絕對的,眾生非眾生,佛非佛,眾生若是固定的眾生,則不能成佛,這些都只是暫時的名辭,會變的。在楞伽經中,對於破外道,說的最多,其主要也是強調三世諸佛皆從第一義出,第一義就是不二法門,和一貫是同樣的意義,字不一樣而已。

金剛經云:〔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卽見如來。〕這種也是互顯,假使相是虛妄,則離這些相時,如何見如來?所以說,一切經典都是權法,〔若以色求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那法師在講經時,是不是在聲?在色?若不是聲不是色,是什麼呢?故這些經文是對執著聲色的人而說的,這是方便法,雖在聲色中不能見如來,但離開聲色亦難見如來,如來不是在寫中看出來的嗎?不是在講中看出來的嗎?不是在想中看出來的嗎?所以,才說沒有心的地方就不用修了,沒有聲色如何說個〔如來〕呢?在應用時有〔如來〕,〔如來〕就是有無一貫,假使沒有應用,沒有聲色時,有什麼〔如來〕可說呢?在佛的世界,根本不必說你是佛我是佛,因為有眾生才有佛可說,好比在男人的世界,根本不必說你是男人我是男人。所以,離開聲色沒如來可說,一切法都是隨機隨緣所說的,因學人執著聲色,故說離開聲色,才能見如來。法是因人所設的,經典是死法,學經的人應該要能清楚經義,否則很麻煩。譬如經云:〔無人相、無我相、無眾生相、無夀者相〕,假使有人請講經的師父慈悲,若沒人相沒我相,那麼講者是誰?聽者又是誰?你看那時候,要怎麼說呢?所以,一定要超出空和有才能找到答案,否則,一說出來就是聲色。金剛經第一品是顯示佛法沒離開世間法,到第三十品,佛說一合相,佛對須菩提說一合相者,卽是不可說。說出來就不是一合相了,一合相是超出語言相、文字相和緣心相的。經中又說,現在心不是,過去心不是,未來心也不是,到底那一也才是呢?很簡單的答案是此三心之外就是咱們的本心。要如何悟呢?就是從咱們師尊師母的一指當機下悟入。過去曾請示老前人慈悲,假使過去心不是,現在心不是,未來心也不是,那麼從師尊師母的一指悟入,可以嗎?老前人說可以。若是對師尊師母這一指不清楚,你再說什麼都不是,絕對無法契合。金剛經主要也是說一合相,一合相和一貫,一指的意義沒有差別。

心經云:〔色卽是空,空卽是色。〕色空不二就是一貫,色空不二就是顯示一貫。

以圓覺經來說,若對於師尊師母這一圈一點能清楚,則圓覺的意義就清楚了。〔○〕是圓〔•〕為覺,就是要說這個道理而已,而師尊師母在空中當機示範,沒留絲毫的形跡,這是表示體用合一。

維摩詰經的主旨又是什麼呢?因釋迦佛的弟子多數執在二乘,棄有執空,不能行中道義,所以,藉著維摩詰居士示疾,於佛弟子問疾時,經由維摩詰居士,使他們回小向大,棄小乘進入大乘。最後,於引證不二法中,有三十二位的菩薩用言語來闡明不二,而維摩詰居士則以默然來表示不二的意義,不二就是一貫。

引用這些經典,主要是讓諸位明白師尊師母是要完成過去經教未完成的事情。在各宗教中,佛教的經典最多,但再多也沒超過這個意義,其立教的宗旨就是萬法歸一,也就是要使眾生回復本來面目,本來所具有的一貫。釋迦佛睹明星開悟之後,他感嘆的說:〔奇哉!奇哉!大地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但因妄想執著不能證得〕,由此點就可證明佛闡教說法的目的,是要使眾生回復本來面目。

儒教一樣是要闡明一貫的真理,如論語里仁篇,孔子曰:〔參乎!吾道一以貫之〕。曾參夫子曰:〔唯〕。這是很巧妙,這是當機,〔唯〕和禪宗的〔喝〕是同樣的道理。孔子的道是以一理去貫通的,一理就是心,是性,心和性都一理的別名。同時,孔子問子貢曰:〔汝以予為多學而識之者也。〕子貢曰:〔然也,非與。〕孔子曰:〔非也,吾道一以貫之。〕這很明顯就是發揚本具一貫之理,而非是向外學來的。

上次提到,〔釋家從此絕宗風,儒家得法至道通〕,將來咱們也是行儒家的道。過去前輩也慈悲說,儒家將來會復興,將來的時代,修道與生活是分不開的,乃是在家出家,而儒家的道就是提倡一貫,這點就可證明師尊師母是要完成五教聖人未完成的事情。對這個若清楚,對於經教就能轉,就能活用,咱們若還不能清楚,就借經教去悟,悟出師尊師母一指的意義,這樣學經才有價值,要不然,經學得愈多,知愈多,懂愈多,識見分別愈發達,對於真正的道卻反而悟不出來。

中庸云:〔喜怒哀樂未發謂之中〕,就是〔○〕,〔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節就是〔•〕。從經典中體悟出來,並和師尊師母一指妙法合起來,咱們就有自信,不管以後如何的演變,自己才能作得了主,才不被權法轉。現今三期普渡,師尊師母以一指妙法喚醒眾生的本來面目,是諸天神聖所共同護持的,是最完整的法,再沒有更玄、更妙、更直接的法了。師尊師母已經指給咱們了,剩下修證的事情,就靠自己了,別人幫不了的,到任何地方都要修的,既然要修,又何必跑來跑去呢?因此,對師尊師母的宗旨必需要清楚,則修道這趟路也就能走到底。如六祖壇經云:〔欲擬化他人,自須有方便。〕否則,變成以訛傳訛,自己眼瞎又牽著別人走,或別人說真就以為是真,跟著走,自己必需知道真,才能分清楚真假,方不被人瞞。所以,身為一貫道弟子,最先應對一貫清楚,清楚之後,就有了宗旨和目標,生活就朝這個目標走,始終如一,一定可達到目的地。

道德經更是明顯來表達一貫的意義,下篇第一章中,〔有無同觀〕,有和無不可分成二,就是要能有無一貫。第二章才說有高就有低,有長就有短,有善就有惡,這是相對的法,譬如,雙腳未動前,沒有前後之分,一動就有了。心沒動時,沒有天堂地獄,但一動就有了,心念一出,不是對就是錯,不是前就是後。所以,一動時,咱們就要注意了,有二是爭鬥的開始,取捨的開始,是非的開始,善惡的開始,分別的開始,愛恨的開始,二就是生死的根源,超出二就能脫離生死。修學人要做到超出二,把二調成一,就如,照相時調焦距一樣,調整一致,目標清楚,照出來才會好看一樣。咱們修學的目的是把對待、生死的二調成一,二是眾生痛苦,生死的根源。但要解脫生死亦從二法中去證明出來,譬如,有二才有是非,若能從是非中不受是非影響,你才能說是超出是非的。〔事〕的方面必定有二,但〔體〕則不二,事是隨緣生滅,在生滅中才能體會不生不滅的〔體〕,於六塵中離開六塵,事理不二,如此才是真正一貫的妙用。

道家所立教的宗旨是抱元守一,同樣是以一為宗旨,而基督教和回教,大都是用比喻,或是順從主的方式,但宗旨和目的也是一樣的,由此就知道,過去的聖人佛祖,以言語聲教講經,來闡明一貫的真理,而師尊師母則以超越聲教、言語文字,於當機下,來示現一貫,若能達到萬法歸於一貫,這就叫做自心的收圓,所以,師尊師母教咱們收圓是從心做起的。

以上所引證各經教的意義,是要證明所有的經典,其目的都要要闡明一貫的真正意義。若能領會師尊師母當機一指不在文字上,便能貫通一切經典。咱們修學的目標主要是放在身心一貫,以一貫的宗旨來自修自悟自證,如果能自肯承擔,相信得下,就能明白一貫道法的殊勝。

教外傳宗大愿立   末後一著啓迷津
悟得本來萬法具   朝暮禮佛證無生
【文章目錄】
第1頁:《一》一貫道的由來 第2頁:《二》一貫道的殊勝
第3頁:《三》一貫道的道義 第4頁:《四》一貫道與教的差別
第5頁:《五》一貫道應負宗教收圓使命 第6頁:《附錄》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