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FB粉絲群: 彌勒書院粉絲群  FB社團: 彌勒辦公室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文章 - 修道程序

修道程序

第二篇 修道章

[日期:2017-06-02]   閱讀:
第二篇 修道章

在第一程之求道(求知)章,已經詳說道之來源、出處、歸宿止處。道在無極之本質,本屬圓明潔,神明玄通,經太極之遞變,幾經變質分化,曳受氣稟所拘,情慾所蔽,名利所迷,痴受所惑,漸流於失真,缺了圓融,失了光明,昏迷失智,隨波逐流,流浪苦海,不知回頭,以致忘卻本來面目,不知故鄉來路。如今經已受過第一種之指道明燈,本第二程之工程,就是要實行修復本來的舊路,排除萬難,剷除邪魔障蔽,尋求主人翁,大破迷魂陣,求得仙佛的起死回生的靈丹,慢慢調養主人,俾使回復知覺,培養元氣,借仗佛光,三昧真火,迫退陰霾,消滅邪氣,使其回光返照,生發智慧,發出良知、良能,辨別善、惡、邪、正,去留取捨,成竹在胸,養精蓄銳,枕戈待旦,以備第三程行道之進攻,這就是第二程之要務也。

第一章 修要從心修起

1.道在什麼地方

吾佛云:心則是佛,佛則是心,心即是性,性即是道。佛經云:「見性成佛」離心無佛」。中庸云:「率性之謂道」。心者性之所處也,道之所在也。性為天理、為良心、為道心。以此可知道乃在人之心中,不可以他求者明矣,故曰:佛在靈山莫遠求,靈山只在爾心頭。是以儒曰:存心養性。道曰:修心練性。釋曰:明心見性。又曰:萬法惟心。故修道必要先從心修起者,可知矣。

2.心有什麼心

人的心只有一個,那有什麼心呢?原來人心雖是一個,卻是一真一假而合的。有形生於無形,無形馭於有形;雖有者真無依,離無者假難成。有無相依而不可相離者也。

何為真?即無極之本真,為吾人之本性,乃真空妙有之無形無象,無聲無臭,無朕兆之可觀,無端倪之可見,乃自然無為之實理,即吾人之天根也。

何為假?即太極之化工,由無而生有之有聲有色,有形有影,可以目睹,可以觸摸,乃造化有為之假合,即吾人之血心也。以真性之天根,馭在化工之血心,賴真以成假,借假以顯真,真假相依,始有運用之功能耳。

3.修道要從那個心修起呢

欲知修道要從何處著手,須要先知真心與與假心之本末輕重。何為真?何為妄?何為善?何為惡?何為清?何為濁?何為佛?何為魔?須要看得清楚,認得明白,以定存留,方不至於顛倒。天堂地獄,在此分路;苦海樂國,在此分途,欲昇欲降,在人抉擇耳。

每觀世人,往往迷真逐妄,去清留濁,舍本求末,令賊守庫,用孤守栖,是謂引鬼入宅,使其監守自盜耳。此乃去佳禾,而留稗草;舍珠玉,而留鼠糞,愚莫甚焉。是以每欲求富貴,日夜營謀鑽慮,百計千方。竭盡心思,費盡精力,汲汲以求其福,及其結果。福還未來,禍已先至,欲求安樂,殊不知得樂一時,受苦終身。厭貧賤,而貧賤越增;畏苦難,而苦難越多,這是何故呢?只因求之而不得其道耳。此則用假心以求幸福也之後果也。

若夫聖賢仙佛,當初原亦是為求福德,求極樂,但求之道,與眾不同,孔子之成聖、釋迦之成佛、邱祖之成道、莫不是去假求真,去濁留清,拾安樂而求淡苦。悉由苦中,了苦向樂所得來的,此即所謂求之而得其逆也。此乃以真心而求福樂之實果耳。

真真假假假假真,真假悟透定超塵;

塵凡立功廣宣化,化世歸根同求真。

4.故修逆要去妄心而求真心

真心無形,被假心錮蔽,以奴震主,以致失了權衡,靈明昏昧,而奴用事矣。故曰:「人心惟危,道心惟微」。夫天堂大路,本是平坦光明,為被後天假心,招魔聚黨,結六賊,興妖弄怪,興波作浪,播亂心田,使六神無主,任意胡為,陰陽乘舛,水火不能相濟。五行互割,五氣不能朝元。群奸割據,五內分崩,弄得陰霾瀰漫,毒氣氤氳,葛藤遍地,荊棘叢生,溝壑自現,坑塹自生,天堂大路,還能保存本來面目嗎?因此路絕人行,此等魔緣障蔽,悉生於血心(假心),故修逆必須先去假心之魔障,而後纔能發見真心耳。

張拙云:「一念不生全體現」。

五祖曰:「不識本心,學佛何益」。

朝走西來暮走東,人生恰似採花蜂,

採得百花成蜜後,到頭辛苦一場空。

可知假心用事,對於將來身心,一無所益,所得者惟有冤孽債賬而已耳。

5.什麼謂之假心之魔障

魔障:貪嗔痴愛、酒色財氣、名利物欲、情枷愛鎖、爭強鬥勝、虛偽詐騙、奸狡狠毒、巧言令色、驕奢傲慢、其他種種(毛病脾氣)

此等魔障,悉為入道之障蔽,果能將此毛病脾氣除清,則天堂大路自見,主人翁自現,此則吾佛所謂「明心見性,見性成佛」。

吾懦所謂「人欲淨盡,天理流行」,即指此也。

6.欲除毛病脾你從何入手

道心清靜,人心盲動,只因道心,乃元神在內故靜,人心乃識神在中故動。夫道心無欲無念,一性圓明,寂然不動,感而遂通。人心多慾多愛,凡人之毛病脾氣,概由此愛慾而生也。因愛慾而牽動七情,生起六慾,而生三毒,聳動六根,生出六塵,故稱六賊,耗損六神,致使六神無主,昏迷失智,逐物外移,神情顛倒,放肆妄為,墜入輪迴,轉輪六道,故欲去毛病脾氣者,必先除去這個萬病之源之「愛慾」二字為入手。

清靜經云:「能遣其慾,而心自靜;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六慾不生,三毒消滅,慾既不生既是真靜,三花自然聚頂,五氣自然朝元」。釋家所謂「無無明亦無無明盡」;道家所謂「虛其心實其腹」;此即儒家所謂「人欲淨盡,天理自然流行」。人心既無障蔽,真佛自現矣!故曰:「明心見性,見性成佛」。

第二章 真假辨

1.何為真何為假

宇宙間萬有之物,大至天地,小至人物、禽獸、草木、蟲魚,不論有情無情之類,皆是一真、一假而合成的。天地鬼神皆有靈,人畜禽魚、毛蟲、草木皆有性,此性靈乃由天所賦之真理,在無極謂之理,在天地謂之靈,在動物植物謂之性。未有天地,先有此物,未有物體,先有此理,故天地萬物,若不得此真理,是絕對不能成立的,此理乃真常不變,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永久不生不滅,即為吾人之本性,亦即是佛性良心,人之求道則求於此也,此則所謂之真也。

此真理乃先天無極中之一真炁,由無極化為太極,一炁化二氣,而生陰陽,而分清濁,是由真空無一物之中,漸化而為有形質之妙有了。此真理貫充萬物,以為萬物統體之性,性者物物各具之理,萬靈萬彙,皆具此理,但是有而不知其自有,由此真理之主宰,使陰陽動靜,寒暑迭更,日月運行,光陰互轉,五行變化,雨露普施,造化由此而開端,萬物自是而成形,天地有形,萬物有體,此乃由無而有之假體也。凡有形象,有聲色之物,不能永久常在,遷變無常,終有壞滅之日,故謂之假。

二、真假相依為性命

凡天地萬靈萬彙,雖是由太極之造化而生的,必須得此真理,而為造化之生源而為性,方得成其物之體,此體是由太極陰陽五行之化工而成的假體是為命。因這種假體,若無真理主馭其中,恰如木偶土像,不能有所作用,且只可成於一時,而不能永遠常存,故謂之假。

不得其真,假體必不能成,終不能成其物不得其假,真理無所依附,到底不能成其用,故必須依真而成假,借假而成真,體用俱全,性命立矣,故曰:真假相依為性命。

假如有真無假,猶如有人無屋,無所依歸,有電氣而無機械,何能顯其功用呢?茍有假無真,如有車無馬,事何以能行?有機械無有電氣,機械何能運轉呢?

故太上曰: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人得一以聖,萬物得之則生,侯王得之以為天下貞。

妙無妙有分真假,非色非空始為真;

真假相依為性命,始終本末重輕分。

身前名利非真福,身後長生是妙機;

遂妄迷真非實智,真傳應執在夷微。

3.真假之本末輕重

雖然真假須要相依,本不可缺一,但要認明本末輕重,如果舍本求末,去重就輕者,就是迷真逐妄,先得顛倒,則天堂路塞,地獄門開矣。

何者為本?無極之真理,為吾人之本性,即人之元神,是為吾人之根本也。何者為末?本極之化工造化而成之形體,為吾人之身命,即人之識神,是為吾人之枝末也。

上述既說真假相依為性命,固不可缺一。何以有本末輕重之分別耶?試觀前線軍人,不幸受傷,切去一足,其傷不可謂不重矣,但生命無妨;壯年之人,偶斷腦筋,未見損傷毫毛,傷痕且難發見,而性命勾銷,其故何也?只因去一足,傷雖重,傷其枝末也。斷腦筋,傷雖微,傷其根本也。由此觀之,本末孰輕孰重,固不待言而自明矣。故曰: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

老子云:「吾愛此身,吾患此身」。身既屬假,即為末為輕矣。何以老子說:「吾愛此身」,是何意也?蓋因無此假身,真性無依,須要借假而修真,故不得不愛也。但是真假、本末、輕重若錯認顛倒,認假體為本為重者,則迷真逐妄,日日為假體,營謀鑽慮,費盡心思,竭盡精力,以致損根害本,使本真之性靈,迷離失所,不能返本還原,終至流浪苦海輪迴六道,永無了時,此皆為此假身,而害本真耳。故曰:「吾患此身」蓋此義也。

經營世故曰芒芒,錯認前途是本鄉,

古往今來皆不在,無非借鏡混時光。

夜深聽得三更鼓,翻身不覺五更鐘,

仔細從頭思想起,便是南柯一夢中。

4.除妄求真

未聞道以前,誰也不知吾身有真有假,心亦有假有真,文盲俗子,固不待言。文人士子,哲人學士,亦不能知其知有真假、有本末也。所以不論誰何,都是認假作真,認末為本,以人心為本心以識神為元神,一任識神支配,大權獨擅,真心退避三舍,毫無權力,終至有如惡馬溜韁,行無軌道,盲人失杖前進無憑,道德之淪亡,人情之反覆,世道之衰微,綱常之顛倒,皆由此始焉,此所以必須除妄求真者明矣。

然上文曾說真假相依,方能成其物,才能成其用,若果將假心除去,則真無所依附豈不是失了造化之功能,則「成其物」,「成其用」,之二玄功,不是兩廢嗎?不然,所謂去假除妄者,除其假心所生發之十惡八邪、毛病脾氣,其他種種之障蔽,適足以錮蔽性靈之罣礙物耳,卻不是把有形體之血團心,摘棄之謂也。

5.培根固本

果能掃盡雜慾,劌除障蔽,毛病脾氣盡銷,煩惱罣礙盡除,自然心靜神清,本心自現天理流行明心性矣。清靜經云:「能遣其慾,而心自靜,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六慾不生,三毒消滅。」此則除妄求真之至理也。妄既除矣,真既現矣,自應二六時中,不忘培根固本尤為修道之要務也。

培根固本者,培養性根也。性為人之根本,培養性元,而道自生焉。故曰:「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儒曰:「存心養性」。道曰:「修心煉性」。釋曰:「明心見性」。皆不外乎培養性根者也。要培養性根者,須用先天藥餌,(亦即是食糧)就是「孝悌忠信禮義廉恥」者是也。此藥性溫良平順,補瀉適宜,寒溫適中,剛柔並用,急緩相應,昇降兼通,味甘無苦,可以悅脾胃,可以和五臟,善平六腑,善調陰陽,養神氣,壯元陽,平五行,朝五氣,制七情,除六慾,袪萬病,養長生,消陰長陽之金丹,益壽延年之聖藥也!故名曰:「八寶長生丹」。此丹功效異常,神妙無比,不伐歲時,不傷天和,不拘東西南北,不分寒暑溫涼,皆可常服,能使人心和氣平,毛病不生,脾氣不發,與世無爭,壽過老彭矣!欲培根固本者,非此丹不可。

蓋因先天本性,乃真空妙有之無相之妙相,要培養他的藥餌,或食糧,亦須以無形無象之先天藥物,或食糧方才有濟。夫「孝悌忠信禮義廉恥」,這八味藥方,乃是有其名,而無其形,有其字,而無其味,醫先天無形之性元,故亦須先天無形之丹丸可耳。

真真假假假假真,真假悟透定超塵;

塵世立功廣宣化,化世歸根同求真。

莫認身心都是空,空中原有去來蹤;

氣如蛇怒生炎火,肝作龍飛起黑風。

一念稍邪淪鬼域,寸心纔正入天宮;

要知仙物真消息,不在乾坤在此中。

此藥靈丹在目前,透出玄機通大千;

玉爐煉就長生藥,金鼎燒成不死丹。

第三章 何謂緣份

1.何謂有緣

所謂「緣」者,有兩種分義。譬如某人與某人,一見如故,是謂之前世有緣。故曰:「有緣千里來相會,無緣對面不相逢」。又如天南地北,終成眷屬,是謂之夙世因緣,故曰「千里姻緣一線牽」。又如因緣果報,十二因緣,此乃言普通一般之前因後果之福善緣,或孽債緣之謂也。

至於佛家所說之「佛雖慈悲,難渡無緣人」。「有緣者聞之不捨,無緣者強之不行。」

「有緣遇著佛出世,無緣遇看佛涅槃」,此等之「緣」,乃言世人與佛有緣與否與道有緣與否之謂也。所謂與佛與道有緣者,除了應運下世之多少神聖仙佛,幾多之孔門弟子,或在前生有修,或在天庭與佛有緣以外,總是說人心中,還有幾分道根佛性存在與否。若有道根佛性之存在者,就還與道與佛有緣之謂也。

蓋人之本性,原是佛性,即是道之天根,性中具有八德,即孝悌忠信禮義廉恥,為吾人當行之正軌道。此道根佛性之八德,若能保得金甌無缺,光明無垢者,一聞真道,就如他鄉遇故知,恨相見之晚也。猶如膠遇漆一般,還背賦別離嗎?故曰:「有緣者聞之不捨」此則謂之有緣。

2.何謂無緣

所謂無緣者,就是迷真逐妄,貪戀聲色貨利,殺盜淫妄,奸貪偽詐,把本心放失不檢,八德放棄無存,將八德囊,弄成八個壞蛋,八魔(貪瞋痴愛、酒色財氣)乘機鳩佔鵲巢,遂成八魔窟了。至此佛性全無,道根已斬,雖聞真道,一若馬耳東風,冰炭不同爐矣!既謂「薰蕕原異氣,冰炭不同爐」,雖前生道德清高之士,與佛有緣之客,一至於此地步,佛雖慈悲,亦難渡無緣之客。故曰:「無緣者強之不行」,故謂之無緣。

天雨雖寬,不潤無根之草;

佛門廣大,難渡不善之人。

3.緣可贖乎

如上所述,為前世不修,今生不檢,生了本心,放棄八德,拔本塞源,自斬天根,致使與佛緣慳,與道絕緣。雖是三生有幸,人身已得,中華已生,三期已遇,三難俱得,只可惜第四難這個「真道難逢」這一關,不得其門而入耳,眼睜睜看大眾舍舟登岸,直向天堂大路進發而去,可憐這些無緣之人,徬徨左道,孤鳥失林,茫然若失,坐以待斃,寧不可哀也歟。

可憐這些無緣之人,原其初心,實因不知心有真假,以致認假作真,放失本心而不知求,卒致迷真逐妄,流浪生死,不知回頭是岸,貪戀虛花,廢棄八德,終至與道絕緣,而不自知,良可慨嘆。卻不是明知故犯,實是情有可原,上天固有好生之德,仙佛本有慈悲之心,豈無容人改過自新之路,大開特典法門,賜他們得再贖緣乎。曰:皇天廣慈,大寬恩典,特命千佛萬祖,廣設慈舟,大開普渡,拔苦出淵,迷人果能痛改前非,實心懺悔,毅然攆退人心,求回本心改過遷善、重作新民,雖有瀰天罪過,亦可一齊消矣,哲家洪子云:「蓋世功勞,當不得一箇矜字;瀰天罪過,當不得一箇悔字」。又云:「世人孰能保無過,能改悔為聖賢」。

觀夫邱祖與王太和的故事,其前世若不是與道絕緣,何以再世註定金蛇鎖口,終要餓死之惡運命呢?而邱祖能決心改悔,矢志修道,任磨任考,絕不改志,果然人定勝天,道成天上,證果天仙狀元,居於七真之首。而王太和,在松江問子平以後,知道自己命運乘蹇,覺悟自己係前生不修所致,孽債應當自作自受,自發良心,不欲帶累其未婚妻,中途拾金不昧,避雨破廟,見內有一女子,終夜蹲在簷下,不敢入室,甘愿自己吃虧,絕不肯辜負他人,有此數端的陰騭感格蒼穹,捷如影響,把他命裡帶來之螣蛇紋入口的壞相,忽變而為壽帶紋之貴格了,這就是絕緣再贖之好榜樣了。

眾生流浪轉循環,妄心一動惹牽纏;

切切行功結後果,速速積德了前衍。

此時不將道緣贖,何日方能故鄉還;

囑盡哀言當覺悟,睜眼即見菩提船。

緣由前因生,因由前世種,人造其因,天助其緣,結局食困者,還是種因人也。種善因者,生為王公宰相,富比陶朱,壽比岡陵,位列鼎臺,家道隆隆,子孫昌昌,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榮妻貴,舉家雍雍,如此善緣,應當世世續之。續之有道乎?曰有。貴者益謙和愛人,富者愈慈善濟人,以忠信起家,以孝悌為本,夫妻相敬如賓,妯娌視如姐妹,孝順翁姑,敬重伯叔,外無怨言,內無細語,疑猜莫用,天性為親,惜福為念,勢利為危,此則續緣之要諦也。

4.緣可了乎

善緣當續,惡緣當了,不可不知也。試觀世人,或還在母胎內,已經六根不全,呱然一聲落地,已自帶了殘疾,或一生疾病纏綿,畢世貧寒交迫,坎坷顛躓,禍患顏連,又如家庭風波不斷,不幸之事連連,夫妻不和,父子反目,缺後嗣,多鰥寡,等等惡果,其故何也?此皆因前生放失本心,專以血心用事,八德盡棄,八魔居心,元神退位,識神當權,放肆妄為,作惡多端之所以然也。既然種了惡因,自然附了惡緣,而成此惡果耳,此所謂天網恢恢,疏而不漏。

似此惡緣,應當作速了之,豈可再續乎!了之有道乎?曰有。去邪心,取正念,剔除虛妄血心,求回天真本性,逐去八魔,贖回八德,以真良心用事,不許識神擅專,任勞莫怨,任苦莫嗔,了解果報之定律,覺悟孽債之當還,逆來順受,始終不屈,夙孽願償,善因願種,今生克苦,果報來生,這就是了緣贖緣之真諦也。

5.何謂有份無份

有緣求著道了,這真是三生有幸,又得遇明師得此真道,三幸四難皆得,良非偶然,應知大道的寶貴,時時在心,只怕墜落人後,積功累果,夠立信心,不生疑貳。始終如一,勇往邁進,終能成道,那時按功定果,位列蓮臺,此謂之有份。

如求道後,不實行進修,心志不堅,疑信參半,馬虎了事,遇考則退,受惑則遷,只說今日不修而有來日,今年不修而有來來,日月逝矣,歲不我與,不知及時精進,虛度光陰,不立功,不種德,到那時那有什麼果位呢?此謂之無份。所以欲求生快活,須下死工夫。

本章要項:

1.有緣無緣是怎麼說?

2.緣怎麼贖緣怎麼了?

3.有份無份是怎分別?

第四章 道之真象

道為何物在第一章中已詳言矣,既說道是無形無象,無聲無臭,至尊至神,視而不可見,聽而不可聞,何以又說道有真象者何也?為其無形無象,才是真象;無音無聲,纔是真聲;無香無臭,才是真味,故太上云:「大象無形,大音希聲,大道無名」。佛經所謂真象無相,真昔無聲,無象之相,是為真象,是謂實相。此真象乃真空妙有之無柏之象,故無微而不入,無物而不有,大而天地,小而微塵,莫不有此無象之妙象存在焉。但不論何物,不論誰何,都是有而不知其有,不可睹不可聞,故謂之真象。此郎所謂真道者,即此是也。

由此無形無象,而成天地之有形有象,由無名無聲,而生萬靈萬彙之有名、有聲,是謂之假象、假名、假聲也。是故道祖曰:「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此至尊至神之真道,五教皆尊祟為絕對神,皆上尊號。

儒教=尊稱上帝。易經「薦之上帝」。虞書「肆類於上帝」。商書「丕釐上帝」。周書「以敬祀上帝」。大學「克配上帝」。中庸「以祀上帝」。孟子「以事上帝」。小雅湯誥「維皇上帝」。召公「皇天上帝」。

釋教=尊稱「大日如來」。

道教=稱為「谷神」。

耶教=稱為「上帝」。

回教=稱為「天父」。

諸神聖仙佛皆尊稱曰:「玄玄上人」。

太上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強名曰道。道大無形,強以圈形之,(即象○)虛理一圓,至虛至靜,謂之無極,是為道之全體,無極一動而生太極,圓圈伸直而為「一」。(一即○之動象)是為造化之源,萬物成形之始也。宇宙間所有的一切萬彙,皆由此「一」而生成的,故曰:「一本散萬殊」,是為道之用也。「圈」動「一」生。「一」縮為「‧」。「點」伸為「一」此圈、一、點、即道之動靜,伸縮,變化無窮,放之則彌於六合,曰「一」;卷之則退藏於密,曰「點」。大而無外,少而無內,無所不貫,無所不包,充滿天地,森羅萬象,真空妙有,為萬物之真宰也。此道在天謂之理,在人謂之性,理者萬物統體之性,性者物物各具之理,人人有而不知其有,能知此道者,大化神聖,成聖成佛,長生不死;迷此者墮入鬼域,輪迴六道,萬劫不拔,故曰千經萬典,不如一點。這一點統四端而兼萬善。

孔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輗,小車無軏,其何以行之哉!所謂萬善者,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人倫道德諸善也。  此「一」字,直寫為∣,橫寫為——。直為「經」、為「理」、為「道」、為「體」。橫為「緯」、為「數」為「德」、為「用」經緯俱全,理數兼賅,道德俱備體用並行。為「+」字,是謂之十字真經,亦即是

此真道專主進化,可以經天緯地,化育群生,創造萬物,統攝萬善,為天經地義,為天鼎地爐,為天地之定理,為元會之定數,為道德之總樞,為造化之源泉,為周天之運行,為闔關之真機,故為萬彙生生化化之主宰也。

老子曰:大道無形生育天地,大道無情,運行日月,大道無情,長養萬物,未有天地,先有此道,既有天地,道廣其用。光陰互轉,寒暑迭更,五行之生剋,日月之盈虧,陰陽之消長,事物之盛衰,生生化化,循環往復,皆不外此道之妙用,即這個「一」之主宰也。此真宰造化之妙用,變化之神妙,試以圖解聊供參考*

第五章 出世之道

1.何謂出世

世人初生小孩時,皆稱謂「初出世」,這實在是不得謂之出世,可以稱為下世,或稱降世才是。世者世間也,在於陰陽氣數內,不出五行八卦中,是謂之世間。

出世者,就是求得真道,受明師指開竅妙,性命雙修,積功累果,跳出五行氣數外,超出陰陽三界中,脫出輪迴,免墮地獄,成佛成聖,不生不滅,逍遙極樂,功德與天地同參,盛名同日月齊輝。這方可得謂之出世。

出世歌

喫菜根淡中有味,幻假景享受幾時;

徵覆轍神氣抱一,悔既往志向夷微。

生前事何妨淡薄,身後境願毋勿機;

難上難難中有易,悟中悟仙佛可期。

2.何謂人世

人世者,投生於陰陽氣數內,奔走於五行塵世中,卻能不昧前因,立志功名,忠君愛國,守正惡邪,敦倫崇禮,顯祖耀宗,守聖賢之名教,尊道德之準繩,修善積德,恤孤憐貧,鋪橋造路,濟困扶危求福祿於來世,動修人道死後為神,或來生享福,這謂之來世。

3.何謂混世

除了人世出世之外,還有混世,所謂混世者,終身迷真逐妄,一世醉生夢死,不務正道,不顧名節,只管爭名奪利,任情態意妄為,貽害國家,茶毒萬姓,瘋瘋狂狂,顛倒於苦海之中,生生死死,輪迴於六道之劫,不明天命之所在,不知聖教為何物,凡事只顧眼前快樂,不顧身後罪刑,死後名與身同朽,此謂之混世。

混世歌

看眼前只圖歡娛,見小利何曾遠圖;

一舉手思攫千金,一卷書便望公侯。

今日作明日要收,百年事於我何求;

生何來何關輕重,死何去渺渺何愁。

4.要出世從何做起

菜根譚云

出世之道,盡在涉世中,不必絕人以遁世;

了心之功,只在盡心內,不必絕欲以灰心。

又云

定得心上之本來,方可言真了心。

盡得世間之常道,才堪論出世。

自古以來,欲求出世者,真不是容易,因為若無有真道可求,實難明白出世之道路,然得道有四難,雖得生於中華,亦幸得了人身,苟不遇此三期,真道就難逢了。

如今三生有幸,四難皆得,道運應在庶民,明師送到門前,不用放棄家庭,亦免拋妻離子,亦不用潛身於高山洞府之中,且免絕塵離世,原是置身於家庭中,混身在塵世裏,在塵離塵,在家出家,半聖半凡,家族可以同修,事業可以並治,此千古難逢之好機會也。

只須先求得明師,指傳大道之所在,知本性之所從來,力求了心之功,謹守三教經書之聖教,實行三綱五常之常道,擯棄識心,求回本性,除盡罣礙妄念,驅逐八魔三毒,切勿好高騖遠,慎毋著相妄求。孔子曰:「素隱行怪,後世有述焉,吾弗為之矣。」

4.出世之道如何

欲求出世,須要了心,了心之法,先要明道,明得真理纔能去妄求真,剷除妄心,求回真性,本性既明。智慧自發,自可率性而行,實行三網五常,尊重人倫道德效天地之無心,行聖人之常道,深究佛聖經典,立志效聖法賢,悟透真假,識別虛幻,名利淡然,富貴浮雲,七情斬斷,六慾不生,酒色財氣不沾,貪嗔痴愛不染,斷除情慾,看破恩愛,四相不存,罣礙何有,天性光明,身心清淨。儒聖所謂「人欲淨盡,天理流行。」道祖所謂「能遺其慾,而心自靜,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六慾不生,三毒消滅。」佛教所謂「明心見性」,這就是了心之道也。

所謂了心者,即了有形虛妄之人心,而存無思無慮,無慾無念之本心之謂也。人心即了,本性常明,真誠修煉,慎守戒規,己立立人,代天宣化,救度眾生,積功累果真,解除冤孽,脫離因果,克服考魔,了卻俗緣,即可成佛成道,了脫輪迴,跳出五行,超出三界,登彼極樂,此即出世之道也。

本章要項

1.要出世成仙成佛者先知入世出世法之分別,次要知道本性之來源,真心、假心、道心、妄心之出處,方得留真除妄,方可達到了心之功,這才可以言出世矣。

2.不明此理者永遠不能出頭天矣。

第六章 無我無心

「我」「心」之意義

我字起筆就是一畫,此畫就是人類有生之初,得天賦畀之本性,便是真我之表現也。若失了此一畫,便成「找」字,就不成真我,而變成假我了,真我既流亡,自不得不找了。

「心」字,原是一直心,被後天之七情六慾所牽引,漸漸歪斜,遂變為勾心「心」了。只因正心,被物慾所迷,被情愛所溺遂失了本心之正鵠,便生出本心中所無的貪妄心、虛假心、巧詐心、毒惡心;種種不應有之偏心「、」出來了。此乃直心以外之另加一個的不正常之假心,這乃是不應有而有的心,故謂之多心,故心字就是直心變鉤,右邊加一點,「心」此即所謂人心、血心也。聖人製字,真是巧妙之極。

佛經教人修道,必要「無我」、「無心」,纔能成道,若然則此我是為無用之物了。何以此處又說真我流亡,須要搜找,寧無矛盾耶,聖經立言,聖人製字,絕無有矛盾,似乎矛盾之中,恰是真理之所在,這才是佛學之真價哩!

蓋因「我」有真我假我,真我無形,假我有相,此「我」字,左一「才」右一「戈」兩戈相向,非相戕而何。

2.何謂「真我」「真心」

真心即真我,真我即真心也。真我無形,乃上天賦畀之真性,無有形象之可觀,無有聲臭之可聞,為造化之根源,為身中之主宰,即人之元神,具有五眼六通,備足萬能萬善,雖云無思無慮,而無不思不慮,雖謂無識無知,而無不識不知,人不能知,而我獨知,人不能見,而我獨見,無所不知,無所不曉,是為獨知之地,故中庸云:「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必慎其獨也。」此即所謂無形之真我也。真我無形,真我無相。太上云:「內凝其心,心無其心,外觀其形,形無其形」。真我既無形相,既無聲臭,視之不得見,聽之不得聞,空無一物,那有容戈之地,雖是「我」字有兩戈,他亦無所用其技倆矣!

3.何謂假我假心

假心,即假我也。由太極之化工,四大假合之假體假心也。有形有相,有聲有色,為本性之旅舍,為元神之工具,即入之識神,佛曰人心假體是也。內蘊八魔,外結六賊,具有勾心鬥角,孤媚技倆,備足奸姣偽詐,十惡八邪,雖云有識有慮,實是無識無慮,雖云有知有見,卻是假知妄見,自謂聰明,實是惘懂,自謂無所不知,實是一無所知,是為無明之地。老子所謂「不知知病」,此即所謂有形之假我也。假我既有形式之可見,有聲臭之可聞,即有客戈之地了,「我」之兩戈,適足以用武矣。

4.無我

上述「我」有真我假我,真我即大我,假我即小我也。佛教所謂無我者,是要無其有形之小我的觀念,而培植無形之大我之謂也。因為世人迷真逐妄,認真作真,只知有假我,而不知有真我。故認假體為最貴,識心為至尊,日日縈縈而亂思,夜夜渾渾而惑夢,為功名,為貨利,求虛榮,求福壽,造罪招愆,毀躬敗德,莫非皆為此假我而絞心血也。殊不知費盡精神,耗盡心力,損根害本,拔本塞源,未有枝葉能茂盛者,所以呂祖觀世人只為這個假我,日夜奔忙,勞勞碌碌,以致自戕生命,故曰:「生人尋死路」。

由此可知這個假我,就是罪孽之淵藪,萬惡的怨府,損根害本的戈矛,輪迴種子的苗圃,故欲免生生死死,脫輪迴,登極樂,成仙成佛成賢者,必須無此假我,故曰無我。

5.無心

心有真心假心,真心者,上天賦畀之佛性,即天理良心,乃人之元神也。假心者,即二五相交,三五凝結,妙合而凝之有形有象之肉團心,乃人之識神也。佛經所說無心者,乃無其假心,識神所生發之智識(外識、聰明)觀念,而培養真心之性元,常保光明,使其清靜之謂也。蓋因世人只認識神為元神,以血心為真心,不知別有無形之真良心,為人身主宰之元神在焉。故對識心奉若神明,對於真本心,視若陌路人矣!一在假心執牛耳,掌大權,胡思亂想,妄作妄為,意似溜韁龍馬,一霎時遍走六合,心如脫鎖猴猻,一觔斗十萬八千,雲馳電閃,一瞬千里,思名思利,市恩逞勢,貪功名,慕軒冕,逆天理,背人情,趨炎附勢,忘恩悖義,爭長競短,較雌論雄,人情勢態,倏忽萬端,此皆為此假我而害真我也。

於此可見這個假心,就是生發妄念之淵源,招愆之館舍,造罪之型床,追魂之律令,喪名敗德之罪府,敲膏斵之斧斤,故曰:萬惡惟心造,欲免流浪生死,要脫閻羅鬼關,超昇天堂,登彼極樂,位證蓮臺,證果仙真者,必須無此假心,故曰無心。

正陽帝君

可嘆蒼生錯認心,常將血肉當黃庭;

三途墜落無春夏,丸界昇遷少信音。

便向仙街了罪籍,遂從道路脫寒陰;

吉凶兩岸無差錯,善士高昇惡士沉。

重陽帝君

道心惟微人心危,幾筒清清幾箇知;

至善中間為洞府,玄關裏面是瑤池。

猿猴緊鎖休遷走,意馬牢拴莫教馳;

允執厥中涵養足,金光一道透須彌。

本章要項

1.修道要無,我到底要留誰哩?

2.無心是要留什麼心?

3.我之意義?

4.心之意義?

5.何以必須無我?

6.何以必須無心?

7.無我無心何能修道?

8.無我則有我,有我則無我是什麼意思?

第七章 罣礙

1.真心無罣礙

人之本性,原是賦於理天之真理,吾人得之而為性,釋教謂之佛性,儒教謂之良心,子稱之謂道,按此物原是形無其形,聲無其聲,是謂「真象無形,真音無聲,渾淪莫識,渺冥莫測之不可言說之物也。若說了無一物,卻是無而非無,若說其有,又是有而不有,視之不可見,聽之不可聞,此玄妙之物,其可以為吾人之元神,為性命之根本,為萬靈之生源為造化之主宰者,因其真象無相,妙體無形,玲瓏皎潔,光明清淨,寂然炯照,感而遂通,無一毫纖塵所得染,無一點丹青所得污,無識無知,自然無有繫念之地,無思無慮,那無罣礙之天,不偏不倚,不黨不阿,故能無堅而不入,無微而不有,無處而不在,無物而不容,入水不溺,入火不焚,任何滄桑變幻,天翻地覆,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不生不滅,永遠長存。其最貴者,貴其本來無一物,無處可著纖塵,無識無知,無處可發妄念,無思無慮,無處可生罣礙,其最神者,神其無識無知,而無所不知,無思無慮,而無所不慮,寂然不動,感而遂通,其所以為天上天下,惟道獨尊者宜矣。

2.罣礙之來因

人人皆有佛性,何以有賢愚聖凡之別耶?聖人云:「人性本善」。佛經說:「人人皆有佛性」。何以降生塵凡,就有賢愚聖凡之分,善惡吉凶之別,貧富壽夭之不齊者何也?

蓋因各人之因果律不同,造因有善惡,根行有深淺,祖德有厚薄,依此定其因緣果報,當其人初受胎之時,間接的由父母稟受上天賦畀之本性,原屬純潔無垢,經過太極之造化,受氣稟之所拘,及至呱然落地,先天之氣收,後天之氣人,此時所稟受陰陽之氣,或清或濁,年月日時,干支之沖和,星宿之吉兇,九宮八卦之所拘,五行之生剋,種善因,得善緣,種惡因,得惡緣,結惡果,得善果者,稟氣清和,吉星相輔,五行協調,一生順適,故少罣礙,無罣礙,即不錮蔽聖靈,不障礙大道,靈光常明,不受物慾所迷,情感所惑,不致迷真逐妄,善自解脫,容易明心見性。

聖賢仙佛,悟透此理,看破假境,去濁留清,除妄求真,除盡罣礙,使本性復明,所以成仙成佛成聖成賢也。

凡夫俗子,因迷了本真,不知本未輕重,去清留濁,以致造出種種罣礙,致害本靈,墜落輪迴不了,所以永遠陷在五行內,不出陰陽氣數外,作繭自縛,不能超脫,所以為凡夫俗子也。

3.何謂罣礙

如上所述,人人雖各有佛性,只因下生之後,佛性被氣稟所拘,物慾所蔽,情感所惑,恩愛所牽,妄念所繫,酒色所迷,財氣所動,由六賊之招搖,牽動七情,自起私心偏見,固執拘泥,生出喜怒哀樂,貪嗔痴愛,驕奢淫伕,利鎖名疆,播亂心田,覆蔽真靈,有此罣礙,自然靈明不現,心志昧昏,妄念迭起,作事便糊塗,糊塗生錯誤,錯誤惹爭端,事端愈多,精神愈亂,心煩意亂,易發慍怒暴戾,輒起毛病脾氣,結成冤孽,造成因果,如此罣礙重重,何能見性成佛?故曰:「萬法惟心造」。又云「心生種種魔生」,「心滅種種魔滅」。

妄念纔與神急遷,神遷六賊亂心田;

心田既亂身無主,六道輪迴在眼前。

4.要脫罣礙當如何

罣礙何來,於第二節第三節,已略說大概矣!既知病源,應除病根,自家有病自家知,莫待大疽既潰,命亦隨之了,那時悔之晚矣!如今既知吾們的性靈,被這些種種罣礙所蔽,這便是心有病了,心病須用心藥醫,後天的醫生是沒有辯法,後天的藥餌,亦絕不能見效的,須求仙佛指點病源,求得先天的藥物,方有功效。

莫認身心都是空,空中原有去來蹤;

氣如蛇怒生炎火,肝作龍飛起黑風。

一念稱邪淪鬼域,寸心纔正入天宮;

要知仙物真消息,不在乾坤在此中。

此詩原是仙佛留下的醫心病處方箋,病源仙方盡在此中。

萬病源由心,一念生萬法;

心空念自滅,罣礙自解脫。

後西遊小行者,被造化小兒,把一個好勝圈套住,任跳不出,一怒之下,直蹤九重天,雲端裡,奇遇李老君,行者求破法,老君笑曰:「那有什麼圈兒能套得住你哩!還是你自己套自已吧了。你這個小猿兒,一生上不知有天,下不知有地,以為天下無敵,一味好勝,纔被這個好勝圈兒套得住,他如名利酒色,貪嗔痴愛,各種圈兒,所以套不住你者,因你這猿兒,已經無有此等念頭,故此等圈兒,與你無緣了,小行者聞言大悟,即時萬緣放下,萬念俱空,圈兒自脫矣,可見,

心病原由心念發,除病還須息念心。

莫慮牽纏,休愁束縛,一念空虛,自能擺脫。

一心清後一心淨,萬法空時萬法通。

漫道寸絲俱不掛,寸絲不掛妙無窮。

本章要項

1.罣礙由何處生發?

2.道為天上天下獨尊者何也?

3.人人皆有佛性何以有賢愚聖凡之分。

原因︰近因、遠因、覺因

4.什麼謂之罣礙?

5.脫罣礙最好的方法是什麼?

第八章 萬法皆空

本第二程第一章所述「修道要從心修起」者,蓋因心有真假二心真心為本心,(良心、佛性),假心為血心,(識心),本心為萬善之源,血心為萬惡之本,世人有八萬四千之毛病脾氣者,皆由血心(識心)所生發也。

佛有八萬四千之對治毛病脾氣之法門者,皆由佛之慈悲本心(真心)所生起也。故曰:萬善由心生,萬惡惟心造,所謂「萬法惟心」即此之謂也。

悟此者則能遺其血心識心,而建其本心法相,(佛性)建立八萬四千法門,而來對治八萬四千的毛病脾氣,使萬念俱寂,應無所住,天理自然流行,息念忘塵,佛自現前,所以成仙成佛成聖成賢也。金剛經云:「歇則菩提者,乃主張蕩遺名相,遺之又遺,杳然泯滅,惟恐人有所住著也」,「而生其心者,(生其佛心之謂也)則滅彼僅相,而建法相,(真本心之謂也)建之又建,惟恐人述義不祥,乃有三藏十二部之所以產生,萬千法門之所由建立也。」

迷此者滅其本心佛性,而建其血心名相,不惟不立八萬四千法門,反建立八萬四千的毛病脾氣,來覆滅本心,錮蔽佛性,此所以成凡夫俗子,為輪迴之種子也。

故修道之人,必須將自己這個生發萬惡血心識心,而滅度之,把所有的毛病脾氣,剷除淨盡,而建立去邪除妄之法門,纔能使人欲淨盡,天理流行,真佛自見現前矣!

但登岸必須捨筏,切勿效那劣馬戀棧豆,除法又建法,終是著相修行,成為不了禪師,必須萬法皆空,了無二相,纔是修道之歸著,故曰:萬法皆空。哲家云,纔就筏便思捨筏,纔是無事道人,若騎驢又復覓驢終為不了禪師。

一心清後一心靜,萬法空時萬法通;

漫道寸絲俱不掛,寸絲不掛妙無窮。

所謂八萬四千的毛病脾氣,為數很多,不遑一一枚舉,茲將其重要者,列舉數端,以供參考。

二惑:

恩惑=貪、嗔、痴、愛、慢、疑、即情意之迷妄也。

見惑=邊見、邪見、我見、即理智之誤謬也。

世人皆為此惑業,造成萬千毛病脾氣之苦業也。

四相:

我相——執著有我,為我一身打算,爭名奪利,執著妄相,自愛其身,以為實我。

人相——妄計人我,嫉人之有,吝人之求,分別你我,攀援人勢。

眾生相——不明宇宙之本體,和萬有之實相,妄計自身之色、受、想、行、識之假和合,認假為真之謬見也。

自性眾生相——有度入之驕傲心,妄慢心,妄想果報。

他性眾生相——迷於外界,迷於宇宙一如之理,面生貪嗔痴愛之心。

壽者相——妄計壽命之長短,望求福田,利益觀想。

五蘊:

色——凡屬物質有形象者,四大所形成之肉體,及五根之對境,由知識所成皆是色蘊行。

受——由意識而成,凡感受苦樂暢快之心,即感覺之感情,知覺所主動之蘊行。

想——亦由意識所成,凡己受之感覺,再加以思慮之心作用,如表象觀念,概念,皆屬想蘊行。

行——此亦由意識所成,即意志是也。凡對已觀念之心作用,更起取捨之心作用者,即是行蘊行也。

識——亦由意識而成,即阿賴耶識,凡四蘊所成之行,至此蘊而起意識分別之作用,俗言即是心,或魂是也,此為五蘊中之最上者,而由此蘊中所生之了別作用,便是識蘊行。

按此五蘊,乃構成世界之萬有,更成物心相關之情緒,此五者因受因緣之影響,由離合集散,遂成生滅變化之諸現象,此即有為世界之由來,諸行無常之生起,皆由此五蘊而造成的。

塵相:

色塵相——凡有功善,有我相之念頭,功行喜住於色,貪住於他人之觀瞻讚仰,謂之色塵相佈施。

聲塵相——凡著住外人讚仰之聲,喜接受他人之稱頌,以佈施博取聲譽者,謂之聲塵相佈施。

香塵相——雖有利人之功行,但貪圖香花供養者,即謂之香塵相佈施。

味塵相——雖有利人之功行,但貪受五味之享受,順其所欲,樂意接受。

觸塵相——雖有利人之功行,但圖色身之榮耀與舒適,著住觸慾之滿足。

法塵相——雖有利人之功行,但存分別計較之心,懷人我之見,貪嗔不淨,愛染不空。

八邪——酒、色、財、氣、貪、嗔、痴、愛。

十惡:

身——殺、盜、淫。

口——惡口、妄言、綺語、兩舌。

意——貪、嗔、痴。

七情——喜、怒、哀、懼、愛、惡、欲。

六慾:

眼貪美色——墮卵生。 耳好聽邪話——墮胎生。

鼻貪肉香——墮濕生。 舌貪五葷三厭——化生。

身貪淫無厭——卵生。 心貪財而無厭——胎生。

三毒(三屍神):

上屍名彭琚,管上焦善惡。

中屍名彭(王盾),管中焦善惡。

下屍名彭(王喬),管下焦善惡。

二障(修道上之障害):

煩惱障——心存昏煩不純之念(如貪嗔痴愛等),不能發出妙明之真性,即見思二惑。

理障(又曰智障)——由無明之妄染,固執不化,以非為是,而障真智之發生,為事緣業因所繫,致生死相繼續,而無法解脫也。此皆為所知之法,障礙智慧之明也。

十苦——生、老、病、死、愁、怨、苦受、憂、惱、流轉。

十種眾生心:

心易輕舉,飛揚遠適,謂之卵生。

心常流轉,習氣深重,謂之胎生。

心隨邪見,沉淪不省,謂之濕生。

心見景趣,遷變起幻,謂之化生。

執相修因,頓起邪思,謂之有色。

內守頑空,不修福慧,謂之無色。

滯諸聞見,係念染著,謂之有想。

靜沉死水,猶如木石,謂之無想。

起生滅見,落兩頭機,謂之名︰非有想。非無想。

欲界︰

苦諦十惡——身、邊、邪、取、戒、貪、嗔、痴,慢、疑。

集諦七惑——邪、取、貪、嗔、痴、慢、疑。

滅諦七惑——邪、取、貪、嗔、痴、慢、疑。

道諦八惑——邪、取、戒、貪、嗔、痴、慢、疑。

本章要項

1.善法由何生發?惡法由何生發?

2.毛病脾氣最初由什麼發端?

3.毛病脾氣之重要項目?

4.何以必須萬法皆空?

第九章 修道要怎樣修

1.何講修道

在第一程中第二章曾說過,道者路也。為吾人必由之真經正路也。性之來也,性之去也,來往必經天堂之也。六萬年前由天生人,次面次之,皆由人生人也。故自降世以來,遊子迷戀異地風光,一去流連忘返,精神游離於迷魂陣裏,世世流浪於苦海波中,棄舊主於不顧,(舊主者即本來之真性根乃人之元神也),卒至歧路亡羊,莫知所之,遂致認賊為父,狼狽為朋,(所謂賊父者三魂七魄之識神也),狼狽為朋者,(即識神與六賊相結託之謂也)。

自此元神被錮,失了權衡,賊奴用事,隨波遂浪,溺愛河,陷孽海,墮落輪迴道中,不復知有極樂故家園了。本來這條天堂大路,早已無人顧盼,還有誰何再去窺探這條舊路哩!孟子所謂「山徑之蹊間,孑然用之而成路,其間不用,則茅塞之矣」。即此之謂也。自此天人路絕,無復有人知道自己來來面目,於茲六萬餘年矣!

際此三期當頭,白陽應運,老母慈悲,眷念寅會初頭,三山坡前,母子分離之苦,牢記諾言,際此三期,特降真道,大開普渡,特命千佛萬祖,大闡宗風,明師出世,指授性理真道,使皇胎佛子,個個大夢初醒,得知本來面目,知到舊主被錮的地方,並指示追蹤尋跡之明路,使吾們將來,可得求回舊主,同詠歸去來兮之詞,早回極樂故家園,拜會老母,叩謝皇天,赴龍華會,喜慶團圓,如此幸遇,千載難逢,互相黽勉,真誠修道,共濟收圓的絕好良機來了。

2.修道要從何處著手

道在何處,在吾人之方寸寶田中,即吾人之本性(第一章修道要從心修起參照)雖云方寸,近則一步可以直超,遠則十萬八千里遙。蓋因此路,自六萬年來,路絕人行,荊棘自生坑塹自現,虎豹豺狼居之,蛇蝎毒蟲藏之,妖狐精靈為怪,魑魅魍魎為崇,三尸在內為王,六賊在外為援,七魄九蠱,助紂為虐,十惡當關,八邪阻隘,意馬為傳令使,心猿為急先鋒,據關扼險,霸住山頭,不容人開路。

善悟善修者,拜受 老母心印大法,領受道祖的真經劍令,仗吾佛的定心真言,先將意馬牢拴,心猿鎖住,借仗聖人的五常軍,衝關破寨,驅除毒蟲野獸,掃盡妖狐鬼魅,斬伐荊棘,填平坑塹,搭橋造路,去八邪,除十惡,直搗巢穴,斬三尸,制七魄,殺九蠱,破三開,通九竅,直進須彌山前,石洞門口,懇求黃老介紹,拜見舊主翁,二六時中,守衛溫養,以待他日,丹書下詔,歡歡喜喜,同回古家鄉,此修道之要綱也。

本節中所謂方寸寶田中,所有的荊棘、坑塹、猛獸、毒蟲、精靈、鬼魅、十惡,八邪、等類者,乃本書第八章中所述之。

1.二惑。2.四相。3.五蘊。4.塵相。5.八邪。6.十惡。7.七情。8.六慾。9.三毒。10.三障。11.十苦。12.十種眾生心。13.欲界等,種種之毛病脾氣之引喻也。

3.修道之先後次序

太上道租訓,(先修心,後修性,再修命)。

上古之時,道一而已,無所謂教,至中古,才列為三教,而道始為專門,三教之理,名雖殊而源則同,知其理,先尋其源,不可以流之分派,而歧視之也。

以修性命為指歸,未有舍身心性命之理,而專言夫教也。夫人有生之初,天賦我以靈根,先天太極,本自渾然,如穀之有種,如桃李之有仁,生意中含,萬善俱備是即所謂性也。逮有生以後,即落後天,自非上聖高真,鮮不為嗜欲所擾矣!

修道者,知本性已染到塵垢,而急加修鍊,始能以後天而復於先天,則修心修性命之理,宜急求焉已矣!然則修道者,其先修性乎!修命乎!抑先由心致力乎?則固有先後緩急之辨也。何也?蓋汲汲於修命者,曰長壽也,不死也;曰坎離交媾也,水火升降也,鉛汞調勻也。黃河倒流也,火候溫養也,陽神出竅也。造其極者,曰三遠七返也,九轉還丹也,嬰奼和合也,脫殼飛昇也。修命之法,亦云至矣,夫豈知第知修命,而不注重夫心性,欲求長生也,奚足恃乎,是以上聖高真,入道之始,必致力於性功,而修性之要,又必自修心始。(此二句為修道之士不二法門),修心之訣,必將三尸盡斬,六賊消除,刀兵水火,不足以搖其中,六慾七情,不足以紛其念,務使此心如鐵石、如枯木、如出水之蓮,不染污泥,如水晶之瑩,內外皎潔,心地既澈,益鍊吾性,今向之頑性劣性,一化為虛性靈性,向之惡性暴性,悉化為仁性善性。先天之真性既復,然後講求命功,自然左右逢源,迎刃而解,而精氣神,及可保固,此時性命雙修,內外合一,金丹大道,自我操之。再加以濟人利物,積善累功,可以證大羅天仙之位,可以成金剛不壞之身,有何難哉。夫今之求道者,不知修心之法,更不知先性後命之理,故雖持齋茹素,而倫常弗盡,善事弗為,貪嗔痴愛弗除,三尸六賊弗去,叩其所行,而作惡者如故,叛道者如故,以云求道,而道遠矣!方墮落之不暇,尚妄希登真哉。又有求道者,觀其表面,似亦孳孳於道,而私欲憧擾,障礙橫生,至道未明,旁正未辨,偶得一知半解,便自以為得道,盲修瞎練,逐妄迷真,於是內魔先擾,外魔乘之,而種種怪象發現矣!如是求道,不惟無益,害且隨之,雖坐破蒲團何益哉。

三教之理,不外此心,能治其心,性命之學,由此遞推,登真作聖作佛之基,即在是矣。儒家之存理遏欲,克復歸仁,四勿、四知、九思、三戒;佛子之三皈五戒,除卻一切障礙,無口鼻耳目身意,無人我相,無色相、無眾生相,皆所以治心也,夫吾道言清靜清則不濁不污,不昏不昧,靜則不擾不亂,不動不搖,治心以清,使方寸不垢不昏,如水之清潔,而無渣滓,治心以靜,使靈台常鎮定,如山之安峙,而不動搖,帝王之治天下,主德清明,清心寡欲,以靜制動,以簡馭繁,端拱垂裳,無為而治,得吾道也;儒者之定靜安慮,即此道也。且吾道又在感應,蓋以善相感,此感彼應,如銅山西崩,洛鐘東應,易曰:易無思也,無為也,寂然不動,感而遂通,天下之故,孔氏之言,與吾道合也。吾道以研求性命為宗旨,儒釋之理,豈能外乎性命哉!修持性命,此為內功,而又貴立外功,外功者何?濟人利物,度人度己,世之修鍊家,硜硜自守,閉門盲修,功善不立,作自了漢,拔一毛而利天下不為也。縱使修鍊合法,歸空之日,亦不過小小果位,作個散仙,終久歸于淘汰,焉能如大羅金仙,與天地同不朽哉。

叩玄關須尋祖竅,由正路莫入旁門。

本章要項

1.修道是要修什麼道?

2.修道從何著手?

3.天堂路中有何障礙物?

4.有何妙法可以劈除這些障礙?

5.道祖垂教修道之階段如何?

6.三教至理重在那邊?

第十章 立志向

人生自寅會當年,在三山坡前,飲淚別母,轉落塵世以來,不幸陷入迷魂大陣,迷失本真忘卻本來面目,不明白家根底,不知家鄉何處,認逆旅為本家,以幻景為實情,遂致遊子迷戀異地風光,一去流連六萬餘年,未嘗一回故鄉,生生死死幾萬次,六道輪迴幾千回,其間沉淪苦海,飽嘗世味,貧賤辛苦,疾病瘡痍,災殃患難,怨恨吁嗟,忿怒恥辱,種種的滋味,豈還嘗得不滿足嗎?黃梁大夢,還未曾醒嗎?老慈母在堂,終日倚閭而望,望眼亦要穿了,朝夕憂思,日夜懸念,雖在寤寐之間,亦未嘗不永嘆呢?特命千佛萬祖,齊下東林,飛鸞勸化,遍設慈舟,廣救迷人,出離苦海,永脫輪迴,同登極樂,何幸如之,老母慈悲,愛子之心,佛聖救度同胞大願,吾們固非木石,雖鐵石心人,亦應被此熱情,溶作一團矣。當此三期幸會,普度三曹,大道真傳,人人有份,個個能成,只萑有志無志之差耳。

豈不聞千年古樹,萬年怪石,可以成精,狐狸龜蛇,亦可成道,人為萬物之靈,更逢末會,實是三生有幸,饞得這千載一遇的良機,修仙學道,更加容易,要脫劫,躲閻羅,成仙成佛,在此一舉,若錯過這段奇緣,踏破鐵鞋,更無覓處了,須要立起沖天大志,不要昏迷不醒,以苦海當作樂園,更要辨別正旁,認明真假,不要朝秦暮楚,腳踏兩船,一失足則萬劫不能翻身矣!切勿效那些厭世而戀世,惡世而逃世之人,永在紅塵寄身,常在火坑落腳,他日天時一轉,一聲令下,魔旗一舉,終難脫此浩劫,那時試看那花天酒地之安樂窩,可作避劫之台乎!酒池肉林之溫柔鄉,可當躲無常之地乎!

趁此浩劫未臨,翻然悔悟,棄假求真,蹴破迷津,放下一切,速向西方大路進行,切勿一步一轉,回頭顧盼,須知世間不是樂園,正是迷魂大陣,許多虛花假景,繁華熱鬧,皆是奪人魂魄之迷場,酒色財氣,貪嗔痴愛,悉是墮人名節之禍胎,芙蓉白面,原是帶肉骷髏,美麗紅妝,總是殺人利刃,悟得透,看得破者,聖賢仙佛終有份,捨不開,丟不去者,胎卵濕化下三途,(火、血、刀途),速悔悟,立大志,勿效燈蛾撲夜火,自焚其身,蒼蠅觸曉窗,知進而不知退焉可矣!觀夫古來成佛作祖之人,棄江山,辭顯職,捨富貴,甘淡泊,由此觀之,賢愚可以立判矣!

行盡世間天下路,獨是修行不誤人。故修道之人,不可無志,志不可不立,不立志者,猶如行船無有指南針,進止無有目標地,不立規模,徒效小兒轉盤,左旋右轉,不分東西,不知南北,一生矇在汪洋苦海,身心總屬浮萍,隨風逐浪,自東而西,自南而北,蕩漾無依,不知回頭是岸,浪費光陰,空渡良緣,與草木同朽,良可慨嘆!

立志貴乎有恒,無恒心者,見疑變志,遇境移情,見難而退,見易思遷,一遇危難,意阻志墮,一事無成,要有恒心者,先要知人生斯世,各有天命,顏子知命,簞瓢陋巷,而不改其樂,矢志樂道,雖處在人不堪其憂之苦境,未嘗一見其蹙眉。曾子立志,日事三省,始終弗怠。張良進履韓信跨下,孫康映雪,蘇秦刺股,皆古昔知命之君子,立志之大賢也。故曰:「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有志不在年高,無志空生百歲。孔子曰:「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志於道者,不論貧富,不拘貴賤,隨遇而安,素位而行,富貴不足以移其志,貧賤不足以撓其心,安危不可以奪其節,成敗不可以變其操,古人佯狂受辱,毀容藏俏者,皆是立沖天大志之人也。

立志又須有智,仁、勇三達德,乃為全美。

智:為人之元精,即人之精力,為精進活潑之發動機,立身處世之指南,渡海登岸之明燈,出世入道之明路也。

仁:為人之心德,乃天理良心也,合乎天地,和平萬物,一性圓明,十方平等,萬物同體,惻隱之心仁也,克己復禮為仁。

勇:為人之毅力,勇敢果斷,見義勇為,仗義疏財,義勇奉公,凡義之所在,犧牲身命而不顧,刀鋸臨頭而不懼,臨大節而不可奪,此大勇也。

有智:方得分真假,別善惡,辨邪正,識本末,知輕重,識透機關,以定進退,是為轉識為智之源泉,人禽仙鬼之轉輪車也。

有仁:乃有惻隱之心,能體天心,能合天理,推己待人,以誠付物,一視同仁,視萬物為一體,克服人心,復明本性,為修道之原動力也。

有勇:才有無畏的精神,認理直進,排除萬難,克服一切,任何滄桑變幻,矢志不移,雖泰山崩現在前,心赤不動,邪旁煽惑,一蹴千里,魔考臨頭,死守善道,此為修道之急先鋒也。

「知斯三者,則知所以修身」,故知此三者,乃修身所不可缺一之德也。三者缺一,則有不達,故謂之三達德。中庸云:「智、仁、勇三者,天下之之達德也。」

本章要項

1.聖賢避劫之台安在何處?愚夫避劫之台置在何處?

2.修道首重的是什麼?

3.立志最要的是什麼?

4.三達德為何物?

5.何謂三達德?

第十一章 善惡真根

人之初性本善,孟子亦說性善無惡,儒書佛典,皆說天賦之性,本無所謂善,亦無所謂惡者,蓋因性乃無極之絕對真理,無有對待,只有純善,故無可謂惡,因無有惡可以比擬,何以為善,何以為惡之可分,故無可謂善,故孟子言人性本善。

然此性在無極理天之時,因無有濁惡之氣稟所拘,亦無有好惡之情感所惑,原是無思無慮,無識無知,寂然不動,感而遂通,無一毫濁惡之可染,清淨玲瓏,無聲無臭,故可謂至善。但一入太極之後,一氣化二氣,分出陰陽,變成兩儀,始有清濁之分焉。真陰馭於清陽之內,乾變為離,真陽馭於濁陰之中,坤變為坎,成為四象,以此先天之二真,以馭中天二氣之中,方可使陰陽二氣,發生動靜交泰,方能成其造化之妙用。又清陽化為三魂,濁陰化為七魄,如此分化,故在理天純善不變之理性,至此已變成輕浮易動之氣性了。性既浮動,自未免有時而善,有時而惡了。故告子言人性有善有惡者,乃言此氣性也。

及至落地之時,先天之氣收,後天之氣由口鼻而入,稟氣愈濁惡了,兼之日日,接近世情物欲之薰染,漸被物慾情感之所蔽,至此又一變而為質性了。

性既流注於物質,自是執著形相,遂迷於假,而昧於真,故心一動,便趨於物欲,凡有作為,皆屬於惡,而無善矣!所以苟子言人性本惡無善者,因其只知此質性,而不知有氣性,氣性之上,還有理性之故也。

雖然經書中,皆說人有道心,人心,有真假二心,乃言真心落後天,被氣稟所拘,人欲所蔽,遂變質而為人心耳。然世人凡有惡行者,皆歸咎於人心,此不亦謬乎。

既說人心與肉體,皆屬是假的,豈不是要依靠真性為之主宰,方能成其有用嗎?既不能自作活動,而其所為之惡行,何得不歸咎於主宰者之真心呢?蓋人心者,不過是受父母精血,所謂二五之精,先已稟受三五之真,始能凝結而成形者。三五之真無形為性,二五之精成形為命,假依真成,真依假附,而性命始立,及至落地之時,再稟受天地陰陽二氣,為三魂七魄,是為識神,然命與識神,非得三五之真者,命亦不成,識神亦不能自生作用。所謂人心者,亦可謂真心分化之變質耳。

此真心在理天固無所惑,故得如如不動,及至入後天,隨於人心而受迷,遂致心旌搖搖,不但失了權衡,無有毅力,可以截然防止惡念而已,且能起此惡念者,亦是真性所主馭的,豈有木雞土偶之人心,自能起比惡念乎,故道心原雖是純善,然入太極氣天,又經象天之習染,自身亦已變質了,何得歸罪於人心而自欲逃其全責耶。

雖說人心用事,但人心之活動,是誰主之耶,修人應悟孟子所說之「人有雞犬放,則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哀哉。」

又云:「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耳」。由此觀之,孟子並未責於人心用事,單責人放去本心之害耳。

故修人切要深究中庸所說「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必慎其獨也。」之真義,蓋聖人所以為此言者,乃是說人人初起惡念之時,本心莫有不知也。知而故犯,蓋有慾也。故雖知是惡,而不能毅然制止,只得半辭半許,半推半就之態度吧了。有慾故謂之人心,然此人心,原與假體相同,乃是偶像耳,何嘗不是真性為之主動,而真性落後天,被氣稟物慾之習染,遂變質而成為氣性之劣質了。今以拙劣之變質性,來主馭機械的人心,使起妄念邪思,而行惡事者,其責不歸于變質之真心,而欲誰歸耶,如果無有真性為之主馭,那機械的人心,豈獨有發動邪念惡念之能力乎!

聖人所言慎獨工夫者,乃教人必要維護本心,毋使放失而不知求,切責本心,必須常持把柄,勿任人心縱情逐妄,胡為妄作,及其有過,乃悉委之人心,以為真性之逃逋路者,其可也乎!

故修道之人,務須把變質之本性,使其回復原狀,故三教之真傳,總不外乎治心。儒曰「存心養性」,道曰「修心煉性」,釋曰「明心見性」,儒之「人欲淨盡,天理自然流行。」此即是去變質之人心,修復整潔無瑕之本心也。

道之「能遺其慾,而心自靜,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六慾不生,三毒消滅」。這就是除去分化之萬殊復歸一本,使其返本還原,所謂歸根復命者是也。

釋之妙行無住,自性自度,滅四相,除五蘊,去六塵,轉識為智,此亦不外乎去除人心,求回本性,即所謂明心見性之道也。

故欲去人心,復真心者,必須性命雙修,性命雙修者何?第九章第三節,太上道祖訓,所載之「先修心,後修性,再修命。」已備詳之矣請參照。

本章要項

1.人之為惡不得單責人心,而本心亦不得辭其咎者何也?

第十二章 浩劫

1.什麼叫做浩劫

浩者大也,劫者災禍殺機也。數者定數也,或在劫,或在數。在劫者,乃罪惡稍輕,雖罹受災殃,卻還有生機者。在數者,則惡貫滿盈,無可逃脫者,有如受死刑宣判者一樣。按此浩劫之運算,自混沌初開,洪濛始判,天地開闢,人生降世,三才成立以來,以至天地壽終之際,其聞以地支而系其名,自子至亥,分為十二小元會,合而稱為一大元會。子會開天,丑會闢地,寅會生人,三才既立,世界成焉。一小元會為一萬零八百年,一大元會計有十二萬九千六百年,乃分為四古,太古,上古、中古、下古。太古時代,人智未開,百工未備,無宮室舟車,無冠冕衣裳,野處穴居,編草禦寒,生食果蔬,鳥獸同群,人畜不分,渾渾淪淪,賢愚莫辨,為無為,事無事,無爭兢,順自然,無因果,無劫數,至上古時代,七佛治世,人智日開,文明日進,百工漸備,文化漸臻,法制漸說,上下分矣!人獸別矣!此時上以道治世,下守法無欺,但人智既開,私智漸出,由無為漸進於有為,由自然轉入於造作矣!迨至中古,人智益見發達,文明大啟,文化大進,人心愈爭奇喜異,兢尚私智,而天道廢矣!至此不得以仁義來治天下了。乃有聖王,堯、舜、禹、湯、文武、周公作焉。繼而三教大聖,分門立教,闡提道德,仁義禮樂,以匡扶人心,振作頹風,其中儒教盛倡網常倫理,三網五常,五倫八德,當時儒教偉功,大有可觀,自周末以至於今,約二千餘年間,人心愈見反常,仁義道德,漸次擱置腦後去了。甚至羊頭狗肉,借仁義以營私,假仁義以行詐,卒至仁義,亦被世人所唾棄了。降至滿清之世,海禁大開以後,歐風東漸,人心急趨於喜新厭舊,醉心於科學,把東洋固有的道德,遂棄如蔽屣,致使我國最寶貴的道德文化之溫床,幾被崇歐者流,踹踏至於無完膚之地了。

此間人心之轉變,愈流愈濁,愈趨愈下,至此人心之反常,廢道敗德,造因浩劫,已臻於極點,殆不可以言喻了。在上古以迄至今,人心所造成的劫運,再分為三期清算淘汰,第一期上古,為青陽期,九劫,水淹崑崙,為龍漢水劫。第二期中古,為紅陽期,十八劫,火焚虛空,為赤明火劫。第三期中古,跨下古,為白陽期,九九八十一劫,期間最長,劫數最多,又最嚴重,將來天時到日,劫運大開,小混沌開幕之時,其災禍的慘重,諒非筆舌所可得形容的,此乃未來的天機事,非吾人所敢逆料的。

自古以來,劫數的流行,有五十年一劫,有百年一劫,或五百年,或千年,惟今回與前大不相同,乃六萬年之大劫,為世界第一大浩劫,劫既大,則劫必繁,劫既重,則劫必久。浩劫之種類,大別之,為天災、人禍。天災者,水劫、火劫、風劫、乾旱劫、饑荒劫、瘟疫劫;人禍者,革命劫、赤化劫、掃滅劫、則水火刀兵,此乃小混沌之時也。

2.劫數何來

由天降乎!由地生乎!由人造乎!天有好生之心,地有資生之德,人有求生之欲,只因正法失傳,天下失道,人人不能體天法地自然之德,不能效聖法賢,無為之妙,只知有己,而不知有人,因求生太厚,以致飢不擇食,慌不擇路,只求有利於己,不顧他人生死,只要得名得利,那管有天理沒有天理,出言兩舌還嫌少,且要分些由鼻孔噴出,瞧人猶嫌眉毛遮蔽,還要倒豎起來,作事心皆打橫,行動猶如螃蟹,前路亦能行,後路赤會走,橫行四至,無顧無忌,逆天悖理,倒行逆施,你爭我奪,你要我死,我要你亡,爭端起矣!人與人爭,國與國爭,鬼與妖鬥,魔與魔殺,喪盡良心,滅盡天理,天下紛紛,社會擾攘,造罪招愆,造因造果,冤孽由是而結,債賬從此面生,浩劫之由來,由是而起了,劫由人造,人造其因,天助其緣,遂成天災人禍,水火刀兵,就釀成小混沌了。

3.何以有此小混沌

人心不齊,善惡不等,善惡有大小,功罪有高低,善有善報,大小分明,惡有惡報,輕重有分,故有在劫,有在數者,則此之故也。觀夫封神時代,誰不知西周之仁聖,紂惡之滿盈,禪教門徒,皆要保周而滅紂,截教門徒,偏要助紂而肆虐,明知紂惡,而偏欲助之,明知天意之所在,而故逆之者何也。蓋因他們乃是數中之人,不得不去應數耳,所以禪教門徒,皆有善德,故歷劫而成道;截教門徒,多是惡德,故應數而命難逃。故曰: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活,此之謂也。有此小混沌,方可以昭明天道報應之不爽,是以此小混沌,亦不可無,亦不可不打開也。

4.何打開小混沌

要打開小混沌,總要天人合一,蓋因劫由人自造,須由人自解,劫由人心做,解須由人心解,原因為萬靈自下東林以來,已經六萬餘年,迷失本真,真宰主人翁,被那些萬魔,將虛花假景,酒色財氣,慇懃奉承,博取歡心,使人昏迷失智,引起貪嗔痴愛,醉生夢死,迷而不返,誘入迷魂陣中,關在迷魂洞裏,外邊佈置許多十惡八邪,周圍守得水洩不通,外間消息,不得見聞了。一任那些萬魔,興風作浪,弄得顛顛倒倒,倒行逆施,作奸犯科,胡為亂作,造出種種罪惡,冤孽債賬,糾纏不了,累了主人翁受罪,世世輪迴,不能翻身,如此因果牽連,葛籐互結,冤冤相報,仇讎相討,罪業重重,小混沌由是而成焉!所以上天慈悲,特降真道,命千佛萬祖,齊下東林,為救眾生,待命明師,打開迷魂洞,借仗佛光,打散陰霾,除去邪魔,掃盡妖氣,救出主人翁,合力進修,代天宣化,救度眾生,行功立德,化愚為賢,化惡為善,挽間世道,喚轉人心,廣積善氣,自能感格上蒼,自然消災餌劫,人心惺轉,惡氣盡消,個個悔過遷善,知天命之所攸歸,識透萬魔亂世之機關,人心一轉,魔氣自衰,小混沌不解而自解矣!

本章要項

1.劫數有幾種?

2.劫數何來?

3.何謂劫?何謂數?

4.人心之反常?劫數之嚴重?最大原因在那邊?

5.要消劫數打開混沌應當怎樣?

第十三章 解冤孽脫浩劫

1.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冤孽為修道之第一障礙之魔障,老師云:得道有四難,如今人身已得,中華已生,三期已遇,三難皆已倖得,只此第四難,雖逢其時,而不得逢真道者,實可哀也。真道早已降世,不論士農工商,不拘貧富貴賤,皆可求道,但至現在,得求真道者,還是寥若晨星,萬無一二,還有無量數之人,未得與聞真道者,何也?最大原因,大都是前生夙孽,魔障牽纏,從中阻撓,播弄人心,或使利慾薰心,或使名利動志,或迷以酒色,或誘以娛樂,迷昧人本心,啟發人邪念,千般的鬼計,萬種的手法,遮眼障耳,昏心迷神,使人聞而不聞,見而不見,雖求道而不精,雖聞法而不信,得而復失,進而又退,疑疑惑惑,躊躊躇躇,信道不篤,前進不力,聞風而懼,遇考而退,正道不行,旁門偏闖,此皆萬魔障道之所以然也。是以修道,必須先解冤孽者,不亦宜乎!

2.冤孽何來

前生造孽今生報,故曰:「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人類自降世以來,迷失本真,一任人心用事,造罪招愆,以致生生死死,輪迴不了,難免造下無限的罪孽,欠下無數的冤債,如生前詐欺取財,借債不還,即欠下錢債,如恃勢害人,枉法虐民,即欠下冤債,如殺生肥己,謀財害命,即欠下命債,如狡猾唆弄,使人媾訟,即欠下孽債,其他如離人骨肉,破人姻緣,毀人信譽,敗人名節,佔人便宜,奪人之愛,阻人為善,導人為惡,種種罪孽冤愆不遑一一而枚舉,此皆冤孽債賬之所由來也。

俗語云欠債還錢,殺人償命,此理之當然也。其中最重者,莫如殺孽,此仇最深,此業最重,絕對不肯放鬆,不能躲脫,雖隔三世五世,數百年之久,千萬里之遙,也要跟蹤尋跡,必要討還的,且值此三期末劫,數百世之冤愆,千萬年之宿債,在此期中,是要一齊清算,絕無遺漏的,試觀近數十年來,人心之反常,道德之淪陷,天時之轉變,災劫之頻繁,如水火刀兵,瘟疫饑饉,風災水患,革命劫、赤化劫、掃滅劫,種種殺劫,層出不窮,更有奇聞怪誕,有心神恍惚者,有活見鬼妖者,此皆冤債牽纏,孽緣報應之所以然也。

3.寬孽可得解否

冤孽可得解否?曰可。俗語云:「冤可解不可結」,要解冤孽者,須知冤由人自造,孽由心自作,苟不如自解,而欲向人求解者,這就是猶如緣木求魚,終不可得之事也。前世種因,今生食果,前生欠債,今世償還,理固然也。假如受人欺侮,當思那人前世,必定受我欺侮,今生要來討賬,自應平心坦懷,不尤不怨,甘愿償還,則冤債解矣!如果不了解,懷忿不平,強欲與爭,則前冤未解,後孽又結矣!又如受人欺詐,遭人謗毀,一生貧賤困窮,畢世疾病顛倒,命乖運蹇,災連禍續,此皆世世不修,自種孽因,招來之果報也。果能悟透此前因後果,知到天網恢恢,疏而不漏,鐵定陰律,報應不爽者,自應自怨自艾,自悔自愧,不怨天,不恨地,不自暴,不自棄,任勞莫怨,任苦莫嗔,逆來順受,聽天由命,絕不變志,誓不改節,悔過遷善,克苦奮鬥,自可稍釋冤愆,亦可種下來生的善果。

4.消冤孽脫浩劫唯一的門路

冤孽浩劫,非以金錢賄賂,可得解的,亦非求神問卜,可得脫的,只有一途,求道而已。際此三期末劫,真道降世,惟有迅速求道,真誠修真,徹知冤孽浩劫之生發處,速除種孽造劫之苗床,(冤劫之苗床者即是我與人心也)所以第六章,說要無我無心者,非無謂也。(參照第六章第四節第五節)只因人心失真,以致認假作真,故以假我為造孽之淵藪,以人心(假心)為罪惡之型床,若非真道降世,受過明師指授聖理真傳者,不論何人,都不能悟透其中的玄奧,雖知冤孽應解,而無有解之、之法,雖知浩劫當脫,而無有脫之、之方,惟有迅速修行,纔能抵脫冤孽浩劫,不然實萬難倖免,但是修行的門路很多,種種不同,有上中下三乘,有性命雙修,有頓漸之法,若無真道降世,遇佛涅槃者,所修的不過是誦經參禪,放生捨財,鋪橋造路,喫齋念佛,只知修命,而不知修性,此係中下二乘,屬於漸教之法,雖係善舉,不能達到超生了死之地步,這不過消卻這些小災小厄而已,不能超凡人聖,也不能盡消冤孽,亦不能躲脫浩劫,如欲登峰造極,必得遇佛出世,訪求真道,受明師一指,得心法真傳,方可以性命雙修,得求上乘頓法,實行三達德,立起宏誓願,猛勇精進,廣施宣化,普救眾生,接引原人,行功立德,才可以解冤孽,脫浩劫,使身心清淨,無罣無礙方可超凡入聖,超生了死。但須覺悟,真道必有真考,道高冤孽緊,得道後難免折磨,難免魔難,切要認明真理,識透考魔,無論千磨萬折,總要持心不動,以無畏之精神,不撓不屈,不懼不惑,萬勿憂疑,只管努力進修,自然達到成功的目的。

本章要項

1.修道何以必要先解冤孽?

2.冤孽何來?

3.造孽造劫的苗床在那裡?

4.解冤債脫浩劫最好的門路是什麼?

第十四章 知因果

1.天堂地獄隨心轉

茫茫宇宙,問天無言,幾更滄桑,運數繫焉,上古人心醇樸,天理渾全,人能全其天性,須其自然,為無為,事無事無冤孽之牽纏,無因果之可說,罪惡鮮少,劫運輕微,陽世且免牢屋,陰附何須地獄,當斯時也,七佛治世,歷代皆出聖王賢君,三皇五帝,禹湯文武周公孔子,顏曾恩孟,俱得真道,超昇天堂,長享極樂,此乃由道心所造成者也。

及至中古三王之世,人智漸開,道心漸晦,八德漸缺,八魔侵入,狡智日生,偽詐百出,大道廢矣!從此不得不以仁義,匡扶人心了。老子所謂「大道廢有仁義」者,即此之謂也。大道既度,人心離道,奸貪偽詐,造罪招愆,有如洪水,衝堤而出,氾濫橫流,泛而無統,如惡馬溜韁,自然亂馳,不可復制了,從此人心遞變,聖教亦不足以繩人心,仁義亦漸擱置腦後去了,雖有陽世法律,反成為司法者,賺錢的機關,供與強梁者,作夤緣之護符,遂把法律理在銅臭中矣!卒致陽律,亦不足以制人之惡了。

故上天悲世憫人,鑑及世人善惡之懸殊,強梁勢利者,雖是無惡不作,反得揚眉吐氣,逍遙法外,善良柔弱者,雖然守己安份,反鄉含冤莫訴,負屈莫伸,故上天悲世憫人,自周以後,始有地獄之創設也。此皆由人心所造成的,故曰:天堂地獄隨心轉。

2.地獄何用

地獄之設也,為懲創惡人,而昭報善良,以彰天道之不可欺,而報應之不爽也。蓋因人生在世,善惡不等,強弱不齊,貧富不同,貴賤不一,惡要欺善,強要凌弱,富欲吞貧,貴欲壓賤,微諸春秋戰國之世,異端邪說,橫行天下,無父無君,甚於禽獸,人心反常,人倫大變,陽雖說仁義,陰實懷虎狼,猛獸毒蟲,不足以喻其毒也。是以孔聖,悲天憫人,棄官周遊列國,欲行其道於世,道不行歸魯,乃作春秋,以正無父無君之罪,因獲麟而絕筆。繼而亞聖孟子。陳明王道,以救功利,霸權之偏,於是王道聖功,如日月經天,昭然於天下亂臣賊子。惶恐無地,垂尾戢翼,而世道賴以小康矣!

何期際此末世,科學昌明,古道盡廢,乾坤倒轉,冠履倒置,不忠不孝,不仁不義,父無君,寡廉鮮恥,綱紀不修,倫常盡喪,更有甚於春秋戰國時矣!老子所謂「智慧出有大偽」,豈虛言哉。世道如斯,雖有鬼神,主持其間,聖佛經典,維持世道,奈何未世風行。洪堤決潰,防不勝防矣!大疽既潰,萬毒橫流八德出亡八魔鳩占,自由興妖作怪,毒霧漫天,災連禍結,劫數成矣!

此等強梁勢利者,只恃財勢壓人,不畏天命,不畏大人,不畏聖言,有事時恃勢利,託情面,仗金錢,作夤緣,錢死人無事;弱小者,無財更無勢,啞子吃黃蓮,理直反遭殃,聖教既不足以繩人心,陽律亦不足以制其惡,故有地獄之設,鐵面閻羅本無私,強梁有財無用處了。

3.因果律

自地獄創設以後,善惡報應分明,吉凶禍福判定,壽夭窮通,富貴貧賤,昇降浮沉,輪迴轉變,冤債牽纏,因緣果報,天網恢恢,疏而不漏因果律成,天數難逃矣!

古人云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種善因,得善緣,結善果,未有種惡莠,而得佳禾之倖事也。從此冤有冤報,仇有仇討,欠債還錢,殺人償命,三世因果,絕難倖免,只爭遲速之差耳,故曰:「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要知後來果,今生作者是。」所謂:

人心雖巧巧,天網自恢恢。

陰司有對聯云:

在陽世,為惡千端,總不信有鬼神,人人放膽,

到陰司,受形萬狀,纔知道利害,箇箇寒心。

4.解脫因果

因果有善有惡,種善因,得善緣,結善果;種惡因,得惡緣,結惡果,如困果之惡者避之惟恐不及,急須解脫,固亦宜矣!若夫因果之善者,求之猶恐不得,今云解脫,豈非可惜乎!何可惜哉!凡在因果律者,不論善果惡果,皆不能逸出有為之圈外,絕不能脫出對待之果律,有善必有惡,有興必有廢,有來必有去,有福必有禍,有始必有終,有享必有盡。雖云因果甚佳,亦難保其恒久不變,未免有山窮水盡之日,且因果若從有為中得來者,絕不能為無為,事無事,學不學,欲不欲,不能順自然,行無為,自然未免有執著,有對待,有其因,自有其緣,有其緣,自生其果,因緣果報,輒轉互生,糾纏不了,世世不能逸出因果律矣!

更可懼者,苦由樂中出,禍由福中生,偶爾種得多少善因,得了多少善果,便自以為右頂天,恃富以凌貧,恃貴以欺賤,驕奢淫伕,爭權市寵,有善不作,無惡不為,善根輒拔,惡根輒種,一旦福果享盡,惡果生矣!由是觀之,修道之人,須知有為之善果,終為惡果之溫床,故不論善果惡果,總須除因了緣,解脫因果者,不亦宜乎。

5.無為自然果

無為自然果者何也,吾佛云:「無我無心」,「妙行無住」,「無為福勝」,太上云:「內觀其心,心無其心,外觀其形,形無其形」。吾儒云:「人欲淨盡,天理流行。」三家之說,言雖異,而理則同,總不外乎為無為,事無事,順自然,行無住,換言之,即是屏絕有為而為之法,滅盡有施而住之布施,旨在依本心之真法所生之大慈大悲心,行自然無為之布施,不重在福報,全在救人救世,內不存能救能度之心,外不執所度所施之念,纔得謂之真無為。

夫真無為者,無為而無不為,乃有為而不住耳,因有為不住,恰如照相師攝相時,鏡頭雖然照著影像,然底板不開,影像何能印入原版,自然一無所著,人之內心,亦猶如是,果能為而不為,施而不住,如聖人所云:「心不在焉,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而不知其味」,則內心常清淨,一塵不染,既無種因,緣何所附,自無因果之可言,便可脫出因果律矣!此則吾儒所謂「過而化之之謂聖,聖而不可知之之謂神」,一者,即此義也歟。

內心既澄澈玲瓏,不作底板,凡有所受,或有所施,悉皆過而化之,一無所住,是以聖人行無為之教,施無為之德,功成而弗居,故能脫此因果律,而法天地自然無為之實理,以還天地本來面目,返本還原,太上所謂「歸根復命」者,便是無為自然之實果也。

本章要項

1.何謂因緣果報?

2.天堂地獄隨心轉是甚麼意思?

3.何謂因果律?

4.什麼因果要解脫?

5.無為自然果是什麼果?

第十五章 延康劫

1.延康劫運之由來

三龍運會,劫近延康,正天地否塞之際,大道晦冥之時,挽之不易,救之良難,機謀穎達之士,莫不兢尚潮流,與洪波巨浪相馳逐,以求權勢,而爭名利,則有慕道學佛之修士,多屬遯世獨善之徒,而無覺世牖民之心,維道濟時之志,蓋因釋佛之法運,正法,相法之時代,俱已過了,現在末法,亦已經過九百八十餘年矣!釋門自六祖以後,正法失傳,無上大乘法晦蹤,繼而相法之中小乘法,亦告廢滅了,現在只剩「南無阿彌陀佛」六字。

自西歐科學,發明以後,五教漸見凋零,佛學哲學荒棄,聖道禮教廢弛,異端邪說曰起,世道人心曰壞,至此世道已將不可收拾了。當夫前劫庚子運會已兆下元老母念三龍之將至九二之難收,在瑤池慟哭,感動眾神聖、佛仙、諸修羅,同到瑤池問候,老母見三教聖人,與仙佛諸真,前來慰問,更覺傷情,嗚咽而言曰:「前日集議收圓,未有良策,致為娘憂心如結,想起這些殘零,不思返本還原,貪戀紅塵者,皆為良心死絕,若不加以創懲,他不知報應因果,循環往復,所以甘心為惡,而不為善,甘心墮地獄,而不願上天堂。也是他下世後,種成之惡因惡果,尚未清白償還,所欠的罪業,亦未了清,所以他們,不知返本還原,這也難怪,現在娘欲敕令修羅魔部下世,好去結束這盤大賬,了清一切業冤,這三會龍華,方纔能辦,九六原人,方可能收,爾三教之意如何?」

宣聖稟曰:「天地以好生為心,吾娘以慈悲為念,世界芸生,墮落紅塵,不知返本,皆緣孩兒等啟迪無方,致使其迷失先天,馳逐後天,造作種種惡業,皆屬兒等之罪,望吾娘大捨慈悲,兒願遣門徒下世挽救,俾他們知非改過,去惡為善,敦風淳俗,世界亦可漸躋於大同,庶免修羅再造劫難,難返天衢,復為慈娘後日之憂,老母聞奏,猶豫未決。

如來復稟曰:自洪濛開闢,火化發明以來,人以物類為食,充作庖飪,上干天和,以故輪迴轉變,人畜互傷,雖經龍漢,赤明兩會,而劫冤莫償,茲丁午會,文明極盛,人心險惡無邊,不經懲創,眾生貪嗔痴愛,終難割捨,色空未破,難望返本,老母敕令修羅混世,加以挫折,俾其自知,富貴功名,子愛妻恩俱屬幻泡,各自修因,母待強勉,則人人皆可還原返本,正合運會陰陽消長之機。

道祖稟曰:「牟尼之見,誠是正本清源,但修羅下世,一定反常,原人雖可收回,而世道必然混沌,修羅必然墮落,又將以何術維持」。牟尼曰:「治極必亂,亂極必洽,愈混沌愈清明,此必然之理,不須過慮,修羅墮落,吾自有妙法接引,祇須如此如此。」道祖會意,也不言了,當時上皇見三教會議已決,即遵奉懿旨,下敕修羅,准其聽命混世,延康劫運定矣!

純陽祖師嘆曰

修羅混世亂延康,總為人心大反常

失卻良知忘八德,廢除禮教紊三綱。

奸貪詭詐逢天癉,險惡陰謀觸上蒼;

劫運釀成神鬼泣,殘零此際好還鄉。

2.三教聖人及諸仙佛維持世道

當時諸聖仙佛,知劫運已定,哭泣悲號,唏噓不己。而修羅部眾,則歡喜無任,三教聖人,知道延康之世,劫運難移,諸魔混世,雜法普興,若不差遺門徒下世,維持道德,振起宗風,則大道晦盲否塞,乾坤混沌,無復光明,乃決議各遺有道高真,下世維持,又同去請燃燈古佛,到雷音殿上,告以瑤池議會,老母排定後來劫運之事,三教聖人,亦各自唏噓感慨。深嘆後來人倫泯滅,大道淪亡,世界混沌,請問維持之策。古佛曰:世有治亂,道有隆污,運際三龍,三盤更易,彌勒治世,混沌重明,此運會之自然,三聖皆已知之,至於繼往開來承先啟後之責,老衲勉為其難,但要三教合一,毋得各樹旗鼓,自立門戶,面生異端也。三教聖人,各自遵依法旨,古佛從此尋覓因緣,俟期投生東林訖,此乃前清咸同年間事也。

3.修羅混世大反倫常

回憶同治以後,時勢日非,朝政日繁,人心風俗日壤,內亂外侮頻仍,幾無寧日,光緒變法立憲,送學生出洋,學習政治學術,本為勵精圖洽,何期反招禍胎,蓋因不知治本,專事治末,反種下崇歐禍根,釀成洪災浩劫,自西歐科學發達,文化日進,盛倡平等自由,戀愛自由,結婚離緣,各適己志,男女平等,人權平等,倡公妻共產,造成無父無君,至於風化之頹敗,風行電閃,瀰漫全球,燙髮短袂,裸體跳舞,接吻猥褻,行同禽獸,學效蠻夷,掃蕩綱常,廢除禮教,楊墨翻波,歐風是尚,異言是貴,綱常盡廢,倫紀滅絕。把東洋固有道德,蕩盡無餘,古來禮教文化,悉皆棄如蔽屣了。時勢之趨下,莫此為甚了,此禍水之來也,皆為修羅混世,魔性不改,自以為奉命下世,不是自由下世,所以他們敢與三教聖人作對,廢棄禮教,綱紀倫常,將國家鬧得糟了,人民苦得夠了。當時釋佛只令其磨苦原人,以結這盤未了之賬,並不令其廢棄人倫,帶孽往生,而今已為萬仙所否認矣!

4.伏魔大帝正論

伏魔大帝,曾對遊生說曰:「他們這些修羅,雖然是奉命,因將五倫八德,天經地義,人網人紀廢棄,又造下無邊無涯的大罪惡,結果將來,定要永墮三途五苦,無有出期,真是便宜了人,吃虧自己,他偏不知,他偏得意,推人高坐蓮臺自己甘墮深淵,天下之至愚,其有過於此乎!他就要造箇好奇立異的偉人,如那楊朱墨翟,只倡為我兼愛,而千秋訾議,罵不絕口,其靈魂在地府受罪,有了學問智識,還教後人唾罵,人雖至愚,何苦造如是之孽呢?」

5.無極大道

無極大道,萬古不易,聖人之道,永久不滅。無極大道,乃萬古不易之常道,恒久不變之至理,任何滄桑之變,天翻地覆之異,而聖道不否不塞,任你人心何等反常,如何廢道,修羅何等逆天如何毀道,這道雖是隱晦有時,終是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卻未嘗有稍折磨也。

聖人之道,如日月經天,江河行地,天地能壞,而聖道不壞,雖人心壞滅彝倫,修羅破壞道德,而聖道雖有隆替之秋,而終不可亡滅,不久浮雲散盡,還是日麗中天耳,運際三龍,蓋為昌明大道,不能不以魔力砥礪之也。有道要有魔,無魔道不成,道魔固不能並立,然無魔何以增長道力,善惡對待道魔並興,正所以辨賢愚,別善惡驗真假,測根器,以資拔聖選賢之南針耳。

文帝序云:使三期不遇收圓,則必無此魔力;使延康不值封神,則必無此道功;理勢之自然,亦陰陽消長之機緘也。中國大同景運,從未實施,而今將開,故真大同之前,必有假大同為之引,真平等之前,必有假平等為之導也。

本章要項

1.現在世風正常否(不正常處在那裡)?

2.敗倫亂德之始作俑者其誰也?

3.世人動曰應時世順潮流此說當否?

第十六章 生死大事

1.何謂生死大事

人生最可哀者,莫如生死大事,所以莊子不欲生,不欲死者,非無由也。悉達多太子,偶遊四門,目擊生老病死之苦,感慨於心,他雖生在萬姓崇仰之帝王家,(所謂天上神仙府人間帝王家)尊居東宮之貴,享受儲君之榮,卻未嘗有快樂之色,日夜鬱鬱沉思,終有所悟遂起超凡出世之心,超生了死之念,決然棄青宮之貴,寅夜踰牆,脫出皇宮,入山修行,無非為這生死大事因緣而出家者也。

死固是可懼,面生應是可喜,何以謂生死皆可哀者何也?蓋因陽世陰司,實相表裏,陽間是苦海,陰府是地獄,苦海地獄,原無二致,陽為現世獄,為活地獄;陰為身後獄;為死地獄,兩地皆是地獄牢屋,彼此總屬罪府刑場,兩兩皆非善地,「陽有警察局、刑警廳、地方法院、檢察處、監獄、高等法院、覆審院,種種機關,陽律森嚴,不可謂不周矣!但作惡之人,多用機心,巧鑽法縫,夤緣了事能使曲者直,直者曲,事多顛倒,惡者逍遙法外,善者哭訴無門,是陽世法律,不足以制惡人之奸狡」。故上天慈悲,為賞善罰惡,鋤暴安良起見,乃有陰司地獄之所由設也。陰司設置酆都地獄,十殿閻羅,孽鏡高懸,鐵面無私,使夤緣勢利者,一無所用其技倆,奸狡鬼魔之徒,到此絕難漏網了,第四殿有聯云:

任他世界翻新,我冥府仍崇古道;

那怕人心似鐵,這地府早設洪鑪。

俗語云任他奸如鬼,亦須吃我洗腳水,此便是身後之死地獄也。陰律嚴明苛酷,實足令人膽寒,但陽世之人,不得而知,故不知懼,依然頑而不改,造惡多端,急進愈兇,上天廣慈,用盡機關妙法,循環報應,務要將陰府之刑獄,酷刑狀態,使世人明白,瞭然於心,特舉罪惡深重者在陰府惡獄酷刑,還不足以償其辜之重犯,轉輪時再將其餘罪,還附其身,使他帶孽往生,轉世在陽間,重受活地獄再受重刑,以畢露其罪刑之實狀,俾世人知所警省,而知誡懼,真是天網恢恢,疏而不漏,不惟陰府有冥罰,而陽世亦有冥報者明矣!此謂之活地獄。

2.陽世是傀儡臺善惡測驗所

由上述觀之,陰間陽世,皆是罪府刑場,雖然陽世有多少公子王孫,官宦人家,富豪才子,安享其前生的福報。亦不過藉陽世之傀儡臺,以測驗其根底,驗其流源遠近,察其能惜福與否,果能生生世世,不昧前因,善根磐固者,上天不負善人,自有冥佑昭報,或拔薦為神,或鍚福來世,倘如戲臺裏之優伶忽而為忠良卿相,忽而為好惡大僚,以一身而遞變其品格。偶而辨演皇娘貴妃,忽焉妝作侍女娼妓,以一人而數變其品性,居貴而恃勢,何能久安其位,處富而驕奢,焉能長享其福,傀儡上臺,聲勢赫赫,偶而捲旗息鼓,其堂皇威武何在?此車轍馬跡,其可以為世人之龜鑑,當亦有所警省者也。

只此可知陰府陽世,皆非樂土,兩地悉非可戀之鄉,生來陽世,亦不是可樂,死去陰司亦夠是可哀,是以生亦不可,死亦不可,生死皆不是好事,陰陽皆不是樂園。莊子云:「吾本不欲生,忽然生在世,我本不欲死,忽然死期至。」不欲生偏要生,不欲死偏要死,生死固人人所不能免,是以悉達多太子,引此「生死」二字,以為人生之最大事,不得不脫出這箇生死輪迴之慘苦,是以毅然出家者,為要了此生死大事也。

3.超生了死

不欲生須超生,不欲死須了死,超生了死之道云何?必先求得性理真傳大道,認清真假二心滌除人心穢毒,求出菩提妙慧,刺瞎色眼,保留內光,斷恩割愛,絕念忘情,制七情,除六慾,鎖心猿,拴意馬,閉四門,擒六賊,黜聰明,仗慧劍,驅逐八魔,贖回八德,轉識為智,逐妄求真,洪誓願了,皈戒守清,行功立德,解除冤孽,清口放生,莫結後因,綱紀倫常先立,彝倫禮教常遵,然後直修性功,存心養性,靜氣養神,萬緣放下,息慮忘機,陶鑄三魂,制煉七魄,三魂者,即三尸神也。生魂名彭琚,居上焦住玉枕關,覺魂名彭瓊,居中焦,住夾脊關,靈魂名彭(王喬),居下焦住尾閭關,(此三尸又名三毒)。七魄者,一名屍狗,好吃,二名、伏尸,好穿,三名雀陰,好淫,四名吞賊,好賭,五名蜚毒,好禍,六名除穢,好貪,七名臭師,好雜事,應北斗七星,看其人本命屬於何星,如屬北斗第三星,應雀陰,即其性好淫,本命之竅,左右有輔弼,合而為九,故曰九賊。

陶魂鑄魄有良工,金木相交性不攻;

真意真爐真水火,管教鍛鍊老還童。

修道必將三魂七魄收飲,不致放蕩,使身心常清常靜,萬慮皆空,乃行採藥築基,舌砥上顎,搭起鵲橋,鼓動先天真氣,捲出華池甘露,撤下十二重樓,(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候也)到了中丹田,借巽鳳,吹離火射下下丹田,北海之中,燒逼龍王獻出定海神針,乃是真精至寶,收做三車。此時最要拿定主意,勿動春心,塞斷橐籥,此即所謂採藥築基者是也。從此打出三闌。三關者,第一道,尾閭關,煉精化氣之處,居中有個窩兒,窩兒底下左右有八個小眼,中有一個方眼,此處名為黑中取白,所分之渣礦,從小眼灌進,白金從中間方眼內直上,走銀河,至命門,中有天然真火,即曰奼女,白金乃為嬰兒,有黃婆勾引,入洞房媾精,洞房即太極也。丹經云:

一粒粟中藏世界,半邊鍋內煮江山。

即是此處,此處即第二道夾脊關,煉氣化神之處也。產生真金,是名白中煉黃,此處有個眼兒,兩個小眼通虛無,一個大眼上玉枕,渣滓從小眼流入橫空,即是取坎填離也。真金從大眼內,捲上天谷穴,此間又有三個眼兒,兩個小眼,過漕溪,一個大眼上泥丸,在此爐中,分清氣液,液從漕溪流下,潤澤臟腑,真氣從中間大眼進泥丸,入玄關,由黃庭結成舍利子即是第三道玉枕關,煉神還虛,即堆功也。

皇極主人有詩曰:

煉丹用鼎鼎從爐,九轉三環氣緩呼;

六萬年來傳不得,今朝一瀉淚如珠。

又有九蠱,阻塞三關九竅,使真陽不能上昇。

一曰伏蠱 住玉枕竅。

二日龍蠱 住天柱竅。

三曰白蠱 住陶道竅。

四曰肉蠱 住神道竅。

五日赤蠱 住夾脊竅。

六曰隔蠱 住玄樞竅。

七曰肺蠱 住命門竅。

八日胃蠱 住龍虎竅。

九曰蜣蠱 住尾閭竅。

九蠱住九竅,憂化多端,隱顯莫測,化美色,夢洩遺精,化幻景,睡生煩惱,使其大道難成。

丹經云:

三尸九蠱在人心,阻塞黃河毒氣深;

行者打開三硐府,九蠱清滅壽長生。

要知斬三尸殺九蠱之法,訪明師,求指大道,請動孫悟空,在東海龍宮求來金箍棒,打三關,借來豬八戒之釘扒,扒開九竅,而三尸亡形,九蠱滅跡,關竅開通,法輪常轉,性根長存,命基永固,七情頓息,六慾不生,三毒清滅矣!總而言之,用金木交併之功,大藥即成,魂注於肝,魄注於肺,性情合一,魂魄打成一片,河車自轉,天地交泰,即所謂安爐立鼎,鉛來投汞,龍虎相隨,嬰奼相會,坎離抽添,陰陽交媾,日月合明,龜蛇盤結,水火既濟,乾坤定位,後天返先天也。這便是性命雙修長生不老,超生了死之道也。有詩曰:

取坎填離汞入鉛,後天造化返先天;

日月陰陽顛倒用,功成無處不神仙。

本章要項

1.生死怎說皆不是好事?

2.採藥築基之道?

3.陶魂鑄魄之道?

第十七章 大同景運

三期末會,劫運非常,道劫並降,正旁並興,修羅混世,萬教齊來,千門萬戶,各樹聲幟,各立門戶,真假難辦,正邪難分,五教自家,且不知當初立教之主旨何在?向後之遞變如何?正旁之分歧又何若?自身之變質,教旨之正否,尚且不知,正法,相法。末法之蛻變,猶還未覺,楊墨之道,無父無君,滅倫絕紀,還不知自哀,亦不知天時之演變,運敷之變遷,只知認蹄作兔,執筌為魚,死守枯株,不知權變,固執門戶之成見,見到荊玉反閉門,何況其他雜法外道,有如春筍,到處叢興,倡之者,從之者,其能知其來源出處乎!是否,正邪,真假,夠能辨別否?並不能究其教理,有合聖道與否,有符合三教經典中之證明否,只徒盲從瞎聽,誤己誤人,累及九玄七祖,同墜深淵,膠柱鼓瑟,不知通變,有如盲人騎瞎馬,夜半臨深池,危險在前,而不知避。當今世人,先是醉心科學,繼而修羅奪魄,幾乎魂兮游離,魄兮無依,猶如登山失路,暗夜失燈,信步盲行,那管高低,那管坑坎,生死早已置之度外了。人雖不要性命,奈老母之不忍心何。

世道混沌,雜法普興,龍蛇混雜,是非莫辨,往往以假當真,以真作假,一失足則天堂路塞,地獄門開矣!特援引佛聖垂訓,以為指路出險之明燈,借來仙佛之慈丹,以渡迷津之佛子,願我兄弟姊妹,勿效刻舟求劍,勿膠柱鼓瑟勿執著偏見,勿固執門戶,良醫之子,多死於病,良巫之子,多死於鬼者何也。蓋因自足自是,而不知強中還有強中手,蓬萊之外別有天,妙中原有真妙,玄外還有妙玄,際此大道昌明之期,儒門當令之候,正是合五統六之機緣,五教共結一聖胎之緣會也。豈可執一之見,而失了千古之良機,一失足則成千古恨矣!惟願人人放開度量,莫自限門閾,是理則進,非理則退,勿執門戶之成見,勿拘種族分東西,藉此佛光,打破迷濛,蹴破迷魂陣,跳上無底舟,蕩出苦海,共登彼岸,脫離輪迴,共赴收圓,同享大同景運,良機勿失,請看佛聖之指道明燈。

果老祖師論教之起源

「我國三教之起源,先道、後儒、後釋,東西一貫,而儒在中,南北圈來,而儒在內,時當午會,正大道發華之時,千門萬戶,共復一爻,將來種種教派,皆要歸本於儒,蓋儒教不立門戶,以正心誠意修身為本,五倫八德為歸,齊家治國平天下為用,不限門牆,不拘信仰,以天地為量,以滄海為容,非若各教之偏畸也。現在各種教派,雖然各立門戶,而其主宰,則同是無極老母,生天生地,生人生物,皆是老母之主持,運數之生滅,興廢盛衰,亦皆是老母之權衡,老母即是道之本尊,無上尊神,亦即是道母也。能盡彝倫,即能盡道,又何不可歸根乎!」

儒聖設教,蓋本於道母本根之八德,即孝弟忠信禮義廉恥之天道為礎石,而立綱紀彝倫,即三綱五常,三從四德,五倫八德,細分條陳,詳明縷晰,俾世人容易明白,人人容易遵行,是謂人道是也。人道即天道,由人道自然達至天道,能盡人道之彝倫,即能盡天道之母根也。這便是歸根了。太上所請「歸根復命」,「而貴求食於母」,吾儒謂之「盡人合天」,即指此之謂也。

際此三期末會,彌勒掌教儒童主持,儒門當令,真儒復興,三教合一,修煉法取三家,以儒門之綱常倫理,為修道入門之階梯,為培根固本之築基;由人道而至於天道,以釋家之皈戒,為除妄求真,息心止念,明心見性之修持;以道家之修煉工夫,為歸根復命之歸著,試觀現在三龍運會,三盤更易,道魔並降,萬教齊發,三場大考中,要磷選三十六百聖,四萬八千賢,要以何標準,要選何等人品耶?原來三教聖人,早已共訂定選仙章程,茲錄其文曰:

此回普度收圓,專重五倫八德,前番選舉天皇,老母示諭明白;

時值午會延康,大道全歸火宅,悖了倫紀清修,不入選仙之列;

最上一等佛仙,孝弟克全為則,立功立德立言,上品蓮臺高絕。

忠臣義士真夫,羅漢金剛等缺,謹厚守禮之儒,知恥立名立節;

金仙一等加封,逍遙瑤圃金闕,婦女孝節雙成,一品菩薩位設;

克盡四德三從,二品三品各列,照此考校行持,前因後果細測。

幾生無過有功,修身其儀不忒,定然佛果完成,不許將他扣折;

前生無過有功,今生半多迷惑,一品降作三品,又看細行再說;

本來大佛降生,住世無有功德,今生猶再執迷,送往封神考竅;

本來畜類轉生,生生篤實愚拙,聞道立地加功,一心皈依不忒。

選作上品金仙,長生不清不滅,另外定有章規,條條詳明細則;

敕爾選仙各宮,遵照詳將檢閱,到期一律取齊,分途送到金闕;

老母賜宴蟠桃,各宜前席爭列,倘如舞弊徇私,打入幽陰內穴。

為此剴切諭知,欲哉欽此切切。

老母誥命略曰:

三期選佛,首重倫常,五倫克盡,八德無荒,一等佛果,一等金期,一等羅漠,永證西方,正覺大覺,名號輝煌。孝子忠臣,果位嚴莊,秦漢以來,迄於清亡,所有忠孝,快樂天堂,不生不滅,參贊陰陽。義夫節婦,日月爭光,金仙上品,永證金剛,不生不滅,人紀人綱,若不修身,不盡倫常,鬼仙下品,難上天堂。體行八德,功果不藏,補修補煉,準上天堂,八德之中,體得一行,金剛羅漢,照功表揚,三等九級,按照品量,著明細則,切實參詳。特此告諭,十極八荒,無鞅聖眾,遵照無忘。

大士垂訓

大士曰:「此次三會收圓,不重世外清修,純重倫常大道,若外了倫常,歧外尋歧,幻中生幻,失了三教大中至正之理,又是三教之異端矣!楊墨之道,流出外國,勢力大張,今反流入中國,無君臣父子,要將人道淪亡,故此次收圓,要力挽「為我」,「兼愛」之禍,而維持後六萬年道德,以正人心,老母三教五老諸佛諸祖共同表決,以五倫八德,為收圓治世大同之張本也。其細則雖多,亦皆照外功內果之大小高小,以為準則,至入壇入善之人,舉皆三教門人,不可豔羨洪福,不可蔑視倫紀,不可廢棄八德不可毀謗聖賢不可分門別戶,不可妒賢嫉能,不可借道飲財,要遵燃燈住世之法令,則三三歸一,萬道歸宗,三會收圓,世界大同,萬象回春矣!」

道祖訓

「這回的普度,不此往常,凡三曹上下,旁門外道,俱要完全歸根,若有一箇不歸,就收不得圓,因為時當午運,文明已達極點,大道已極發皇,旁門外道,異端邪說,亦是非常馳逐,倘如不將他收納,為害非淺,但長齋中,有青蓮、白蓮、紅燈、西華、復命、萬全、普度,種種俱容易收納,無妨世道,獨是楊墨之道,這箇無父無君的波濤,尚在洶湧之中,一時難以歸化,此事還仗慈音、文昌、呂祖三聖,輔助關皇維持,因勢利導,不可燥急,至吾三教,從今兢納於儒敬之中,以免分門別戶,(現在之異端者其誰也)自來旁門禍小,異端禍大,除此異端,我與牟尼文宣,已有計劃,不久大道昌明,如日月經天,面爝火自熄矣」。

觀夫果老祖師之論教起源,及徵諸六祖揩法入火宅,道轉儒門,燃燈住世,先將三教合一,彌勒掌教,儒童主持,又鑑諸三教選仙章程,老母的誥命,大士之垂訓,道祖訓等,莫不是首重五倫八德,紀綱彝倫,為選拔仙佛聖賢之張本,但是現在各教派,尚未能悟徹,天數之有定,天命有攸歸,還各執其兩端,猶未能執中用中耳,將來五教合一,萬致平收,千門萬戶,統歸儒宗世界大同之景運,自不難炫耀於中天也。

第十八章 性命雙修

1.性命之大源

人性得自無極理天之大道,大道來自鴻濛未判之元氣,五太之先,未有形質之可見,無有聲色之可言;太極之後,理氣形質俱備,而形體著矣!水火陰陽俱全,而聲色備焉,先天化為後天,由無而生有,而造化之始基立矣!而闔關之真機開矣,先天之氣,化為後天二氣,陰陽始分,清濁始判,乾坤定位,天地成矣,從此天地交泰,陰陽互交,抽爻換象,乾陽攝真陰,(真火)變乾為離,而為性,坤陰攝真陽;(真水)變坤為坎,而為命,性命立,而人始生焉,是為天生人也。向後人贊天地之化育,由是而人生人矣。人為三才之一,秉天地之氣而生,而不能和天地之自然,同天地之攸久者何也?蓋因人身兩兼陰陽,水火兼備,動靜兼胲清濁互混,半陰半陽,半昇半降,陽化三魂,陰化七魄,半仙半鬼,半聖半凡,乾坤倒轉,鼎爐顛倒,精氣倒懸,水火未濟之所以然也。是以修道必要性命雙修者,其理即在是矣!

2.性命雙修之道

性命雙修之法,要從何做起?其先後次序,於第九章第三節,太上道祖訓,已有明示「先修心,後修性,再修命」。性為命之根,命為性之舍;性為人之元神,從無極而太極,,主宰造化,十月胎足,一箇觔斗下地,呱的一聲,元氣奔入內心,先天之氣收,後天之氣,由口鼻而入矣!此時識神隨天地陰陽二氣,吸而進以為授胎,與元神合而為一,同居於心,從此以心為主,而元神不識不知,無思無慮,好清好靜,識神則最顯最靈,好擾好動,發動七情六慾,牽動本性,擾亂元神,致使元神,不安不寧,而漸耗散矣!元神耗盡,地水火風分馳,則身嗚呼哀哉了。故修道必先以性命二字為重,先知身有真假,心有假真,元神識神當分,人心道心當別,清濁要辨,動靜要明,要除假求真,去動取靜者,必先修心也。

1.修心

人心因有六根,而生六識、六塵、六賊、六道。故要修心者,必先斬除六根,制七情:喜,怒、哀、懼、愛、惡、欲。

喜多傷心,怒多傷肝,哀多傷肺,懼多傷膽,愛多傷神,惡多傷情,欲多傷脾。

除十損︰久行損筋,久立損骨,久坐損血,久睡損脈,久聽損精,久看損神,久言損氣,食多損心,久思損脾,久淫損命。

遺慾︰太上云夫人神好清,而心擾之,人心好靜,而慾牽之,是以二六時中,常將靈臺打掃清淨,勿使物慾所搖,雜念所惑,情感所迷,萬慮所腰,自見心如澄潭,知止定靜,自然清靜矣!心既無念,元神自清,元神清明六賊自無妄動矣。

掃三心滅四相︰過去心不可存,現在心不可有,未來心不可起,掃滅人我眾生壽者四相,打死人心,扶植五元,人之所以不能成仙成佛成聖成賢者何也?皆因不能去喜情,化為元性;去怒情,化為元情;去哀情,化為元神;去樂情,化為元精;去慾情,化為元氣,能使五慾,化為五元,自然仙可成,佛可證也。

三教聖人,總是教人去私慾者何也?蓋因私慾皆屬陰也。消陽長陰,則為鬼;消陰長陽,則為仙。丹經云:朝進陽火,暮退陰符,要去陰煉陽者,應守儒之「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之獨知地。釋之「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

果能照三教聖趕行持,又有何私之不可去,何慾之不可遺也。私慾既不生,則心自清靜由是可以修性矣。

2.修性

性乃人之元神,亦即是先天之大道,微妙玄通,深不可識,至清至靜,不識不知,無思無慮之天,寂然不動,感而遂通,惟已獨知之地。子貢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聞也。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也」,性天既若是,因其隱微,易被慾蔽情封,雖極神明,最忌滋擾。故曰:「心有所忿忿,則不得其正,有所好樂,則不得其正,有所憂患,則不得其正。」所謂人心惟危而易顯,道心惟微而難見,故必先除人心,去五慾,使五氣朝元而心自澄,神自清,使之內觀其心,心無其心,外觀其形,形無其形,遠觀其物,物無其物蓋念從心發,心既無心,念從何生?心生於形,形既無形,心從何生?身從物發,物既無物,身生何處?三者既無,唯見於空。道祖云:「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金剛經云:「不可以色相見如來。」臨濟禪師云:「真佛無形,真性無體,真法無相。」古仙云:「莫執此身云是道,此身之外有真身。」古之成仙成佛者,皆以忘形守真之道也。身心物念既俱空,性還先天,無思無慮,那有慾之可生,慾既不生即是真靜,真常應物,真常得性,常應常靜常清靜矣!真常者,先天五德也,良知也:常應者,先天五元也,良能也。良知良能,乃名真性,人心死盡,道心全活,故曰真常得性,如此得性,如此清靜,則漸入真道矣!

儒聖所謂「人欲淨盡,天理流行」。釋謂之「無無明,亦無無明盡」。道曰:「虛其心實其腹」。三花自然聚鼎,五氣自然朝元,神空於下焦,則精中現鉛花,神空於中焦,則氣中現銀花,神空於上焦,則神中現金花,三華聚於鼎矣!空於喜,則魂定,東方肝木青帝之氣朝元;空於怒則魄定,西方肺金白帝之氣朝元;空於哀,則神定,南方心火赤帝之氣朝元;空於樂,則精定,北方賢水黃帝之氣朝元;空於慾,則意定,中央脾土黃帝之氣朝元。故曰:五氣朝元,此便是煉魂製魄之道也。(三魂七魄詳說在第十六章第三節參照。)

3.修命

修命不同於昔時之修命不修性之法不同,紅陽時代,因要先修而後得,難得明師,指明竅妙,不得性理真傳,不能直修性功,故不得已而單修命功,雖坐破蒲團,因未得明師指示,何處安爐,何處立鼎,怎樣煉己,怎樣築基,何謂採藥,何謂得藥,何謂河車,何謂火候,何謂乾坤交媾,何謂坎離抽添,何謂金木交併,何謂鉛汞相投,至於陽火陰符,清靜沐浴,灌滿乾坤,脫胎神化,種種工夫,猶自不如,縱有三花聚於何鼎,五氣朝於何元,亦只是落得形如枯木,心若死灰,一朝壽滿,清靈善化之鬼,來去明白,名叫鬼仙,或頂眾神,而受香煙,或轉來世,享受高官顯臣,倘若迷昧本來自性,依然墮落,前功畫廢,枉費多年苦修,深可惜哉!深可痛哉!

今也運際三龍,三曹普度,上天廣慈,大開方便,破天荒大特典,先得後修,得受明師指授性理真傳,可以直修性功,明白本性之來源,得知人心之頑妄,故能制人心,求真性,去妄情,除人慾,息心止念,絕慮忘機,無人我相,無情慾念,心澄神清,意靜性定,事來則應,事去則靜,常應常靜,常清靜矣!儒之存心養性,釋之明心見性,道之修心煉性,三教莫不修此性功也。性既寂然不動,萬緣頓息,自然離火下降,坎水上昇,河車轉運,法輪常轉,萬派朝宗矣!此乃由性功而修命功之道也,故謂之性命雙修。(修命之採藥築基,七還九轉法,以及斬三尸,殺九蠱,詳見十六章第三節)詩曰:

道從天地轉陰陽,顛倒乾坤事非常;

妙旨今番全洩漏,靈丹一服壽彌長。

本章要項

1.性命雙修之次序如何?

2.修性與修命各單獨行之否?

3.性命雙修之「修命」與昔時之「單修命」之相異點。

第十九章 滅無明

1.何謂無明

無名者,乃本心晦冥否塞,覺照不明,真妄不覺,是非莫辨之義也。原來吾人之自性,本是「真如凝然,不作諸法。」因被妄念之無明所薰染,是謂隨緣無明,由此隨緣無明,而生真如緣起,變成阿賴耶識之「名言種子」和「業種子」之「智」與「識」之正妄兩途了。故曰︰「依如來藏,故有生滅心。」由此真如自性之轉動,遂生起萬象矣。

明朝于朝恩大元帥,一日訪問寺僧,求問「無明」之意義,僧故譏之曰:汝亦有求問無明之資格耶。元帥大怒,僧曰:此則「無明」也。

唐半偈取解當年,偶爾受豬一戒之愚弄,心生惱怒,終至肝火動,燒絕了棧道,脾風發,吹斷了天街,肺氣弱,御不得列子之車,腎水枯,泛不得張騫之棹,等等之應驗,由此觀之,無明之厲害,可見一斑矣!

一把無明火,燒盡崑山玉。

2.阿賴耶緣起

由無明而生真如緣起,由真如緣起,而成阿賴耶緣起,而生「智」與「識」,智為「名言種子」,識為「業種子」,智乃本心照明之德,可與法性契合,識為妄想之心,對於六塵而起,耽迷不覺,與牛羊無異,故恣識妄為,則增長妄惑而已,故學人宜定止妄識,策發真智,依智不依識,此乃上達之道也。金剛經所言之「應如是住。」(生智)「應如是伏其心。」(止妄)即依智不依識也。

故此阿賴耶識,即善惡、真妄、分流之處,迷悟、昇降、分界之所也。夫道心、人心,本是渾然之心體,一覆上無明,便失了原相,不能再稱作真如,而稱作業識,順次下流,從妄起妄,精明外溢,由是造出因果,終受因果之淘汰,故心一動,心相必生,如水之波紋,和風之聲浪一般,層層而起,便成千變萬化之法相矣!執著心相,迷於聲色,有造作人為,便是有為法,故為輪迴之起因也。此即所謂轉智為識,使業種子之威權,漸次擴展,遂成迷界,是謂之流轉門,而名言種子之勢力範圍,日見縮小矣!

3.滅無明

故修道者,必須滅去無明者,即此之故也。茲將「真如」譬為水,「無明」譬為風,風起時,則湛然之水面,必生波浪,這便是真如凝然之體,因無明之作用,而緣起萬有之差別相也。雖然成此起伏之波浪,但並不能離開原來之水,即千波萬浪,亦終是原來之水性只因勢之所逼,乃生波浪而已,所以雖展開無盡之萬業緣,而真如之體,並不能有所變化,終是不滅常住,絕對存在的。

果能打滅無明,以無漏智之名言種子作因,再以諸佛聖之教為緣,自能將有漏之業識轉化成為無漏之智慧,是為轉識為智,由是而展開悟界,是謂還滅門。

此和前者,相逆之方向,真如被阿賴耶之薰習,轉無明而向覺性方面展開,此為上達成仙成佛之道也。

故曰:三界唯心,心外無別法。

4.無明由何處生起

人之無明,概由「氣」字上得來的,此氣何氣也。並非正氣、剛氣、義氣、神氣等之浩然之氣也。不過是那些浮氣、躁氣、血氣、俗氣、暴氣、戾氣、痴氣、怒氣、矯氣外一切小氣而已耳。

此等小氣,盡人而有,或於貌上流露,或於言中爭勝,或於事中爭強,或於念中逞雄,或在石火電光中,爭光陰,或在蝸牛角面上,較雌雄,大都認氣不認理,焉有正氣、剛氣,神氣、義氣、浩然之氣、之可言哉。如此等人,也來學道,豈不可笑,此皆由於人心未化,道心未徹,易起無明之所以然也。

修道之人,欲求斷絕此等病根者,必須庸德庸行,裝愚作憨,方遏一切小氣,莊重曠懷,養浩然之正氣,扶植堅忍低柔之德,持其志,勿暴其氣,常依乎儒之「醒」,釋之「覺」,道之「悟」,能醒、能覺、能悟,則天下事,可以透徹,而無明當亦可滅矣。

佛經云:無無明,亦無無明盡。

本章要項

1.阿賴耶緣起說明?

2.無明何來?

3.流轉門與還滅門說明?

第二十章 真修與假修

1.何謂真修

數世靈明不昧,幾生致意根芽,雖在迷魂陣裏渡生活,陰陽地獄浪婆娑,卻能處身高潔,和而不流,蓮出泥中,污而不染,防意如防城,六賊雖頑,而不敢放肆,守心如守玉,八魔雖巧,而不敢竅伺,元神自在,八德常存,一聞真道,如膠投漆,永不相離,立定鐵石之心,奮起苦修之志,千難不改,萬難不退,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追根尋本,逐妄求真,能將身外之假名假利,假恩假愛,一刀兩斷,貪嗔痴愛,酒色財氣,一切根除,實行外功,開荒下種,設壇渡眾,闡揚道宗,代天宜化,助道護法,行功立德,真修內果,去妄存誠,培根固本,性命雙修,積功累德,三千功滿,八百果圓,煉成金剛不壞之體,作個逍遙物外之仙,道成天上,名留人間,這才謂之真修也。

2.何謂假修

前世有過無功,今生昏迷暗昧,迷真逐妄,四門大開,六賊奔命,真主出亡,識神僭竊,八德委棄,八邪侵入,造孽重重,結冤累累,雖云求道,而道為何物而不知,雖云修真,而真理之所在而不解,不知真空妙理,往往著相外求,雖說求道,何嘗誠心誠意追求,那知道之來源出處,求道之目的何在?道與性命之關係如何?只望道能富人,道能祛病,道能消災,道能滅怪,雖曰修道,何嘗進求修道之方法,那肯真心實意來真修真煉呢?只要妄求身外之物,貪名圖利,高官顯爵,榮華富貴,豐衣足食,萬病不生,所謀順適而已耳。

若與之談經,而他卻又心不在焉;與之講道,他又付之馬耳東風;偶爾有患小疾,則謂我既求道,何以還有疾病呀!倘遇事業稍挫折,野望稍不能如意,就說求道既不能趁吾願,適我志,求道有何益哉,便生疑忌之心,遂起退縮之念,心既疑惑妄動,魔便乘機入竅,從此惑亂心田,疑雲莫釋,遂至進寸而退尺矣!若再遇著小小風考,則學老烏龜,縮頭又縮尾,或被旁門左道煽惑,便思朝秦暮楚矣,此即謂之假修也。

3.真修真得

無得乃真得,真得實無得,此言何謂也,夫吾道所言關竅、藥物、本性、元神,鉛汞嬰奼,精氣神三寶,一切種種美名奇寶,無窮無盡,本自天賦畀,一概都是人身自有,並非身外得來,何可謂之得哉。故太上云:「雖名得道,實無所得。」苟欲真修真得者,必待受道之後,立定久遠之計,立起沖天大志,苦修苦煉,千磨不屈,萬難不轉,始終一貫,矢志不移,定要將身外之外擾,假名假利,假恩假愛,酒色財氣,一刀斬絕,還要將身中之內魔,貪嗔痴愛,五蘊六慾,七情十惡,一切除盡,速求身中至寶,法輪常轉,七還九轉,抽爻換象,移爐換鼎,金木交併,嬰奼相會,龍吟虎嘯,水火既濟,返本還原,歸根復命,丹書下詔,身拜金闕,享受天爵,這才是真名,大丹成就,舍利結珠,這才是真利,超度父母,常聚天堂,天性相親,乃為真恩;坎離相交,金木交併,乃為真愛;拜會龍華,會宴蟠桃,玉液瓊漿,菩提香膠,是為真酒;嬰兒奼女,常會黃房,是為真色,七寶瑤池,八寶金丹,乃為真財;氤氳太和,浩然回風,乃為真氣,這便是身中之八寶也。

捨得身外物,才得身中寶,捨得虛假情,纔得真實果,去其身中本無之身外物,而得身中固有之身中寶,這才是真得,真得乃得身中所固有的,非得自身外來者。故曰:真得實無得,無得乃真得也。

以此,外培功,內培果,動以度人,靜以度已,日就月將,積功累果,外功浩大,內果圓明,脫殼飛昇,萬劫長存,方為得道,成道、了道,大丈夫之能事畢矣。

4.假修假得

有得是假得,假得無所得,此義云何?夫人之所謂有得者,悉屬有形有象,有聲有色之身外物,聲色貨財,名韁利鎖,高樓大廈,金玉寶石,空中樓閣,水中明月,階前竹影,鏡裡空花,眼前儘有,轉眼成空,這便是虛花假景,只可悅一時之耳目,慰一時之慾壑,非恒常不變之長物,非身中固有之真寶也。

雖謂得之,旋復失之,所謂田也空來地也空,未幾換了多少主人翁,雖生前家財萬貫,大廈連雲,歸去時、兩手空空,何曾帶得一物。故曰:有得是假得,到底一無所有。

修道之人,如果假名修道,不明真空妙理,道心未徹,血心未除,人我未忘,色相未空,見名利則如蠅兢血,週聲色則如蛾爭燈,勸他聽經,他則借故而逃避,招他宴樂,他則撥忙而爭先,聽說法,則倦倦欲睡,聞弦歌,則躍躍鼓舞,令他行善,則一毛不拔,若說嫖睹,則萬金不惜,聞真道,而不肯力求,見假利,而願賭身命。

以此修心,而心愈妄,以此修道,而道愈遠,如此假修,自然所得是假,假者,兩眼睜時則儘有,眼簾一閉萬事空。故曰:有得是假得,假得無所得。

本章要項

1.真修與假修之概要?

2.真得是得什麼?

3.假得是得什麼?
【文章目錄】
第1頁:前言 第2頁:
第3頁:第一篇 求道(求知)章 第4頁:第二篇 修道章
第5頁:第三篇 行道章
打印